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后,养老护理人员越发捉襟见肘,如何缓解?


疫情之后,养老护理人员越发捉襟见肘,如何缓解?

央视网消息:疫情发生后武汉养老院普遍面临护理人员短缺的问题,目前在岗的绝大多数护理人员已经连续工作了40多天,高负荷运转使他们身心疲惫、压力巨大。在关于进一步做好民政服务机构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看到,对此提出了强化人员配置方面的要求。

疫情之后,养老护理人员越发捉襟见肘,如何缓解?


养老护理力量为何会紧缺?

在3月9日上午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民政部养老服务司司长俞建良进行了解答。

他说,实际上在疫情发生前,全国的养老院已经普遍存在养老护理力量紧缺的问题。最根本的问题要解决,还是主要靠养老院自身力量。

俞建良介绍,由于养老护理工作非常累,工作量也很大,现在全国有200多万老人入住在约4万个养老院,但是工作人员只有37万,37万里面真正的护理员只有20多万,服务量是非常大的。护理员的工作是24小时服务,一个护理员平均下来差不多要服务近10个老人,很多是失能、失智老年人。所以,从日常生活照料的角度来看,吃喝拉撒都得管,是一个又脏又累压力又大的工作。同时,他们的工资报酬并不高。

疫情发生以后,春节期间放假的一些护理员返不了岗,造成护理员人数更少。还有养老院封闭后,要求护理员都住在养老院里,这些护理员基本上一直在岗位上,这样造成工作的量、工作的压力比疫情前更加紧张。武汉的情况更加突出,

武汉养老机构现在总共有2万多名老人,但是护理人员只有3000多名。再加上有一部分护理人员受到感染或者是隔离,人手就更不足,武汉的护理员出现了非常紧缺的状态。


民政部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养老机构实行封闭管理以后,全国的护理员,尤其是武汉的护理员,到现在日夜坚守,奋不顾身。

"他们现在的状态和敬业精神让我们非常感动,我们对他们这段时间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致敬。"俞建良说,针对短缺的情况,民政部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全国养老院护理紧缺的情况,尤其是针对武汉的情况,主要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针对武汉,民政部组织协调跨区域的护理员的援助。

民政部协调组织了三个省118名工作人员,作为跨省际的支援,湖北省内还组织了4个地市50名护理员进行对武汉进行对口支援,总共有168名工作人员。他们在武汉疫情比较重的情况下,不顾安危,很快进入到工作状态,这种不讲条件、不讲报酬援助的精神让我们非常感动。

二是养老护理最根本的问题要解决,还是主要靠养老院自身力量。

要鼓励已经在家的护理员在做好自身防疫情况下及时返岗,还有就是要通过各种手段和渠道进行新护理员的招聘、培训、上岗。因为武汉疫情比较严重,怎么做好返岗复工和疫情防控工作,民政部专门制定了政策,分类分级进行指导。

对疫情比较轻的,尤其是没有确诊病例的县,要求在当地政府和防控机制的统一领导下,在确保防控措施能够到位的情况下,原来的护理人员和新录用的人员,在检测符合标准的情况下可以上岗。对于中风险、高风险的地区,要按照相关的防控标准要求,做好14天安全隔离,确认没有感染或者是没有症状的情况下逐步上岗,来缓解护理员短缺的问题。


护理力量短缺?因为他们没有这个

浙大福祉智能养老产品联合研发中心开发的多功能电动护理床!

疫情之后,养老护理人员越发捉襟见肘,如何缓解?

对于失能老人来说,他一日的吃喝拉撒都需要身边有护理人员帮助。无论是扶起来吃饭还是翻身擦背,对护理人员来讲都是力气活。一个人照顾十个人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如果有了这款多功能智能电动护理床,就可以按动遥控器,轻松帮助老人坐起或翻身,还可以完成抬腿以及前后倾等多种体姿;若是护理人员没有时间当面询问状况,则可以通过配备的摄像头,用手机APP或电脑客户端查看各位老人在床的情况,并进行实时语音通话,了解其需求从而进行远程控制。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由于来回奔走而浪费的时间。

该系统还搭载了多种生理参数测量设备:血压计、血氧仪、血糖仪、呼吸与离床监测仪。非接触式的呼吸和离床监测仪不会降低老人卧床的舒适感,并且可以实时显示老人的呼吸状况是否良好,以及是否在床。若出现长期离床状态或是呼吸不正常,后台将会发出警报短信。尤其在夜间,有了这套设备,再也不需要每小时去查房了。

每张床均配备了一套血压计等测量生命体征的设备,可以随时测量,数据在当下播报后也会通过WEB方式实时传到"福祉云平台",无需手动记录,也大大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后台会根据老人近期的测量数据给出波动图,超出正常范围的数据还会给出预警提醒。这样不管过了多久,也不怕忘记之前的数据情况了。

真可谓是本次战"疫"期间最为实用的产品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