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後,養老護理人員越發捉襟見肘,如何緩解?


疫情之後,養老護理人員越發捉襟見肘,如何緩解?

央視網消息:疫情發生後武漢養老院普遍面臨護理人員短缺的問題,目前在崗的絕大多數護理人員已經連續工作了40多天,高負荷運轉使他們身心疲憊、壓力巨大。在關於進一步做好民政服務機構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中看到,對此提出了強化人員配置方面的要求。

疫情之後,養老護理人員越發捉襟見肘,如何緩解?


養老護理力量為何會緊缺?

在3月9日上午的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司長俞建良進行了解答。

他說,實際上在疫情發生前,全國的養老院已經普遍存在養老護理力量緊缺的問題。最根本的問題要解決,還是主要靠養老院自身力量。

俞建良介紹,由於養老護理工作非常累,工作量也很大,現在全國有200多萬老人入住在約4萬個養老院,但是工作人員只有37萬,37萬里面真正的護理員只有20多萬,服務量是非常大的。護理員的工作是24小時服務,一個護理員平均下來差不多要服務近10個老人,很多是失能、失智老年人。所以,從日常生活照料的角度來看,吃喝拉撒都得管,是一個又髒又累壓力又大的工作。同時,他們的工資報酬並不高。

疫情發生以後,春節期間放假的一些護理員返不了崗,造成護理員人數更少。還有養老院封閉後,要求護理員都住在養老院裡,這些護理員基本上一直在崗位上,這樣造成工作的量、工作的壓力比疫情前更加緊張。武漢的情況更加突出,

武漢養老機構現在總共有2萬多名老人,但是護理人員只有3000多名。再加上有一部分護理人員受到感染或者是隔離,人手就更不足,武漢的護理員出現了非常緊缺的狀態。


民政部將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養老機構實行封閉管理以後,全國的護理員,尤其是武漢的護理員,到現在日夜堅守,奮不顧身。

"他們現在的狀態和敬業精神讓我們非常感動,我們對他們這段時間付出的辛勤勞動表示致敬。"俞建良說,針對短缺的情況,民政部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來緩解全國養老院護理緊缺的情況,尤其是針對武漢的情況,主要採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針對武漢,民政部組織協調跨區域的護理員的援助。

民政部協調組織了三個省118名工作人員,作為跨省際的支援,湖北省內還組織了4個地市50名護理員進行對武漢進行對口支援,總共有168名工作人員。他們在武漢疫情比較重的情況下,不顧安危,很快進入到工作狀態,這種不講條件、不講報酬援助的精神讓我們非常感動。

二是養老護理最根本的問題要解決,還是主要靠養老院自身力量。

要鼓勵已經在家的護理員在做好自身防疫情況下及時返崗,還有就是要通過各種手段和渠道進行新護理員的招聘、培訓、上崗。因為武漢疫情比較嚴重,怎麼做好返崗復工和疫情防控工作,民政部專門制定了政策,分類分級進行指導。

對疫情比較輕的,尤其是沒有確診病例的縣,要求在當地政府和防控機制的統一領導下,在確保防控措施能夠到位的情況下,原來的護理人員和新錄用的人員,在檢測符合標準的情況下可以上崗。對於中風險、高風險的地區,要按照相關的防控標準要求,做好14天安全隔離,確認沒有感染或者是沒有症狀的情況下逐步上崗,來緩解護理員短缺的問題。


護理力量短缺?因為他們沒有這個

浙大福祉智能養老產品聯合研發中心開發的多功能電動護理床!

疫情之後,養老護理人員越發捉襟見肘,如何緩解?

對於失能老人來說,他一日的吃喝拉撒都需要身邊有護理人員幫助。無論是扶起來吃飯還是翻身擦背,對護理人員來講都是力氣活。一個人照顧十個人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如果有了這款多功能智能電動護理床,就可以按動遙控器,輕鬆幫助老人坐起或翻身,還可以完成抬腿以及前後傾等多種體姿;若是護理人員沒有時間當面詢問狀況,則可以通過配備的攝像頭,用手機APP或電腦客戶端查看各位老人在床的情況,並進行實時語音通話,瞭解其需求從而進行遠程控制。這樣可以大大減少由於來回奔走而浪費的時間。

該系統還搭載了多種生理參數測量設備:血壓計、血氧儀、血糖儀、呼吸與離床監測儀。非接觸式的呼吸和離床監測儀不會降低老人臥床的舒適感,並且可以實時顯示老人的呼吸狀況是否良好,以及是否在床。若出現長期離床狀態或是呼吸不正常,後臺將會發出警報短信。尤其在夜間,有了這套設備,再也不需要每小時去查房了。

每張床均配備了一套血壓計等測量生命體徵的設備,可以隨時測量,數據在當下播報後也會通過WEB方式實時傳到"福祉雲平臺",無需手動記錄,也大大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量。後臺會根據老人近期的測量數據給出波動圖,超出正常範圍的數據還會給出預警提醒。這樣不管過了多久,也不怕忘記之前的數據情況了。

真可謂是本次戰"疫"期間最為實用的產品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