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19個月,不如意就哭怎麼教育?

521818V


孩子稍不如意就哭鬧,如果父母能夠猜到他想想要什麼,想要幹什麼,馬上就會安靜下來。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父母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呢?怎麼才能讓寶寶不哭,能夠學著表達自己想要的呢?這個時候寶寶哭的目的非常的明顯,要求馬上立刻得到什麼,或者說拒絕什麼。

孩子已經習慣用這種“哭的”方式向父母表達需求,可能是因為以下的原因。

第一,肯定是家長過度的關注孩子,只要孩子一哭,家長就會特別的關注,特別的緊張。讓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只要一哭家長就會瘋狂猜測自己想幹什麼。

第二,孩子一哭鬧,家長就會圍繞著孩子應不應該哭,或者說應不應該發脾氣開始展開分析,而不是去真正的想去解決面臨的問題。比如孩子想拿一個水果夠不到怎麼辦?想要玩玩具,別人在玩怎麼辦?積木搭不好怎麼辦?父母應該如何去引導?

遇到以上情況,家長不妨試試這種方法:

1、孩子哭的時候要給與回應,但是關注度不變,一定要保持平和。可以和孩子說:不要著急,先不要哭,媽媽在。如果孩子還是繼續哭的話,就想轉移你的注意力,而非他的注意力,比如和家人聊天,把衣服收拾一下等。告訴孩子哭不能解決問題,這樣做也是給自己一點時間,默默地想他到底為什麼哭,等下不哭了,怎麼跟他說。但是一定要記住,這些都是要在心中。

2、父母應該教會孩子如何用合理的方式解決問題。比如孩子哭完了以後,媽媽可以問:你剛才怎麼了或者發生了什麼事兒?這時候父母一定要把自己的猜到的說出來,幫他表達出來。比如孩子想拿一個什麼東西,但是夠不著,就開始哭!這才是孩子真正的問題,而不是孩子哭與不哭本身這件事。家長要很好的把握這個教育機會,和孩子一起去做這件事,並且在和孩子做的過程中,鼓勵和肯定孩子自己作出選擇的行為。

3、在行為達成之後要給予不斷地鼓勵與肯定,強化這個行為來加深孩子的印象。讓孩子通過這種行為,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可以得到某個結果。而不是說用哭來解決一切問題!目前有很多的文章都強調親子關係的依戀。但是很可惜,都沒有講如何具體的去實操。這可能讓更多的爸爸媽媽擔心,如果不滿足孩子,孩子就不會喜歡爸爸媽媽了,親子關係就會不健康發展,影響孩子的心理發育等。孩子的要求過快的得到滿足,會使孩子認為這一切都是正常的,更是習慣用哭的方式來繼續下去。父母應該做的就是。滿足孩子發展的需求,而不是時刻準備著第一時間關注孩子,滿足他的所有的要求,包括不合理的!

希望可以幫到你,關注家庭育兒思維,一起輕鬆育兒。


家庭育兒思維


19個月已經能聽的懂大人的話了,我覺得平常需要和寶寶講講道理,講不通,就讓他哭吧,哭高興了再說。

我女兒有時候吃飯的時候不高興了就坐在餐椅上哭,我就對她說,你哭吧,哭好了再和我說下,然後媽媽在盛飯給你吃。然後就隨她哭去了,不理她,沒多久她就會說,媽媽我哭好了。

還有女孩子可能會嬌氣點,自己不小心磕著碰著了哭了,我就和她說,你自己摔得咯,媽媽有說過你要注意點,自己的錯誤自己承擔,不能哭鼻子哦。基本上她都能聽的懂。很快就控制了自己的情緒。

總之,我覺得寶寶哭,首先先要了解為什麼哭,如果不是什麼無關緊要的事,首先我們要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不能吼叫,不能發脾氣,我們大人要先和她說明白現在是該做什麼事的時候了。如果還要哭,那就隨她哭吧,大人們要忍住,不要理哭泣的寶寶。等她哭好後再來安撫,然後和她講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