這個見證中國雪茄史的小作坊,誕生在百餘年前的四川

這個見證中國雪茄史的小作坊,誕生在百餘年前的四川

在多數人印象裡,雪茄是近代舶來品,所以中國的制茄史,自然不會悠久。

但小編今天想告訴大家,中國的雪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18年。

這個見證中國雪茄史的小作坊,誕生在百餘年前的四川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

1918年,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正式出版。

1918年,世界範圍的流行性感冒開始襲擊上海。

1918年,一個小小的雪茄作坊在四川什邡悄然生長。

歷史波譎雲詭,卻也造就時勢英雄。對外開放地區吸食雪茄人數增多,西方國家卻忙於一戰以致雪茄進口銳減。這時,益川工業社在喘息下誕生,成為歷史的見證者,也自此改變了中國雪茄產業的格局。

一支雪茄,一個作坊,是百年工業文明的縮影,也是觀賞近代史最好的走馬燈。

這個見證中國雪茄史的小作坊,誕生在百餘年前的四川


//

從小作坊到亞洲最大雪茄生產基地

//


民國七年,四川誕生了一個雪茄作坊。

一個出生於小康之家叫王叔言的什邡人,舉家遷往成都科甲巷。安定下來後,他便和妻子在家試著手工裹煙。

很快,他們就製作出了一種兩頭小、中部大,形狀類似於青果或是梔子花苞的雪茄煙。這種煙隨即在成都市場上少量出售,銷量很好,從未有積壓的存貨。

當時成都街頭巷尾流傳著一句話:“有錢人抽梔子花,無錢人撿煙鍋巴。”

這個見證中國雪茄史的小作坊,誕生在百餘年前的四川

▲益川工業社雪茄外包裝

益川工業社幾乎是中國雪茄工業史的見證。

民國初期,民族資本雪茄煙廠紛紛設立,僅廣州及附近興辦的大小雪茄煙廠就達100多家,而上海一地有福記、萬利、永通、呂宋、南方、華利、老裕泰、上林等20餘家,雪茄在中國真正的工業化開始,這其中歷史最為清晰、影響力最大的就是益川工業社。

抗戰期間,雪茄煙進口中斷,位於淪陷區的雪茄煙生產逐步萎縮。戰火導致交通中斷,國統區雪茄煙供應緊張,家庭式手工雪茄煙生產興起,主要集中在四川、浙江、雲南、陝西等幾個地區。

到1940年前後,益川工業社常年有僱工300餘人,旺季人數近千,年產雪茄煙9000餘箱,成為當時川內最大廠坊之一。

這個見證中國雪茄史的小作坊,誕生在百餘年前的四川

抗日戰爭勝利後,由於大量進口雪茄煙向中國傾銷,加上稅賦繁重,運輸困難,不少民族雪茄煙廠坊紛紛倒閉,勉強維持生產的,大都處於時辦時停半開工狀態。

到1949年,四川全省只有30個廠繼續生產,當年產量不足2萬箱。在這樣艱難的生存條件下,益川工業社活了下來。

解放後益川工業社成為什邡菸廠,歷經10年努力,成功研製出長城雪茄。

這個見證中國雪茄史的小作坊,誕生在百餘年前的四川

2007年,什邡被國家批准認定為“中國雪茄之鄉”。

時間回到21世紀,當年的那間小作坊,如今已經是亞洲最大的雪茄生產基地了。


//

從“132小組”到國產名品

//


1964年夏,什邡菸廠接到授命,成立一支特殊小組,為上級生產特製雪茄。

根據中央指示,什邡菸廠選派四名技術骨幹前往北京,專門為黨和國家領導人生產特供雪茄。

這個見證中國雪茄史的小作坊,誕生在百餘年前的四川


什邡捲菸廠一共研製出了35個配方,在樣品試製成功之後送交北京,其中的1、2、13、33號成為選定產品,最終確定,2號供毛主席,13號供其他領導。

這個見證中國雪茄史的小作坊,誕生在百餘年前的四川

▲13號煙與2號煙(上海 中國菸草博物館)

遷移到北京後的供煙生產組被稱為“132小組”,小組設在南長街80號,對面就是門牌號為81號的中南海,這也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132”秘史。


這個見證中國雪茄史的小作坊,誕生在百餘年前的四川

▲北京南長街

這段雪茄秘史,從1964年開始,直到1976年結束,長達12年之久。

這段歷史,既是中國菸草的榮耀,也是中國工業蓬勃發展的明證。從1967年起,長城雪茄長期免檢出口港澳地區和東南亞諸國,並先後榮獲大馬士革國際金獎、巴拿馬銀獎,產品暢銷省內外,被業界視為“國產名品”。

到1978年,鄧小平同志飛躍世界屋脊,把長城雪茄作為國禮,贈予了尼泊爾國王比蘭德拉。

這個見證中國雪茄史的小作坊,誕生在百餘年前的四川


這支雪茄承載過歷史的風霜,也終於承載了政治的期盼與民族的自信。

益川工業社一路走來,建起廣廈千萬間,庇得民族工業盡歡顏。


//

從“土辦法”到建立雪茄生產標準

//


讓我們把目光再聚焦回民國的那間小作坊。

當時王家雪茄能在市場上大行其道,要歸功於口味上的秘方。

而所謂“秘方”,其實誕生於一場意外。

這個見證中國雪茄史的小作坊,誕生在百餘年前的四川

一天,王叔言在母親的床榻前撿到了幾片烏黑油亮的菸葉,而且香味與眾不同。她隨即將其裹成煙支,點燃之後,香溢滿屋。

王叔言詢問後得知,母親不小心將作為藥引的冬青膠和糯米酒糟灑在了菸葉上,哪知幾天之後,這幾片菸葉居然發酵了。

中式雪茄歷史上一種新的味型——醇味型雪茄就這樣誕生了。

這個見證中國雪茄史的小作坊,誕生在百餘年前的四川

五年後,手握獨門秘籍、家底愈發豐厚的王叔言全家遷回老傢什邡,創辦了規模更大的雪茄作坊,並且在經營了十多年之後,終於有了自家的品牌——“青果牌”。

之後,王叔言還根據不同檔次和口味推出了“但芭菰”“愛國”“工字”等品牌,每個名字,都與時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通過發酵技術、中草藥添加,增加醇和、改良口感……用這些“土辦法”,老匠人和徒弟們不斷嘗試,向著洋品牌發起挑戰。

這個見證中國雪茄史的小作坊,誕生在百餘年前的四川

益川工業社的繼承者們,花了一個世紀,摸索出一套雪茄製作工藝,收穫了上百項國家專利。

尤其是菸葉發酵技術,更成為四川雪茄的核心機密。

雪茄世界史上,中國民族工業終於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這個見證中國雪茄史的小作坊,誕生在百餘年前的四川

時代在進步,雪茄工業同樣不甘落後。為全面提升國產雪茄發展力,滿足日益增長的雪茄市場需求,國內幾大雪茄生產基地根據雪茄煙市場和產品生產工藝要求,共同研究、反覆試驗,陸續完成項目技改。

新時代搶抓新機遇,長城雪茄煙廠把提高供給側質量作為主攻方向,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提出了“打造一個雪茄高端品牌、一套體制機制、一套雪茄標準、一個雪茄團隊、一個雪茄小鎮”的“雪茄五一工程”。

這個見證中國雪茄史的小作坊,誕生在百餘年前的四川


站在百年新起點回頭看,益川工業社的身影愈發清晰,民族工業的歷史由無數個“益川工業社”匯聚書寫。而如今,寫有“益川工業社”的石碑靜靜地立在上海菸草博物館內,與旁邊的楊浦區上海捲菸廠如同過往與現實打了個照面。

川煙百年,薪火相傳,民族工業之路的下一個奠基者,或許正在破土而出。


這個見證中國雪茄史的小作坊,誕生在百餘年前的四川


【聲明】本文由德陽文旅整理編輯,文中所使用的圖文素材,除非屬實無法確認,均會標註作者和來源。若標註有錯漏,請及時與我們聯繫並提供權屬證明材料,我們會立即刪除致歉,或與您協商解決。謝謝!本期內容來源:長城優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