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职场成功人士都做对了这件事

两位管理界大佬的职场沟通必备秘籍

99%的职场成功人士都做对了这件事


沟通是为了情感交流以及信息交换,除此之外,对于职场人来说,沟通还能让员工了解公司政策、激励员工参与项目,同时也是员工让上司了解自己的最好机会。哈佛企业管理学博士、牛津国际经济学博士后余世维教授在《有效沟通》课程中从西式、日式的管理实践角度出发,讲授上司和下属如何实现“有效”沟通;牛津管理哲学博士曾仕强教授则在《圆通的人际关系》中从“中式管理”的思维方式出发,更富哲学意味地教授如何“圆润”地处理职场人际关系。

沟通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首先,从心态上要克服自大、自我的个人中心主义,不要过分追逐一己私利而要有双赢的思维。再者,要关心他人,也就是要有同理心,懂得换位思考,理解他人的难处和痛苦,少说对现状解决没有帮助的“风凉话”或是揭开别人的痛处和短处。另外,沟通要主动,主动给予他人恩惠,在与公司里平行部门沟通时应该先解决他人的难题,再提出自己的要求;主动给与反馈,“事前问清楚,事后负责任”,不要任务没听清,执行时出差错却反过头来把后果当球踢。

有效的沟通应该是一个良性的闭环,开始于主动的倾听。让别人先说话有三个好处:一是向对方表示尊重,二是可以抓住对方话语漏洞,三是给自己留足准备的时间。倾听时应使对方感到放松,少打断和批评他人的讲话,更重要的是抛开偏误和经验,余教授和曾教授都强调世事多摇摆不定,应该允许更多的可能性,过去的经验“仅供参考”。余教授强调倾听之外应学会提问,跟西方人沟通时恰到好处的提问能激发对方的表达意图,绝不能做不懂装懂的应声虫,好的上司也应该多询问下属在倾听之后是否还有其他想法;但曾教授则从民族性角度出发,认为在中国有“双重标准”,上司不管说什么下属都要回答“是”,实际上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上司鼓励下属发表意见其实是出于礼貌,下属不应该提出相悖的意见,他认为真正精明的决策实际上只有少数人才懂,潮流也是由少数人引领的,因此上司的决策可以与下属商量但不能由下属讨论得出,上司的决策不需要经过下属的同意。

两位学者的分歧实际上是放在不同文化背景和公司制度之下,有人说“高手在民间应该群策群力”,有人则认为“群体往往是最不理智的”,实际上企业管理没有一套准确的参考标准可言。我认为一味强调做一个表面听话的应声虫并不可取,也不利于活跃企业氛围发扬企业文化,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中国的文化背景,但在越来越开放的市场和企业环境之下,企业职员应该更加被鼓励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降低试错成本的情况下去实验自己的策划,企业领导则可以适度容忍下属一到两次的犯错,同时自己还需要是个通才,熟悉了解各部分的工作,经常亲自下到门店观察,了解市场反应,才能站在更高的格局上进行思考和决策。

有效沟通的另一重要环节是简化语言。沟通有时间成本,任何人的时间都是宝贵的,沟通的时间是跟对方争取来的,应该要有明确的时限。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说话就要直截了当重点突出,在短时间内抓住对方的注意力。为此可以把素材整理成不同长度的版本,另外还需要善用比喻和举例让话语更具吸引力。由此类推,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料也要善用整理术,用“颜色管理”将资料按轻重缓急划分,提取精华之精华,节省阅读时间提高效率。

有效沟通还需要成功的编码。编码就得讲究说话技巧,说别人爱听的话、维护别人的面子,夸奖他人要适时和适度;编码要有知识基础,因此要扩大自己的见闻,多请教不同行业的人,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编码还要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如:美国人公私分明,英国人循规蹈矩,法国人追求品质和细节,日本人尊重前辈和团队。

此外,有效的沟通需保证沟通渠道的畅通,关注肢体语言,保持人际距离,注意礼貌和礼节。曾教授还强调,外表和打扮是人际起点。首因效应不可避免,但不是鼓吹要以貌取人,而是要理解被人接纳的前提是接纳自己,相由心生,重视自己的外表应该先从管理好内在开始,有合理的自我定位,使自己腹有诗书,同时保持好心情。而拥有好心情的秘诀是学会“适可而止”,找到使自己快乐的工作岗位,不要盲目追求升迁把自己推到人生顶峰。还要接受磨砺,锻炼自己的抗压性,尽量补全自己。

人际交往上不但要扩大交友广度,还要加强交往的深度。做人要有原则和底线,态度要随和,结交朋友的窍门在于投其所好,不要表现出自己另有所图;同时人际关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定期在节假日的时候慰问老友有利于加强联系,也要主动为朋友“雪中送炭”。尽管看上去这样的交往模式有些功利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际关系是宝贵的社会资源,与人交往除了去发现对方身上的价值以外,仍然要谨慎地保护自己,守住自己的真诚。

人际修养还在于努力与忍耐。这里要强调的是与电子产品保持一定的距离,给自己留足想象和思考的空间,也给自己沉淀知识的时间。这个时代很快,各种信息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我们的大脑,我们的脑袋成为了别人思想的跑马场,这时候再多的知识也只是障碍。欲速则不达,只有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时,所有前进的努力才是值得的。有人曾说,虽然我走得很慢但是我每天都在走,无论做人做事,还是与人交往沟通,持续努力、反思和耐心,才能克服眼前的障碍。

我十分认同曾教授所说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一团能量,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磁场,与人相处之道就是不断调整自己的频率,或是找到与自己频率相同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