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被父母天天罵廢人的孩子,未來會怎樣?

嶽龍生


一個不懂得善待孩子的父母不配做父母。

打罵孩子是父母最無能的表現。這種冷暴力比直接打孩子更具隱蔽性和殺傷力。

一個天天罵孩子的父母自己想必也活得很廢。

天天被父母罵廢人的孩子,最後真的會變廢。

不是自卑、膽小,進入社會後處處碰壁,舉步維艱;

就是叛逆,衝動,父母老了也會成為他眼中的廢人。

這難道是父母想要的嗎?!

多想想未來,對換一下角色。如果你的孩子天天罵你廢人,你又作何想?

不要總把自己當父母,覺得打罵理所當然,

當你老了,就是他權力反轉的時候,

種善因才能結善果。

見過被父母打罵大的孩子,長大後拿刀追殺父親,被父親用鋤頭鋤死,最後父親判刑,家庭支離破碎的。

把孩子平等有愛地對待吧!像對待一個朋友一樣。

對朋友,你能脫口而出,想罵就罵,想打就打嗎?

嘗試一下,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孩子,給他尊重,試一試就知道沒什麼難的!

藉由修正對孩子的言行,調轉自己的人生航向。

從一個滿身戾氣的父母重回一個正常的生活軌跡吧,人生將從此不一樣!


小雅夫人


一個被父母天天罵廢人的孩子,未來極有可能會變成一個廢物。

偶爾的語言暴力都能擊垮一個人的內心,更別說是天天被罵廢物。

一個被父母天天罵廢人的孩子,生活黯淡無光,心裡痛苦不堪,極有可能會出現以下幾種心理缺陷:

一是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

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說的話對孩子影響極大。常年受語言暴力攻擊,天天被罵廢物,久而久之,孩子真的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如同廢物。這樣的自我價值認同感會直接摧毀孩子的自信,導致孩子做任何事情都畏畏縮縮,生怕自己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哈佛大學醫學院馬丁泰徹博士曾說,“孩子的大腦尚在發育中,若他們總生活在苛責、匱乏的環境中,他們的大腦為了適應環境會發育成‘求存模式’的結構,形成懦弱自卑型人格。”孩子為了避免出錯惹父母責罵,會盡量縮小自己的存在感,做任何事情都小心翼翼。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對工作生活也很難擁有信心,更沒有直面困難的勇氣,未來也許真的就一事無成,碌碌無為了。

二是形成社交障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天天生活在語言暴力下的孩子,要麼學會父母的語言暴力,要麼學會沉默寡言。父母是怎麼跟孩子溝通的,孩子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去與別人溝通。如果孩子在與別人交往過程中動輒遷怒別人,那麼孩子在社交活動中肯定會不受歡迎,會被孤立。長此以往,孩子會越來越迷茫,越來越不懂怎麼跟別人交往。面對父母的語言暴力,有時孩子還會選擇用沉默來應對,因為無論自己說什麼,可能都會換來父母激烈的斥罵,所以乾脆不說話,免得“廢物”不斷。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溝通能力很難發展得好。如此,孩子未來並不樂觀,試想,一個不懂得與別人打交道的人,怎麼在社會上立足呢?

三是形成攻擊型人格。

在語言暴力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心理壓力很大。壓抑久了,孩子心理扭曲,性格可能也會變得暴戾,會對周圍環境產生敵對情緒,會通過激烈的攻擊行為來將長期鬱結於心的痛苦和不滿情緒爆發出來。有調查顯示,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遭受過父母語言上的傷害。有一個叫《語言暴力能造成多大的傷害》的教育短片就向我們展示了父母語言暴力的巨大殺傷力,裡面採訪的6名少年犯提起自己的過去,無一例外都提到了父母日常的斥罵和羞辱,“豬腦子”“丟人”“廢物”各種難聽的話天天出現在孩子的耳邊,最後這些話都轉化成了孩子手中的犯罪武器,傷害了別人,毀了自己。

“永遠都不要低估你的話對孩子一生的影響力。”(美國兒童學家阿黛爾·法伯)父母說出怎樣的話,會種出怎樣的果。一個天天被父母否定的孩子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健康而強大的人的,是不可能擁有一個明媚燦爛的未來的。

所以,讓我們對孩子多一點耐心,多一點尊重,多一點肯定,多一點讚美吧!


剛剛小椰幹什麼了呀


YouTube上有一個語言暴力與植物的實驗。阿聯酋宜家為了讓本地居民意識到“語言暴力”的危害性,把兩盆長勢喜人的盆栽樹搬到了當地一個學校做了一個實驗。這個實驗持續三十天。在這三十天裡,兩棵樹都罩上了透明玻璃缸,每天獲得一樣的護理,澆水一樣多、施肥一樣多,光照也一樣多,唯一不同是:兩棵樹將“聽到”不一樣的聲音。

現在把這兩棵樹稱A樹和B樹。

A樹,學生們會在不同的時間段對它說各種不好聽的話。比如“你怎麼長那麼慢!”、“你的葉子一點都不綠!”、“你看起來像要死了一樣”、“你是廢物、你一點也不漂亮!”、“我討厭你”、“我不喜歡你!”、甚至“你很醜!”、“你看起來很蠢!

而B樹,學生們則對它說:“你好美啊!”、“你葉子綠油油的!”、“我喜歡你這個樣子。”、“這個世界因你而改變!”“你快快長大吧!”等等各種讚美。

三十天後,A樹枯死了。B樹,越長越蔥鬱。

很多前,看過一本書,叫做《水知道答案》。作者用122張通過顯微攝影拍下的奇形怪狀的水結晶照片,試圖向讀者展示“水能聽,水能看,水知道生命的答案”的奇異觀點。

這項實驗由日本研究水結晶的I.H.M綜合研究所的江本勝博士主持。研究過程中,他們發現聽了貝多芬《田園交響曲》的水結晶美麗工整,而聽了莫扎特《第40號交響曲》的水結晶則展現出一種華麗的美。聽了作者不喜歡的搖滾樂時,結晶就顯得醜陋。

研究員進而在裝水的瓶壁上貼上不同的字或照片讓水“看”,結果不管是哪種語言,看到“謝謝”的水結晶非常清晰地呈現出美麗的六角形;看到“混蛋”或者“煩死了”的水結晶破碎而零散。

尚且不去討論這個實驗的真實與客觀性,但作者要表達的觀點是:當水感受到了美好與善良的感情時,水結晶就顯得十分美麗;當感受到醜惡與負面的情感時,水結晶就顯得不規則且醜陋不堪。

花草樹木、水,尚且如此,何況人呢?

一個長期處於語言暴力下的孩子,能夠順利長大就算是奇蹟了,且不論他會長成什麼樣子……





諾婭文心


如果長期以往孩子的承受能力會越來越差,畢竟是個孩子,他得承受能力能有多強,在學習上如果父母一味的批評孩子,不去鼓勵 ,他會逐漸失去信心!語言的力量不可小覷,記得以前有過一個實驗,同樣的兩束花,一個每天對它播放垃圾語言,另一個每天對他播放好聽的音樂🎶,最後結果顯示,播放音樂的那束花長的異常鮮豔,存活的時間也很長。但是每天聽垃圾語言的那shu花不早就枯萎了! 所以可見語言的力量是很大的。在我們的生活中對孩子更要多加鼓勵,多加讚揚,少批評,少責令,這樣孩子會有一個健康的語言環境,和生長環境,對孩子日後發展極為有利。


行走的阿濤


一個天天被父母罵廢人的孩子長大會怎麼樣?

我們不可小看自己語言的力量。你希望孩子成什麼樣的人,那麼你就天天對她說你是什麼樣的人。你希望孩子是個科學家,那麼你就天天對她說你是科學家。你希望孩子長大成為偉大的人,你就天天對她說你是偉大的人。你如果希望孩子成為廢人,就天天對他說你是廢人。這就是語言的力量。她像一個釘子,把人釘到了牆上。

所以我們怎麼樣來教育孩子?一個孩子從小愛哭,我們逢人就誇她不願意哭,慢慢的,這個孩子就不哭了。我們要用語言來提領孩子。他真的是一個廢人,我們逢人就誇他將來會是個有用的人,那麼他將來一定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我們不可小視語言的力量。群眾的嘴就是天!我們不可天天灌輸一些負能量的語言在孩子的心靈裡。這些小小的種子,在他長大的時候,會慢慢變成蒼天大樹。

這樣的孩子是不幸的。他們的成年也不太會有好的結果。往往不是家庭不幸就是生活坎坷。或許也有會被激發出自己的鬥志,成為一個奇才。這樣的幾率或許會很小。我們大多數是由於自己的廢才這樣的語言而失去了孩子的心。

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多提領一些正面的語言。久而久之,孩子的毛病就改正過來了。





品初文化


很簡單,一個經常被罵“廢人”的孩子,將來會有兩種結果。

如果他是男孩子,未來他將性格懦弱或扭曲,甚至真的會成為“廢人”,這是家庭的不幸。

如果她是女孩,未來她將“飛揚跋扈”處理一切關係,她會果斷地認為別人都是“廢人”,包括自己的子女和家人,這將是家族的不幸。

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豫見鄉土教育


內心深處不被認可的懦弱感貫穿整個人生。

車在高速上行駛,窗外的麥田綠油油的,思緒一下子被拉回去好遠,那個缺吃少喝但無憂無慮時間。現在被工作、生活裹挾著向前走,停不下來慌亂的腳步,有時會為未來而擔憂,如同夢一樣虛幻無法抓住。最近在看《一個人的朝聖》,時刻也想著去嘗試著一個人步行去某個地方,只要不餓死,一路慢慢走著,看看沿路的風景、人、事,審視自己內心所想。


教育學馬克服老師


家庭教育不是純粹的技術,而是父母的為人。一旦把家庭教育僅僅當成理論和技術,就恰恰沒有家庭教育了。父母自己怎麼做人的,就是怎樣的家庭教育。

經常罵孩子到導致孩子自我效能感低下,越來越沒有自信心,這樣的家庭教育一般來說很少會給孩子帶上正面效應,當然也不排除例外。這樣的孩子很有可能因為自己的家庭教育給自己帶來了創傷所以當自己為人父母也是同樣的家庭教育。

最好的家庭教育是父母把自己做好,做最好的家長。現在的家庭教育說教比較嚴重,家長給孩子說要怎麼做怎麼做,但是家長自己做不到的。比如要求孩子讀書,家長從來不讀書的。叫孩子別睡懶覺,家長自己睡懶覺,還對孩子說你不要跟我比。所以最好的家庭教育是把家長自己做好。給孩子一個榜樣,經常鼓勵孩子,不要打罵,要進行心靈教育,從而做好家庭教育。




瀟姐姐7800


一個天天被父母罵廢人的孩子,會讓孩子的心理產生扭曲、恐懼、抑鬱、自卑的心理,會對孩子的影響很大,也許會一輩子都有這個陰影在很難消除,所以很經常教育家長應該適當分析孩子的問題的根源所在,找到解決的方法,而不是一味的職責。這樣往往會導致孩子往不好的方向去前進。

暴力和責罵都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方法,沒有最難只有更難,只要我們用對了方式和方法就可以勝任一切。


仨好家庭教育


不外乎兩種可能:

1.孩子承受不了壓力,逐漸墮落,叛逆,放任自己,破罐子破摔。

2.如果孩子已經大了,性格堅強,有可能會絕境逢生,被激勵和刺激,往好的方向走。不過這種可能性極低。

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多鼓勵孩子,發現孩子的有點、亮點,因為孩子是一個發展的人,是可塑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