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清代名臣陳宏謀

桂林古稱臨桂,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歷史上人才輩出。出生於臨桂縣四塘鄉橫山村的陳宏謀,是清代有名的封疆大吏,也是清代廣西籍官員中,官位最高、任職時間最長、任官曆經省份最多、政績卓著、在民間影響最大的一位清官和名臣。今天,就讓我們重新梳理、回顧、認識這位清代名臣陳宏謀。

話說清代名臣陳宏謀

陳宏謀是臨桂縣四塘鄉人,生於清康熙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96年。陳宏謀從小家境貧寒,他青少年時代苦讀苦學,通過科舉考試,實現了自己人生的理想。在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二月,陳宏謀在廣西鄉試中考中頭名舉人,當年秋天,在參加全國會試中名列108名,參加殿試中三甲第九名,成為雍正元年進士。陳宏謀在會試和殿試中的名次,算不得是最優秀的,但是他幸運地碰上了“康乾盛世”的歷史機遇,為官從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撫、總督,一直做到兵部、史部、刑部、工部四部的尚書。當時的大清王朝沿用明朝官制,由於不設宰相,以大學士總理國政,也稱為宰輔。陳宏謀於乾隆三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767年三月升任東閣大學士,當官也算是當到位極人臣了。陳宏謀是在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考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陳宏謀先後歷任翰林院檢討、支部郎中、浙江道御史、揚州知府、江南驛鹽道、雲南布政司、直隸天津道、江蘇按察使、江蘇江寧(今南京)布政司等職;後又歷任甘肅、江西、陝西、湖北、河南、福建、湖南、江蘇等省巡撫和陝甘、兩廣、兩江、湖廣等地總督。在乾隆二十八年、即公元1763年,陳宏謀奉調進京,歷任吏部尚書、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東閣大學士等職。 陳宏謀是清代廣西及桂林籍官員中,官位最高、做到宰相一級,任官時間最長、長達48年之久,其中任外放官30多年,歷經省份多達12個省。

話說清代名臣陳宏謀

由於政績卓著,陳宏謀是清代民間影響最大的一位清官、名臣。陳宏謀勤政務實、政績顯赫,口碑很好,他不僅為官廉潔自律,還大力反腐敗、懲汙吏,打擊黑惡勢力,維護民生,忠君愛民,陳宏謀一直都主張以民為本,追求造福於民。在陝西,他修治古陵,保護文化,還引導群眾因地制宜,推廣種植山薯等雜糧和廣植樹木,還大量招募江浙等地特長育桑養蠶的人來培訓陝西農民種桑養蠶,並落實人力物力財力,開鑿水井數萬口,以解決人畜飲水和灌溉的需要;在雲南,他鼓勵開採、增開銅礦,使產量大增,地方經濟得到發展;在江蘇,他構築崇明海塘以抵禦海潮,疏浚白茆口用以洩太湖洪水,保障了蘇、凇等繁華地帶的安全;在河南,他堵塞黃河缺口,籌辦豫蘇河工,並提倡種植堤柳;在江西,他以工代賑,疏理河道,既興修了水利又解決了民困;在天津,他倡導用“放淤”的辦法來治理海河,使滄、景等州縣都變成了沃土。在湖南,由於陳宏謀大力提倡開墾荒地,興修水利,改良土地,促使湖南的耕地增加,米穀總產量有了很大的增長,每年約有1000萬石以上的稻米外銷,奠定了湖南作為清代全國最大的米穀生產基地的地位。 陳宏謀從一名進士開始步入仕,除了他踏踏實實做事以外,擁有豐富文化底蘊,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基礎。換句話來說,打天下要武將,而治國安邦則需要文官了。由於任官多年,陳宏謀研究各地民心風俗的得失利弊,分明興革,逐條鉤考,加之勤奮學習,遂成為學識淵博、編著甚豐的學者。主要編著有:《綱鑑正史約》、《司馬文公年譜》、《三通序目》、《甲子紀元》、《培遠堂偶存稿》、《大學衍義輯要》、《大學衍義補輯要》、《呂子節錄》、《女訓約言》、《培遠堂文集》、《手札節要》、《課士直解》、《培遠堂文錄》、《五種遺規》、《陳榕門先生遺書補遺》等等,著作總集有《培遠堂全集》和《陳榕門先生遺書》,另外陳宏謀還監修了《湖南通志》一書。陳宏謀編輯的《五種遺規》一書,是當時清代社會教育和蒙童教育教材,清末中學堂修身科教材。陳宏謀感慨於世上多有弊端,在公務之餘,採錄前人關於養性、修身、治家、為官、處世、教育等方面的著述事蹟,分門別類編輯為五種遺規,這五種遺規分別是:《養正遺規》、《教女遺規》、《訓俗遺規》、《從政遺規》和《在官法戒錄》,總稱《五種遺規》。

話說清代名臣陳宏謀

五種《遺規》的成書時間不同,《養正遺規》為乾隆四年即公元1739年完成,而《從政遺規》、《教女遺規》、《訓俗遺規》分別為乾隆七年七月、九月、十月完成,《在官法戒錄》則為乾隆八年四月完成。合刻本《五種遺規》始行於乾隆八年,為南昌府學教授李安民集校本。各《遺規》單行本甚多,以單本形式收入各類叢書、類書亦很多。而合刻本則不多,除李安民集校本外,尚有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的金陵書局本、楚北崇文書局本,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的浙江書局本等,在1936年、也就是民國二十五年的時候,一併收入上海中華書局編輯的《四部備要·子部·儒家》一書。該書共計十六卷,其中《養正遺規》二卷,《補編》一卷,《教女遺規》三卷,《訓俗遺規》四卷,《從政遺規》二卷,《在官法戒錄》四卷。 2001年,美國著名歷史學家、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歷史系教授羅威廉先生出版了他集十餘年研究之心血,無論從學術水平還是篇幅規模而言,均可稱為鉅著的《救世:陳宏謀與十八世紀中國的精英意識》一書。為什麼陳宏謀值得他花十餘年的心血進行研究並寫成鴻篇鉅著,從而使一個200多年前的清代漢族官員走進21世紀的世界視野。在很長一個時期,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學術界,有一個很流行的觀點即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是“停滯”的社會,就連馬克思也非常形象地把這個時期比作“密閉在棺材裡的木乃伊”。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把這個時期認定為“無歷史的文明”,中國史學家則以一句“閉關自守”來進行概括。羅威廉卻是這種觀點最尖銳的批評者之一,他的鉅著《救世:陳宏謀與十八世紀中國的精英意識》,可以說是他對“停滯論”的又一有力的回應。羅威廉把他對陳宏謀的研究引向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即把清朝中期以陳宏謀為代表的精英意識形態放到當時那個大環境中,特別是與當時的歐洲相比較。羅威廉教授認為:陳宏謀關於人和社會認識的基本點,與啟蒙時期的許多歐洲學者十分相似,他所涉及的幾乎所有主要方面,也是當時歐洲社會文化發展所面臨的問題。陳宏謀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的陳宏謀,重要的在於他的思想。陳宏謀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存在於他的著作之中。

話說清代名臣陳宏謀

陳宏謀愛民如子。他一直認為當官者要從思想上抵制物質的誘惑,提倡過儉樸的生活。他自己身體力行並且特別強調“以儉養廉”。陳宏謀和雍正十一年即公元1733年中舉的進士——廣西同鄉陳仁很談得來,彼此常以“忠君、愛民”同勉。陳仁是廣西武宣縣三里鄉臺村人,和親兄弟陳旭同舉進士。有幾次要回鄉省親,陳宏謀都寫信勉勵他“低調行事,以不驚動地方官員、不擾鄉鄰為好。”據說陳氏後人至今還保存有陳宏謀寫給陳仁的信函。 我們大家都知道:桂林豆腐乳是桂林的“三寶”之一,享譽全國,而早在200多年前,陳宏謀心繫家鄉,就已經為桂林腐乳做了一回活“廣告”。陳宏謀長期在外為官,卻時時想著家鄉。桂林豆腐乳原產在臨桂四塘鄉。陳宏謀想讓家鄉這種特產名聞天下,造福桑梓。便讓家人攜豆腐乳進京,伺機而動。終於,機會來了,在一次與乾隆皇帝吃飯時,陳宏謀不失時機地拿出來了家鄉的豆腐乳來…… 誰與皇帝進餐,都生怕山珍海味擺不完。而陳宏謀有機會與皇帝共進晚餐,卻以家鄉豆腐乳待之。那天,乾隆一見腐乳那溶溶爛爛的品相,像乞丐之食,大敗味口,覺得受了戲弄;又想陳宏謀是否在轉彎展示嶺南災情?於是面露不悅。此時,陳宏謀卻恭恭敬敬地獻上一塊說:“此乃家鄉名菜,託萬歲洪福,近年家鄉收成不錯,故才有黃豆做成可口的腐乳,懇請陛下一嘗,家鄉人定深感榮幸。”乾隆嚐了一丁點,誰知感覺好極了。仔細看看,那豆腐黃黃爽爽;湊近聞聞,濃香撲鼻,細細品味,奇香久留不散。於是食慾大增,那一餐竟吃了三大塊,飯量增加了一倍。乾隆驚喜異常,從此對豆腐乳情有獨鍾。過後,在一次宴會上,乾隆興致勃勃地對眾臣說:“這餐讓眾愛卿也大開口戒,嘗一嘗廣西名菜——陳宏謀愛卿家鄉的橫山豆腐乳。”那一餐,小小腐乳竟把群臣弄得咋嘴咋舌。一時間,橫山豆腐乳聲名遠播。從此便被陳宏謀作為貢品獻給皇帝了。從那以後,陳宏謀常常寫信勉勵家鄉人愛惜豆腐乳的聲譽。如今,桂林腐乳已成世界聞名的土特產。通過生產豆腐乳來發家致富的桂林人都忘不了陳宏謀這個最早的豆腐乳形象代言人。

話說清代名臣陳宏謀

陳宏謀不但是為官的榜樣,也是治學的楷模。在清代的官場,陳宏謀是一位十分有思想的要員。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他的從政實踐具有相當清楚的傳統文化背景。他追求立德和立言,“小我”的存在,然而又時時以“大我”作為依歸。他的“自箴”是這樣的:“謹言語以寡過,節飲食以尊生;省嗜好以養心,耐煩勞以盡職;慎喜怒以平氣,戒矜張以集事;絕戲謔以敦禮,崇退讓以和眾;慎然諾以全信,減耗費以惜福。”《從政遺規》是陳宏謀編輯的《五種遺規》中的一種,成書於乾隆七年。該書分上下兩卷,採錄了宋代到清代幾十位政治家和學者有關從政的言論和事蹟,加上他本人的按語編輯而成。陳宏謀說自己編輯這部書的目的是“惟奉茲古訓,隨時考鏡,轉相傳佈,以此自勉,即以此勉人。”希望從政者“推心、理之相同,以盡治人之責,而又參之前言往行,以善其措施,則宜民善俗,或有取焉。”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陳宏謀在編輯《從政遺規》時,主要選錄了居官怎樣清廉公正,怎樣審理公務無誤,怎樣處理上下級關係,怎樣動用刑法得當等內容,這些內容反映了當時中國一批正統精英的從政思想。 “居官要清廉公正”這句話說起來容易,真正做起來就不容易了,就連開明的乾隆皇帝也曾後悔自己的一些行為,並深感內疚。乾隆帝雖是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但性近誇張,喜飾太平,曾六次南巡,炫耀功德。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正當乾隆帝興致勃勃籌備南巡之際,陳宏謀擔心地方官競相供奉,勞民傷財,不顧個人得失,曾密奏懇請南巡期間節省開支。乾隆帝雖一度採納他的意見,詔諭地方官府從儉辦理,但終因積重難返,故每次南巡,都耗資巨大,以至沿途百姓,怨聲載道。後來乾隆帝晚年回首往事,深感懊悔,曾對直隸總督吳熊光說:“朕臨御六十年,並無失德,唯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

話說清代名臣陳宏謀

為了澄清吏治,陳宏謀在嚴懲貪汙的同時,還大力提倡勤儉從政,反對鋪張浪費。對於乾隆皇帝幾次下江南之事,由於陳宏謀冒死密奏懇請南巡期間節省開支,事後乾隆皇帝很是相信和賞識陳宏謀。清乾隆時期,吏治腐敗問題已經相當嚴重。為了扭轉這種惡劣的官場風氣,陳宏謀在《從政遺規》中提出兩點箴規:一是要端正做官動機,指出官員只能為老百姓辦事而不能為自己謀利益。二是要正確對待錢財,告誡官員不可貪圖錢財。他力圖通過他的書,在官場中建立起一種大家都應當共同維護的準則。清代的迴避制度相當嚴格,特別是不能在家鄉為官這一條明確列入了《清會典》的“本籍接壤迴避”之中。但是,當年的乾隆皇帝卻無視這回避制度,親自下聖旨調陳宏謀出任兩廣總督,並御批陳宏謀雖為廣西籍官吏,“但久任封疆,朕所深言”,表示對他極為信任。公元1763年,也就是乾隆二十八年,陳宏謀奉命調回京城,歷任吏部尚書、工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最後官至東閣大學士、也就是相當於宰相,後來又加封為太子太傅。公元1771年,年逾古稀的陳宏謀因病辭官還鄉,取道運河回廣西臨桂老家養老。乾隆帝親自為他餞行,並御令陳宏謀回鄉所經過之處的地方官員要在20裡內料理護行。陳宏謀請求乾隆皇帝准許他先去曾經任職的陝西看看。當年6月當他行至山東兗州時,不幸病逝於船上,客死他鄉,終年76歲。他的一顆不泯之心,只能迴歸到那清純無染的夢裡河山。 一代清朝名臣陳宏謀就這樣走了,最終也沒有回到他日夜思念的臨桂故鄉。

話說清代名臣陳宏謀

現如今,臨桂新區的城鎮品位大幅提升,昔日的古老縣城已逐步變成了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新桂林,新起點,新跨越。”把臨桂新區建設成為一個產業發達、功能完善、生態環保的新的政務、經濟、文化、商務中心和工業、物流、商貿基地,在不久的將來就要成為現實。 (柅兵於庚寅年12.13整理)

話說清代名臣陳宏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