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亮的泥土》:從文藝復興到克萊因藍,顏料如何左右藝術的邊界

同是藍色,群青、大青、普魯士藍、鈷藍、靛藍有什麼區別?為什麼顏料有各種各樣奇怪的名字?梵高的《星空》使用了其中哪種藍色,又為什麼褪色,以至於我們今天看到的樣子相對黯淡?

這些時不時會困擾畫家和藝術愛好者的問題,在最近閱讀《明亮的泥土:顏料發明史》一書時,我找到了答案,一位化學家給了我們答案。

這本書從顏料的歷史串聯起了西方的藝術史,講述了歐洲各地顏料、各色顏料、各時期顏料的發明和改良過程,展示了顏料迷人的物質屬性,給我們帶來了理解西方藝術史的獨特維度。在這個過程中,科學、藝術和文化互惠共生,協同演進,藝術需求刺激了化學工藝的發展,繪畫乃至整個社會生活的色彩譜系,又因科學得以擴張。

《明亮的泥土》:從文藝復興到克萊因藍,顏料如何左右藝術的邊界

《明亮的泥土:顏料發明史》——[英國]菲利普·鮑爾

本書作者菲利普·鮑爾,是英國的科普作家,《自然》期刊特約顧問編輯。他在牛津大學主修化學,後來又在布里斯托爾大學獲得了物理學博士學位。他著有多部跨學科作品,內容涉及科學、藝術、歷史、社會學等等,包羅萬象,可讀性很強,其中一本社會物理學著作曾獲得了英國安萬特科學圖書大獎。而這本《明亮的泥土》,在歐美國家不斷再版,受到讀者特別是藝術家的一致好評

在本書中,他獨闢蹊徑,從顏料的角度對西方美術史做出了新的詮釋,顏料的創新如何實現或改變了藝術的創作形式。我將通過從15世紀文藝復興運動,到20世紀中期克萊因藍的流行,深入解讀重要藝術家、畫派是如何接受並使用新顏料的,顏料又是如何左右了藝術的邊界。

1. 以提香為例,中世紀的顏料技術創新,使威尼斯畫派點亮了文藝復興的榮光。

01.顏料的大量創新,鍊金術的藝術遺產

公元5-15世紀,在中世紀漫長的1000年裡,儘管科學技術的進步在今天看來顯得不足為奇,然而,有一項化學技術,卻以其獨特的產物為後世留下了寶貴的藝術遺產,那就是鍊金術。鍊金術是化學的前身,在17世紀以前,受過教育的人對鍊金術稍有了解是一件很常見的事,據說,艾薩克·牛頓花在鍊金實驗上的時間,可能比花在物理理論上的時間更多。

鍊金術是一種實踐的工藝,也是一種轉化的藝術,顏色的變化代表了物質的轉化。正因為如此,鍊金術的探索,提供了顏料製作配方和技術,無意中為藝術家提供了顏色,也就成為了一件順其自然的事。

鍊金術為藝術家留下了哪些顏色呢?紅色的合成硃砂,青金石礦物製備的藍色的群青,便宜一點的藍色——藍銅礦,礦物中提取的雌黃和鉛錫黃,還有綠色的銅綠和樹脂酸銅。這些中世紀的顏色,依然出現在文藝復興大師的調色板上。

《明亮的泥土》:從文藝復興到克萊因藍,顏料如何左右藝術的邊界

可以製備昂貴群青的青金石

02.威尼斯畫派,文藝復興的榮光

脫離了中世紀的宗教藝術,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藝術強調學術和智識,強調風格重於技術。而風格是偏向於線條結構還是偏向於色彩,將意大利的藝術家們劃分成了佛羅倫薩畫派和威尼斯畫派,前者以達芬奇為代表,後者以提香為代表,他被稱為"著色之王"

威尼斯畫派的藝術,是經由色彩表達的感官的藝術。威尼斯是當時連接東西方貿易的重要橋樑,來自遙遠東方的明亮的新顏料也來到了這個貿易中轉地,再被運往西歐各地,威尼斯因而被稱為文藝復興時期的"顏料之城"。在提香最著名的作品《酒神巴庫斯與阿里阿德涅》中,提香幾乎用到了16世紀早期所有已知的顏料。

《明亮的泥土》:從文藝復興到克萊因藍,顏料如何左右藝術的邊界

《酒神巴庫斯與阿里阿德涅》,提香

豐富的綠色來自孔雀石、綠土、銅綠和樹脂酸銅,後者是一種綠色銅鹽和樹脂的混合物;群青被使用在阿里阿德涅的長袍、天空、山丘甚至一些陰影中,比群青便宜10倍的藍銅礦,用於藍色長袍旁邊的大海;紅色的圍巾使用的是硃砂,並且通過特殊的技法讓紅色顯得格外鮮明;主人公的隨從穿著橙色的長袍,這裡提香用上了當時唯一的橙色——雄黃。

提香作品中豐富而激烈的色彩運用讓世人驚歎不已,他引領威尼斯畫派創造了新世界——通過色彩的微妙調節達到和諧的連續性,後世將這種風格稱之為"色調繪畫"。這些畫家知道如何將顏料用到極致,如何通過大膽明亮的顏色講述故事和激情。

在西方藝術史上,這是第一次,畫家按照世界的本來面目去描繪世界,這也正體現了文藝復興的口號——忠於自然。

2. 以倫勃朗為例,17世紀巴洛克時期簡樸調色板的復興,使用有限的顏料如何表達藝術。

01.簡樸調色板,棕色的時代

在藝術領域關於色彩的故事中,巴洛克時期像是一個奇怪的插曲。新的藝術審美好像突然對鮮亮的顏色充滿了警惕,柔和的調色板和深色的明暗對照成為了歐洲藝術的主導風格。

儘管畫家們可以獲得提香使用的所有顏料,但是他們重視選擇顏色時的節制和駕馭能力。在這個暗色瀰漫的時代,棕色作為所有色料中幾乎是魅力最小的,卻在此時迸發了無限生機,受到前所未有的珍視。

《明亮的泥土》:從文藝復興到克萊因藍,顏料如何左右藝術的邊界

在此之前,棕色來自赭石(氧化鐵),生赭是一種淡黃色色料,經過焙燒之後成為熟赭,帶著溫暖的紅棕色。17世紀出現了熟褐,一種從地裡挖出來的不同色相的棕色,比生赭和熟赭顏色更暗,更濃郁。還有一種以畫家命名的"凡·戴克棕",是一種來自泥炭或褐煤的有機物,在和亮色混合時,可以充當一種溫暖的透明棕色。

在一個更宏大的時代背景下,由於對新世界的殖民,17世紀顏料的範圍其實已經擴張了很多,印度黃、藤黃、玫瑰色粉紅相繼出現,歐洲本土的顏料商也製作出了一種聲名遠揚的藍色——普魯士藍。

然而,對於巴洛克時期昏暗的調色板來說,沒有什麼色料能比棕色讓畫家更難以割捨,畫家們使用棕色醇厚的色調調製暗色,渲染出一種暗沉而半透明的陰影。

02.只使用6種顏色的倫勃朗,藝術的奇蹟

這個時代最傑出的大師之一——倫勃朗,就是使用棕色的聖手。儘管他也是提香的熱情崇拜者,但是表現在繪畫上,倫勃朗的調色板剋制到只使用了6種左右的顏料,而且主要是沉悶的泥土色調。

倫勃朗作品上的黑色和棕色,來自赭石、黃土和棕土,黃色是鉛錫黃,紅色來自茜草紅和胭脂,實際使用時會用紅赭石錨定,藍色用的很少,來自大青或者藍銅礦。在《扮聖保羅的長者》中,依稀可見書封那溫暖的深棕色不僅僅是棕土,而且是由紅土、黃土以及骨黑的半透明色層組成的。

《明亮的泥土》:從文藝復興到克萊因藍,顏料如何左右藝術的邊界

倫勃朗自畫像

在他的第二任妻子《亨德里克耶·施託費爾斯肖像》中,女人的衣服是什麼顏色?有人說是淡淡的丁香紫,而實際上,這裡沒有用藍色或者紫色,而是鉛白和炭黑混合物的微藍色,與少許紅色混合。

使用如此有限的調色板,卻留下了不朽的作品,倫勃朗是一個"打破"顏色的大師。藝術史學家馬克思·德爾納評價說:

倫勃朗畫出深色的陰影和金色的光,在其籠罩下,所有的東西都變成溫暖的棕色,相當美麗。

3. 以莫奈和梵高為例,19世紀化學工業的合成色料創新,如何造就了印象派的明亮效應。

01.化學工業突飛猛進,合成色料激增

從19世紀開始,化學工業取得了諸多突破性的進展,顏料化學成為精確的科學,而不是早期鍊金術式的試探。歷史上人們第一次認識到,顏色不再需要從自然界中提取,而是可以通過理性籌劃和推理,人工合成。受益於合成色料激增,染色化學技術掀起了一場創新高潮。

其中以藍色顏料的創新尤為引人注目。色相濃郁的群青,自中世紀起便是藝術家們最為珍愛的藍色顏料,然而天然群青價格昂貴。1521年,德國最偉大的畫家丟勒對人抱怨,在安特衛普購買的群青價格是普通土質顏料的一百倍。

1824年,法國工業促進協會懸賞6000法郎,徵集人造群青的生產配方和工藝。4年後,一名顏料製造商完成了任務,開始工業化生產人造群青。到了19世紀70年代,人造群青成為了藝術家最常用的藍色,它比天然群青便宜上千倍,而色相、耐久性等方面並沒有受到挑戰。

絢爛的合成彩色顏料也大量出現,這得益於人們對重金屬元素的研究。元素砷的複合物,被製成了以發現者命名的"舍勒綠"和翡翠綠。元素鉻的複合物被製備出了一種濃郁的黃色——鉻黃,和強烈的橙色——鉻橙,還有一種暗沉、略帶透明的綠色——翠綠。重金屬元素鈷,人們用它製備出了鈷藍、天藍、鈷綠、鈷黃和鈷紫。

02.印象派的明亮效應

同時期的藝術界,正是印象派的時代,印象派的出現使得藝術的面貌煥然一新,然而,如果沒有新顏料的激增,印象派藝術依賴絢麗顏色的明亮效應就不可能實現。後人從印象派的畫作中確認出了20種主要的顏料,其中有12種是19世紀出現的新的合成品,展現了印象派藝術家們對新材料的強烈偏好。

《明亮的泥土》:從文藝復興到克萊因藍,顏料如何左右藝術的邊界

印象派畫家的調色板

被印象派封為要人的德拉克洛瓦,他的調色盤上有多達23種精細顏料,包括了當時可以用的幾乎所有色料,他用這塊調色盤畫出了《自由引導人民》。

《明亮的泥土》:從文藝復興到克萊因藍,顏料如何左右藝術的邊界

《自由引導人民》,德拉克洛瓦

在印象派大師莫奈的作品裡,這些新顏料無處不在。在《聖拉扎爾的火車站》中,暗色、偏黑的色相用來表現陰沉烏黑的火車站內部,卻沒有用傳統的土質顏料,而幾乎全部來自明亮的人造顏料的混合物。在《雪下的拉瓦格》中,莫奈使用鈷藍描繪雪地上閃耀的刺目的藍色,人造群青和紅色也被添加進來,為雪地蒙上灰紫色。樹木和天空那些暗淡的色調,是由明亮的色相,包括鈷藍、翠綠、鎘黃和硃砂混合而成。

《明亮的泥土》:從文藝復興到克萊因藍,顏料如何左右藝術的邊界

《雪下的拉瓦格》,莫奈

在所有的西方藝術中,幾乎沒有任何作品的色彩表現,比梵高的《夜間咖啡館》這類畫作更加強烈。在這幅畫中,咖啡館燈光使用的是檸檬黃,大量的對比強烈的紅色和綠色,來自當時能找到的各種不同成分的紅色和綠色色料。

在梵高給弟弟提奧的信中,列出了向顏料商人下的訂單,幾乎都是合成顏料。梵高還在信中分析了合成顏料帶給他的靈感,這些色彩,以不尋常的強度衝擊著梵高的靈感——

顏色本身就表達著一些東西,很美,真的美。我為胭脂紅和鈷而瘋狂。

合成色料的激增,直接催生了西方繪畫的顏料系統,顏料開始全面的工業化生產。新的顏料不僅是調色板上的新色相,而且意味著一個技術至高無上的時代的來臨。

4. 以克萊因藍為例,作為現代化學的產物,新顏料如何以技術啟發藝術

藍色中有什麼東西一直在誘惑著畫家?威嚴,憂鬱,還有神秘,後印象派大師塞尚說,藍色為其他顏色帶來共鳴。抽象派藝術家康定斯基說,在藍色中能找到深刻意義的力量。而藝術家伊夫·克萊因說,藍色沒有維度,它超越了其他顏色共有的維度。

《明亮的泥土》:從文藝復興到克萊因藍,顏料如何左右藝術的邊界

克萊因藍

01.克萊因和克萊因藍IKB

藍色對畫家來說是特殊的,尤其是對伊夫·克萊因——由於對顏料技術不同尋常的投入,他發明了一種新的藍色,以他的名字命名,這就是克萊因藍。

克萊因出生於1928年的法國,作為波普藝術的代表人物,他與安迪沃霍爾、杜尚和博伊斯一起,並稱為20世紀後半葉對世界藝術貢獻最大的四位藝術家。在20世紀50年代,他使用單一顏色作畫(單彩畫)。

出於對顏料中粘合劑效果的困惑,他向巴黎的化學品商人愛德華·亞當求助,希望能找到保持顏料純色強度的方法。解決方案是使用一種由羅納-普朗克化學制品有限公司生產的定色劑樹脂,作為新的粘合劑材料,它賦予了色料微粒一種特殊的結合方式,就像色料以粉末形式存在時一樣。

由此,克萊因得到了具有無光澤、天鵝絨肌理的純色顏料,包括金色、深玫瑰粉紅色和藍色。

1957年,伊夫·克萊因在米蘭畫展上展出了他的藍色單彩畫,八幅同樣大小、塗滿近似群青色顏料的畫板——"克萊因藍"正式亮相於世人眼前。

幾年後,他為這種新的藍色申請了專利,"國際克萊因藍" (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簡稱IKB)。可以說,這項專利就是克萊因藝術的一部分。

《明亮的泥土》:從文藝復興到克萊因藍,顏料如何左右藝術的邊界

法國藝術家伊夫·克萊因

02.技術啟發藝術

藍色本身象徵著天空和海洋,象徵著沒有界限,又因為"克萊因藍"太過純淨,以至於很難找到可與之搭配的色彩進入人們的視野,因此,它的衝擊力格外強烈。這種藍被譽為一種理想之藍、絕對之藍,其明淨空曠往往使人迷失其中。克萊因曾說:

表達這種感覺,不用解釋,也無需語言,就能讓心靈感知——我相信,這就是引導我畫單色畫的感覺。

不容忽視的是,只有當化學技術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克萊因藍的發明才成為可能,這種顏料是現代化學的產物,同時,克萊因的藝術觀念本身也受到了技術的啟發。藝術家陶醉於華麗顏色本身的物質性,化學之美,就展示在藝術家的調色板上……

結語

古往今來,藝術史的書寫向來重視繪畫技巧,而輕視成就作品所用的材料,人們談論著藝術家如何運用顏色,然而對於他們是怎樣獲得這些顏色的,卻幾乎沒有人關心。在鮑爾看來,這種不受關注的現象相當令人吃驚。在《明亮的泥土》一書中,他書寫了一部顏料的發明史,在這個過程中,顏色的創新毋庸置疑地影響了藝術家的表達。

中世紀的顏料技術創新,使威尼斯畫派點亮了文藝復興的榮光;

17世紀巴洛克時期簡樸調色板的復興,使用有限的顏料如何表達藝術;

19世紀化學工業的合成色料創新,造就了印象派的明亮效應;

作為現代化學的產物,新顏料以技術啟發了藝術,拓展了藝術的邊界。

在本書的封底,鮑爾不無動情地說,顏色是時代之選,每個藝術家,都與他所處時代的顏色有一份獨特的約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