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短期承壓 長期向好趨勢不改

經濟短期承壓 長期向好趨勢不改

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主任 連平

經濟短期承壓 長期向好趨勢不改 訪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主任連平

新冠肺炎疫情對實體經濟的影響正逐漸顯現出來。為應對這種影響,從短期的紓困救急之策到長期的可持續發展途徑,備受市場關注。


經濟短期承壓 長期向好趨勢不改

訪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主任 連平

  《金融時報》記者日前專訪了中國銀行業協會行業發展研究委員會主任連平,請他分析包括金融業在內的各領域如何提供更及時有效的支持,中國經濟如何在疫情可控後儘快走上恢復性發展軌道等問題。連平認為,疫情會對實體經濟構成短期衝擊,但中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

  《金融時報》記者:受本次疫情影響,不少中小微企業在普遍停工、停產,需求受到壓抑的情況下出現了流動性困難,行業資金鍊明顯緊張。您認為,在目前已出臺政策的基礎上,對於一些受到較大沖擊的行業,還可以採取哪些措施?

  連平:疫情之下,最重要的是要解決小微企業的流動性問題。對於很多企業而言,其收入在一定時期內大幅減少,甚至歸零,但很多支出卻是剛性的:如員工工資、稅費、租金、養老金、社保等開支難以避免。因此,建議從兩個方面來緩解企業壓力,一是減少支出,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減少支出方面,各級政府已經推出了多重舉措,包括稅收、費用和租金減免,延遲或免交水電費等。我建議,對於受到疫情嚴重衝擊的企業,可進一步考慮豁免其一段時間內(比如一季度)的固定支出(比如租金、社保等),等到疫情控制住、正常復產復工後再恢復徵收相關費用。

  金融支持方面,則要靠金融機構發揮積極作用,不僅要做到不抽貸、不斷貸,而且要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企業、一些重要生產和醫療物資相關的企業增發貸款。當然,目前很多銀行等金融機構已經開始有所作為,未來力度還可以有所加強。

  當前,中國銀行業的盈利水平良好,撥備水平也比較高。截至2019年三季度末,商業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餘額為4.44萬億元,撥備覆蓋率為187.63%,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保持在2%以下,其中國有大型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較年初和2018年同期均在下降。這保證了銀行有能力在關鍵時刻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應對當前疫情衝擊的影響。

  在平時,風險控制是銀行必須遵守的重要原則,而在疫情背景下,銀行可以適當提升其風險偏好,以更大力度支持實體經濟。比如,對一些重點的民營、小微企業給與政策支持,在擴大新發放貸款規模的同時,還可以支持企業延期償還貸款,甚至對有實際困難的民營、小微企業豁免債務。銀行業的高撥備覆蓋率,在特殊時期發揮作用,正當其時。

  《金融時報》記者:與“非典”時期相比,當前中國經濟發展所處的週期不同,疫情衝擊對經濟的影響可能會有哪些差異?

  連平:從經濟運行的週期來看,中國經濟當前面臨的情況與2003年相比具有明顯的不同。

  從長週期來看,2003年時中國剛剛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外部環境豁然開朗;出口持續高速增長,年出口增速超過30%;同時投資增速也比較高,資本形成對GDP貢獻也很大;而消費佔經濟整體比重則相對偏低。可以說,當時是經濟偏熱、宏觀政策偏緊的狀態。而當前,中國經濟正處在一個外部環境不確定性多、國內經濟增速趨緩、轉型升級壓力大、人口紅利減弱的背景之下;同時,各種要素投入已經處在相對較高的位置,不能過度依賴加大要素投入來驅動經濟發展。

  但從短週期來看,經過此前一兩年的政策推動,中國經濟出現了一些企穩跡象。例如,出口等外部環境有所改善,工業進入了一個短期補庫存的階段,製造業PMI連續三個月位於榮枯線以上。因此,儘管疫情會帶來短期的負面影響,但短週期內也有一些積極因素在支撐經濟發展。可以預期,未來宏觀政策逆週期調節將進一步推進,財政政策將更加積極,金融支持力度更大,短期內經濟不會出現斷崖式下跌。

  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第三產業受疫情的影響較大,而與過去相比,其在GDP中佔比明顯提高;但我們也要看到,包括線上業務等一些新業態發生了積極變化。雖然現在線上消費等方面的數據統計還不完善,但這些新業態的實際增速很高,佔經濟的比重也越來越大,這將抵消掉很多傳統服務業的損失。

  第二產業的情況略有不同。實際上,從歷年經驗來看,春節期間本來就是製造業、建築業的傳統淡季,停工停產的實際影響沒有那麼大。一旦疫情得到控制,3月份及之後復工復產,此前的一些減產等可能會被加班加點趕回來。因此,從全年來看,第二產業所受影響應該可控,大幅回升可期。

  目前,全國兩會尚未召開。一般來講,很多地方都會在兩會後明確全年發展計劃,一季度的情況會被考慮進來。我相信,很多行業仍會通過後續三個季度的恢復性生產和發展來實現全年既定的發展目標。

  《金融時報》記者:疫情過後,您對經濟全面恢復方案有哪些建議?

  連平:2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堅定信心,看到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疫情的衝擊只是短期的,不要被問題和困難嚇倒。要加強經濟運行調度,儘可能降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努力完成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

  這一表態釋放出明確信號,即儘管一季度我們會遭受一些損失,但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目標並沒有變化。後續三個季度裡我們還會全力推動改革發展,把損失追回來。

  從整體上看,要實現這一目標,宏觀政策要做好逆週期調控,加大力度,實現“六穩”。我們要把經濟發展的內生韌性與制度性積極因素有機地結合起來。中國經濟無疑是有韌性的,但這種韌性並非是完全自發實現的,而需要通過制度功能來加以發揮。例如,我們應繼續推進城鎮化建設、區域經濟一體化以及農村經濟改革,推動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在此過程中,中國經濟必定會持續釋放內生的發展能量。

  具體來講,我有如下建議:

  一是財政政策要更積極,有力支撐社會經濟平穩運行。可以進一步擴大財政赤字規模,比如將全年赤字率目標設定在3%到3.2%之間;發行特別國債,來支持疫情防控、補上國民經濟發展的短板、進一步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對醫療衛生等行業加大補貼、建設力度;地方可以增加專項債規模,從而支持醫療設施建設,加強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及公共衛生防禦,鼓勵互聯網等新業態、新技術、新模式發展。

  二是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註重靈活適度,把支持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綜合運用中期借貸便利、公開市場操作、常備借貸便利等工具,滿足金融機構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的流動性需求,降低社會融資成本,促進金融市場平穩運行。同時,運用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按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加大對中小微企業復工復產的支持力度;未來還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普惠性貨幣政策工具,動態調整定向降準政策等,引導更多金融機構加強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儘可能降低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努力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三是允許銀行在能力範圍內適當提高對不良率的容忍度,強化定向支持。從黨的十八大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在監管部門的指導下,金融機構加大了風險化解力度。目前來看,銀行金融機構的資本比較充足,撥備覆蓋率很高,完全有能力化解當前面臨的風險,有效處置不良資產。在目前較高的撥備水平和盈利能力下,銀行這部分財務資源可以為社會經濟運行提供有力的支持保障,大幅提升金融機構對民營、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四是切實做好穩就業等民生保障。受疫情影響,一些小微企業可能會倒閉,一些農民工返鄉後無法回到原來的企業就業,這就要求當地政府積極作為,抓好穩就業工作,儘可能就地安排或加強再就業培訓。

  五是抓住機會,佈局、推動新業態發展。在非常時期,線上購物、線上教育、遠程辦公、電子商務等領域意外迎來暴發期,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有關部門應該對此密切關注,出臺政策推動規範這些線上業務理性發展,這不僅能夠穩消費,也是中國經濟結構轉型、動能轉換的一個重要方面。

  六是控制價格波動,平抑物價。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一月CPI是5.4%,這實際上是緣於去年同期基數較低形成的翹尾效應、春節消費需求增加以及豬肉等食品價格較高等綜合因素。疫情期間,供給端面臨著物流、生產等方面壓力,部分企業閉店歇業,不過需求端也同樣有所收縮,因此除了局部地區、特殊物資的緊缺,大多數地區的日常產品價格應當沒有太大上升壓力。但是,特殊時期我們要特別警惕部分人藉機炒作、囤積居奇,這會對市場心理造成較大幹擾。對此,監管機構要密切關注、嚴厲打擊,控制價格波動。

  七是做好預期管理。實際上,在疫情的萌芽階段,一些謠言取代了官方信息,在民間廣為流傳,造成了局部地區一定程度的恐慌。隨著目前各級政府高度重視,加強信息發佈,這些流言不攻自破。為快速阻斷疫情傳播蔓延,採取嚴格的交通管控措施是必要的,但在執行過程中一些地方出現了過頭行為。在中央的及時督促下,各地予以糾正,現在交通幹線秩序基本正常。這提醒各地要警惕非理性的防控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