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的有“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時代嗎?

用戶69331504


夜不閉戶、路不拾遺,在歷史上是真的有,當然好像目前已知道只有三個時間階段,它們分別是:商鞅變法時間階段,唐玄宗執政時間階段以及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

事件回顧

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是一個極其特殊的年代,在那個年代裡面還類似於大鍋飯的狀態,百姓們也比較能夠同吃苦共受罪,家裡雖然很窮,可是相互之間卻沒有太多的堤防之心。

那一段歷史我沒有經歷過,而自己之所以知道或者完全理解那個時間段百姓的生活狀態完全得益於奶奶不斷的告知,小時候睡不著覺的時候,奶奶就會把這一段歷史當做故事來講給我聽。

在上個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時候,村裡面的人絕大多數都是一樣的窮,說一句不客氣的話:推門進去,除了牆就是鍋,把鍋和碗排除在外,能有那麼一個小鐘表就已經算得上是富一代了。

而且那個年代,村裡人很少有來回搬遷或者說迴流的狀態,一般情況下整個村子裡有多少戶,這些年來都不會去變化的。村子裡面有誰沒誰,基本上三五個老太太坐在一起,一聊天就都認識了。

那個時候流行給自家孩子去蓋新房,也就是分居,好像流行的是自己的子女不能和父母在一起住,要不然去結婚的時候就容易被別人笑話。

然後每到冬天村裡不忙的時候便開始自動分組,所有村裡的人都主動忙活起來,輪流給年輕人蓋房,然後東家只需要去管一頓午飯就可以了。

至於要是遠方來的客人,或者偶爾來到村子裡面的外人和陌生人,要是沒有地方去住的話,村裡人也會大方的把他們拉到自己家裡,讓他們在自家裡面住一晚上。

那個年代說窮,其實大家都窮,既然大家都窮,也就沒有個369等,相互之間生活的苦是苦了點,可是日子過得還是很充實的。

而且聽奶奶說那個時候好多人家裡面壓根就沒有大門,因為窮的都買不起大門,既然都沒有大門了,自然也就沒有夜不閉戶這一說了。

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畫面,主要原因有3點:

第一點就是革命領導人帶頭的示範作用;第兒點是當時的人心淳樸,相互之間互幫互助;第三點是經濟相對比較困難,家裡也沒有什麼值錢的東西值得掛念。

當然,至於商鞅變法之後以及唐玄宗盛世王朝(唐玄宗執政前半段)時期是否真的做到夜不閉戶,還有待查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