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修了一條殺人渠,一次淹死數十萬百姓,如今卻被評為世界遺產

水利,按今天的科學定義,指對自然界的水進行控制、調節、治導、開發、管理和保護,以防治水旱災害,並開發利用水資源的各項事業和活動。簡言之,水利就是興利除害、造福人類的水工,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古代的水利成就斐然。

白起修了一條殺人渠,一次淹死數十萬百姓,如今卻被評為世界遺產

自先秦時期起,中國人就善於修建水渠,將涓涓之水引向萬畝良田,滋潤萬千百姓。魏國整理黃河中游河道,形成鴻溝水系; 秦國在蜀地建設都江堰; 在關中開鑿鄭國渠,都取得巨大成就,產生過深遠影響,澤惠後代,有的至今還發揮作用。

然而誰也沒想到,秦國“殺神”白起也曾修建過一條水渠,但他的目的並非為了澤被蒼生,而是為了更迅速地殺人。

公元前279 年,白起率領數萬秦軍大舉攻楚。第二年便攻下楚國首都郢( 今湖北江陵) 。鄢,今湖北宜城東南,位於漢水沿岸,是楚國的別都,春秋時曾為鄀國所在,吳國攻入郢都時,楚昭王曾遷都於此,故稱鄢郢。

白起修了一條殺人渠,一次淹死數十萬百姓,如今卻被評為世界遺產

雖然是別都,但是鄢郢地域廣大、人口眾多,是戰國時期少有的名都大邑。同時,大量難民在秦軍的驅趕下,爭先恐後地逃入鄢郢,一時間將城池塞得滿滿當當。由於鄢郢城大池深,白起久攻不下,於是這位殺神毫不猶豫地想到了一條毒計——水攻。

根據酈道元《水經注》記載:

“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長谷水,即是水也。舊堨去城百許裡,水從城西灌城東,入注為淵,今熨斗陂是也。水潰城東北角,百姓隨水流,死於城東者數十萬,城東皆臭,因名其陂為臭池”。

白起修了一條殺人渠,一次淹死數十萬百姓,如今卻被評為世界遺產

按照酈道元的說法,白起首先在西山上引夷水。這裡的水是指長谷水,又稱鄢水,乃是漢水支流。同時,白起又在在距城百里外的地方建造了一個堰塞湖似的水壩,攔截蓄水。隨後,白起命令士兵挖引水渠。

在攻城時,秦軍突然破堰放水,巨量的江水急流而下,從城西灌入城中,大量洪水聚集低塵地帶,形成淵藪,後稱熨斗陂。隨後,勢不可擋的大水瞬間沖垮了城的東北角,城內老百姓被洶湧的江水捲起衝出,擁擠堆積在城東,所以死於城東的有數十萬。

白起修了一條殺人渠,一次淹死數十萬百姓,如今卻被評為世界遺產

由於屍體太多,當地楚人大多死亡,導致無法及時收斂屍體。在水退之後,因死屍浸泡腐爛所散發的惡臭充斥在城東一帶,故稱城東一帶陂( 水塘) 成為臭池。同時附近的一處湖,還被成為“撈屍湖”。

眾所周知,湖北是楚國的發源地,聚集著楚國人以及楚文化的精華。但根據考古發現,白起攻破鄢郢後,這一時間的墓葬數量呈斷崖式的下降。很顯然,當地曾經過一場驚人的人口大滅殺。

白起修了一條殺人渠,一次淹死數十萬百姓,如今卻被評為世界遺產

之後,秦國在鄢郢地區設立了南郡。由於人口太少,秦國被迫“赦罪人遷於三地”,依靠外來人口來充實南郡。白起滅絕人性的行為,激發了楚國百姓的極大仇恨。鄢郢陷落後,楚南子才會發狠式地預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的歷程中,以楚國抵抗最為激烈。即使楚國被滅,其抵抗情緒仍沒有一絲一毫地消解。秦始皇死後,楚人陳勝、吳廣發動大規模起義,其後項梁、項羽、劉邦等楚人在他們的帶動下,紛紛舉起了義旗。在鉅鹿之戰前夕,楚國兩路併發。一路由宋義、項羽帶領,在鉅鹿之戰中大敗50萬秦軍;另一路由劉邦帶領,他們一路披荊斬棘,最終從武關殺入秦國本土,並在藍田之戰中大敗秦軍的最後力量,完成了滅秦大業。正所謂“苦心人,天不負,百二秦關終屬楚!”

白起修了一條殺人渠,一次淹死數十萬百姓,如今卻被評為世界遺產

在滅秦戰爭中,齊、三晉和燕國的反抗大多由舊貴族領導,民眾並不太感興趣。唯獨只有楚國,是貴族、平民一同參與,因此才能在滅秦戰爭中發揮主要作用。而楚人之所以能爆發如此大的力量,恐怕和白起那次滅絕人性的軍事行為有很大關係。

鉅鹿之戰後,楚人以牙還牙,首先在新安屠殺了20萬秦國降軍,隨後又在咸陽大肆燒殺,讓這個古老的國都化為焦土,算是報了鄢郢的一箭之仇。

白起修了一條殺人渠,一次淹死數十萬百姓,如今卻被評為世界遺產

雖然白起修建渠道的初衷是為了殺人。但是戰爭結束後,人們很快就發現了這座渠道的價值,他們以白起渠為基礎,沿途串聯了許多陂塘。到了北魏,該渠得到擴展,成為一個具有萬畝灌溉能力的大灌區。據《魏書》記載:

“白起渠溉三千頃,膏良肥美,更為沃壤也。”

白起修了一條殺人渠,一次淹死數十萬百姓,如今卻被評為世界遺產

直到今天,白起渠仍灌溉著宜城平原30多萬畝良田。2018年8月13日更被成功申報為世界灌溉工程遺產並予以授牌。“華夏第一渠”白起渠成為湖北省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

雖然白起渠如今造福蒼生,但我們仍不能忘記這條渠的前因後果。不能因今天的收穫,就忘了殘酷戰爭曾經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