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河穿流而過,帶不走北園的傳說


小清河穿流而過,帶不走北園的傳說


大明湖北望,現在早已是一片片的高樓林立。十多年前,這裡最高的建築還是明湖飯店。二十年前,高樓大廈的前身,還是一片片北國江南的田園風光。這裡就是北園,一幅江南美景的濟南北園。


小清河穿流而過,帶不走北園的傳說

(拆除之前的明湖大酒店)


“北園”一名,最早可見於《二十四泉草堂集·北園曉行》一詩,1955年,濟南市郊二區更名為北園區,北園一名沿用至今。兒時的北園,狹窄的北園大街穿境而過,清亮的小清河似玉帶般繞轄區北部。一塊塊的水田,好似玉牌一塊接一塊的鑲嵌在這片肥沃的大地之上。春風微撫過,稻香陣陣,沁人心脾,夏日荷花開放,紅的彤紅、粉的鮮嫩、白的無暇,是炎炎夏日不可多得的避暑勝地。北園多水田,河流也多,再熱的夏季,總有絲絲清涼。可是如今,北國江南的風光早已成為往事,只留下這斑斑古蹟,在述說著老北園的風光。


小清河穿流而過,帶不走北園的傳說

(50年代的北園地區)


北園,存在著大量的文物與古蹟。柳雲社區,老百姓嘴中俗稱的張公墳,因轄區內有元代張養浩墳墓及其家族墓地而得名。張公墳前,現存的一方池塘,也可能是大廈林立的北園中,僅有的一小塊了。兒時,張公墳還沒有現在修的這樣大氣整潔,高高的土堆,是我們那時難得的娛樂場所。一片安逸的林子,一片安逸的童年,油亮的贔屓,早已被我們當成童年不可抹去的玩具記憶。現在再經過張公墳,心裡產生的更多的是一種敬畏,可能是學習了張養浩先生的《潼關懷古》吧,微風拂過池塘,張公好像從未走遠。


小清河穿流而過,帶不走北園的傳說

(張養浩墓)


沿柳雲社區北行,盡頭就是小清河,河中現有五柳島公園,這是北園地域知名的河運碼頭。舊時,濟南市區和南部山區的產品在這裡被裝上貨船,沿小清河水道被運往淄博、濱州、濰坊,再在羊口入海,被遠銷世界各地,同樣,沿海的鹽、海鮮,也是通過這條黃金水道運至濟南。黃臺鹽運碼頭、工商河碼頭、五柳島碼頭,為濟南舊時的發展做出了不可抹去的貢獻。現在的五柳島早已失去了碼頭的功能,更多的是飯後休閒的公園,古老的鎮水獸,默默地佇立在閘口兩側,好像依舊等著遠航的貨船,為沿河而居的人們守護著一方平安。


小清河穿流而過,帶不走北園的傳說

(五柳島碼頭遺址)


沿柳雲社區東往,過西濼河,便是水屯村。其村的歷史可追溯到明時,明朝詩人許邦才曾在濟南城北水村(現今的水屯村)仿效西漢梁孝王的梁園修建別墅,亦名“梁園”。他在一首寫水村的詩中,便直接稱這裡為“北渚”:“放來北渚北風急,打頭雪花大如笠”。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歷城縣志·地域考》載“水屯”。該村建於清雍正年間(1723~1735年),因地勢低窪,四周環水,村內又有一石星(隕石),俗稱“十屯九星”。故取村名“水屯”,其村以朱、楊兩姓為主。村東有北園中學,現更名為明湖小學西校區,校園內有毛澤東主席石質塑像一尊。1958年8月9日,毛澤東主席視察北園水屯村,提出“還是辦人民公社好”的號召,同年9月20日,全省第一個人民公社——北園人民公社成立,這也是全國成立的最早的人民公社之一。毛澤東主席的到來,為貧下中農送來了黨中央最為真摯的關懷。1970年8月9號,毛澤東主席視察北園12週年之際,在水屯村東側廣場為毛主席立象以資紀念。現存毛主席塑像,人民公社影壁牆,幸福槐,幸福井等遺蹟。


小清河穿流而過,帶不走北園的傳說

(北園毛主席塑像)


二十二平方公里的北園,14.6萬人的北園,新的時代又擔負起新的時代使命。1990年,山東省人民政府授予北園鎮“明星鄉鎮”。1991年,其經濟實力成為“山東第一鎮”。悠遠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在北園這片土地上開花結果。不僅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蒞臨北園,北園這片大地上還遺存著諸如:濟南市鄉師舊址、五柳島革命遺址等紅色印記。


小清河穿流而過,帶不走北園的傳說

(濟南市委重建地紀念雕塑)


北園是美麗濟南的一扇窗戶,歷史的風吹來,花開、鳥語、鶯啼。遺風訴說著大美北園。


本文原載於“明府城”,經作者同意刊發



小清河穿流而過,帶不走北園的傳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