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布達拉宮是怎樣建成的?

微蝴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布達拉宮已經是西藏的一張名片了。新版五十元人民幣背面,就是布達拉宮的形象。

布達拉這個名字,是梵文的音譯,意思是佛教之聖地。布達拉也譯作“普陀羅”或“普陀”,傳聞是觀世音菩薩所居住之地,故而也有人稱布達拉宮為“第二普陀羅山”。

這一組宏偉的建築,主樓最高可達117米,有十三層樓高,建築面積總達十三萬平米。

布達拉宮這個地方,在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時候,就開始營建,當時這裡建的宮殿,是吐蕃的王宮,之後吐蕃王朝解體後,一度冷落,在公元1642年,五世達賴喇嘛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拉薩再一次成為西藏之中心,清初之時,布達拉宮重建,之後逐漸擴展,形成今天布達拉宮的外觀。

布達拉宮的建築風格,是傳統的土、木、石工的集中體現,如今看到的紅白二色的外觀,是外包的石料,飾以紅白二色,石牆裡面是夯土,這些土是就地取材,在布達拉宮的後花園,有一個叫龍王潭的深潭,就是當時挖取夯築用土而形成的。

在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原地區,建設這樣一座集宮殿、僧舍、佛殿於一體的建築群,紅宮居中,白宮貫兩翼,紅白相間,層疊起伏,其難度可想而知。土工之支架,是石工和複雜的木工支撐,在關鍵位置的牆身,還用花崗岩砌築,隔一段距離還用鐵汁灌注,十分牢固。

藍天白雲下的肅穆而雄偉的布達拉宮,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一個輝煌傑作。
更多歷史文化類原創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歷史寶藏


幾年前去拉薩,安排了一天時間去布達拉宮。大約上午10點左右上臺階,上到宮門,大約花了半個多小時,中途休息了好幾趟。那天正好碰上宮裡有一處在整修,親眼看見了施工情況,正好用來回答這個問題。

許多介紹說布達拉宮是依山而建,這個說法可能並不準確,它的主體建築似乎是建在山頂。我特意四周轉來轉去看了幾趟,沒有發現任何一邊有山體。宮內上下到處有平臺、院落、走道,都是露天的,每一處都是屋頂,並不是山坡。

在山頂建房,牆腳是山石,不用打地基。砌牆則比平地的難度要大,難在建築材料要從山下運到山頂,我們徒手爬上還累得滿頭大汗,背幾十公斤的建築材料上到山頂,反正我的體力是做不到的。而從布達拉宮的上山道路看,絕對就是人力往上背。

同內地的建築不同,布達拉宮的牆體不是石頭也不是磚,而是泥土加一種灌木,一層一層壘成。建築工人們手握一把木槌,鋪一層灌木,再鋪一層泥土,然後灌一層泥漿,用木追不停地敲打,直到表面敲打得平整結實,然後繼續鋪。

泥漿據說是一種特殊材料,由泥巴、青稞(也許是麵粉什麼的)構成。

樓層和地板都是木樑和木板,不是水泥板,每層都是。有柱子的地方都是很粗的木柱,看上去,一根木柱就是一顆大樹,粗的有超過一米半徑,細的半徑也有30釐米左右,都很粗。

怎樣建布達拉宮?大量人工,一層一層地建,一棟一棟地建,耗費的人工、材料都會是天文數字,另外,時間跨度大,估計一棟就得好多年才能建成。整個布達拉宮,至今依舊在年年修繕,從未停止。也許,從開工以後,直到現在,修建、修繕布達拉宮可能就沒有停頓過。


通用漢語研推


有人說布達拉宮,是松贊幹部為了文成公主而建造的,這個完全不準確,松贊幹部建造的布達拉宮,實際上是1000多間房子,經過1000多年的風吹日曬,早就不復存在了,那是七世紀的事,到了千年以後,五世達賴喇嘛主持重新建造,現在的布達拉宮是宗教的一面旗幟。



為什麼當時要重建布達拉宮,因為當時,肯定戰亂比較多,有一個高僧建議,要在原來布達拉宮的位置重新建設布達拉宮,才能夠抵抗外來的侵略,為了安全而建造,由於主持建造,布達拉宮的是達賴喇嘛,後來這邊就變成了佛教重地,一直延續至今,這就是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建造的時間,遠沒有大召寺歷史悠久,拉薩的名字也是按照大昭寺的意思,來起名的,先有大昭寺,後有拉薩名字,至於說布達拉宮,那是十七世紀的事,大昭寺要比現在的把布達拉宮要早1000年,可不是一個紀元,除了布達拉宮,大昭寺也是必去之地。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關於到藏區旅行,還有什麼其他的疑問可以隨時關注公眾號,藏區自駕遊,隨時問我,我會直言不諱,有問必答,最後祝每一位驢友都能夠到藏區玩的開心。


超級自駕遊


布達拉宮坐落於拉薩市中心的紅山上,始建於1300多年前的吐蕃王朝,是松贊干布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興建。當時的布達拉宮被稱為“紅山宮”,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布宮,是自374年前持續修繕後的面貌。

公元7世紀初,松贊干布遷都拉薩後,在紅山上修建了三座九層樓宇宮殿,取名叫做紅山宮。據史料記載,紅山內外共有三重圍牆。當時修建的宮殿共有一千間,吐蕃完成滅亡後,宮殿的大部分毀於戰火與自然災害。

由於老宮殿已不復存在,史料中又缺乏記載,因此紅山宮的建造過程並不清晰。公元17世紀時,五世達賴喇嘛在紅山宮舊址上重新修建了新的宮殿,稱為“布達拉宮”。之後布宮一直作為西藏政治和宗教的中心。

布達拉宮主體建築共有13層,高117米,自山腳向上,直至山頂。布宮是典型的藏式宮堡式建築,享有“世界屋脊上的明珠”的美譽。布宮的主體包括白宮、紅宮及周邊搭配的附屬建築。白宮建築於1648年建成。

白宮是歷代達賴喇嘛進行政教管理的地方,建築坐北朝南共有7層。紅宮建築於1694年建成,位於布宮的中部,共有六層,此處是供奉歷代達賴喇嘛靈塔及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還有僧舍、印經院、監獄及馬廄等。

布宮的整體為石木複合結構,宮殿外牆厚達2到5米不等,地基直接打入岩層。整個牆體全部用花崗岩砌成,總的高度達數十米,採用隔段灌注鐵汁進行加固的方法,以提高牆體的穩固性。屋頂和窗簷等採用木製結構。

我們現在看到的布宮,僅有紅宮中的法王殿和聖者殿是吐蕃時期遺留下來的建築。據說法王殿曾是松贊干布的靜修之地,現供奉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等人的塑像。聖者殿則供奉著松贊干布的檀香木形成的主尊佛。

布宮宮殿的設計是根據高原地區陽光照射的規律,牆基寬而堅固,牆基之下有地道和通風口。屋內由柱子、梁椽等支撐,鋪地和屋頂用的是阿爾嘎硬土,各大廳和寢室的頂部都有天窗,便於採光,以及流通空氣。

白宮的東面是宮殿,西面是僧舍。一層與五層地宮(地壟)形成倉庫,地壟有通風換氣之功效。從二層東面可進入白宮,三層是夾層。四層為白宮主殿,東大殿是歷代達賴喇嘛舉行政治活動的主要場所之一。

五層、六層、七層通過天井與一層的地壟相通,以便空氣流通。五層、六層繞天井建有迴廊,沿迴廊設置有高等級人員的辦公區。七層是達賴喇嘛的起居宮殿,包括西日光殿和東日光殿,均設置有巨大的採光窗口。

白宮之下的山體中有像迷宮一樣的五層地宮,僅有極少數老僧侶和個別幾個管理者才能自由出入,外人進入是很難出來的。這裡深埋著布宮堅固的地基,其唯一的出入口就位於地宮的最上方,也就是地宮的第五層。

地宮的樓層間是靠天梯相連的,如果抽掉梯子,裡面的人就無法上下。每一層都可封閉梯子出口,地宮中的每層都有一個大約25釐米左右的狹長的通道通向通風口,用來保證地宮中空氣的流通,人是無法通過的。

紅宮內平面呈方形,從下向上,一至四層屬地壟分割而成的庫房等房屋。七至九層為各類佛殿、經堂,十至十三層設窗戶和內部天井,天井四周建有歷代達賴喇嘛靈塔,達賴喇嘛的坐床之地是在西有寂圓滿大殿堂。

其中五世達賴喇嘛靈塔為最大也最珍貴,貫穿紅宮三層,耗金近四千公斤。聖觀音殿內的聖觀音像與五世達賴喇嘛靈塔合稱為布達拉宮的鎮宮之寶。紅宮的紅色是用藏地白瑪草權類植物壓榨出的紅色汁液塗抹而成。

這種灌木還被用在牆體的最上層,這種灌木不但質地堅硬,而且重量極輕,在古代還能有效的吸附箭支等武器。白宮的塗料原料主要為白灰,產自西藏當雄羊八井,其特點是無雜質、粘性強且不易被雨水和風曬毀損。

塗料中還要添加牛奶、白糖、蜂蜜等輔料,主要是為了讓塗料更具粘性,不易脫落。在調配塗料時,還要按比例添加各種礦物質原料及藏紅花,這些在經書中都有記錄。金色也用的很多,主要用於宮殿金頂群之上。

布達拉宮的設計建造均保存了公元7世紀以來的風格,各宮殿的修建都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勢,使整座宮寺佈局十分協調完整,在美學上達到建築史上的巔峰,創造了一項世界土木建築工程史上令人驚歎的天才傑作。

布宮的堅固程度讓人吃驚,首先是堅實的地基,無數的用方塊石頭壘起地壟牆,給布宮支起了堅實的框架。其次是宮牆的精妙設計,深入岩層的牆基最厚達五米以上,宮牆往上逐漸收縮,到宮頂時牆厚僅有一米。

再次是牆體內注入鐵汁,據文獻記載,為確保布宮的堅實永固,其部分牆體的夾層內注入了鐵汁。最後就是牆體使用白瑪草,大大減輕了牆體的重量。這些措施都構成了布宮堅如磐石的基礎,設計思想也讓人驚歎。

布宮中十三世達賴喇嘛的靈塔殿,是布宮最晚的建築,1936年建成。布宮的重建持續了近三百年,才有了現在的面貌。2017年,布宮進行了為期一年半的修繕工作。修繕後的布宮煥然一新,看起來非常的莊嚴雄偉。

總之,布達拉宮不是一朝一夕建成的,在紅山宮被毀之後,布達拉宮的重建工作持續了近三百年,直到83年前才最終定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到拉薩目睹一下這一建築史上的奇蹟,不要忘記參觀它的懸空廁所哦。


野史也是史


目前矗立於拉薩瑪布日山上的西藏布達拉宮,距今大約有不到400年的歷史。

那麼,布達拉宮是由誰主持修建的呢?又是如何建立起來的呢?

“布達拉”,其實是梵文“Potalaka”之音譯。在佛教經典中,“布達拉”是觀世音菩薩的常道場。

而修建這座宮殿的人,其實就是被視作觀世音菩薩化身的五世洛桑嘉措。當然,在洛桑嘉措前,7世紀初的松贊干布也曾經在瑪布日山上修建了宮殿,亦命名為布達拉宮。只是,在吐蕃王朝滅亡後,這座宮殿就被焚燬了。

因此,現代布達拉宮的前身,要追溯到洛桑嘉措時期主持的工程。他在噶丹頗章政權建立後,於1645年重建了布達拉宮。

1653年,洛桑嘉措正式入住布達拉宮。自此以後,布達拉宮就成為西藏地區政治和宗教的中心。

洛桑嘉措去世後,負責攝政的第巴桑結嘉措繼續擴大宮殿。原本只有白宮,在桑結嘉措的擴建下,還修建了紅宮。

整個布達拉宮要到1693年才基本完工,歷時共48年,耗資約白銀213萬兩。

當然,布達拉宮在此後又經過了一系列修繕和擴建,但其總體的規模、結構已經確定了。

這就是布達拉宮的歷史。


HuiNanHistory


布達拉宮是建在西藏高原上的雄偉建築,被稱為天上的宮殿、人間的奇蹟,是拉薩市的重要標誌。人們在幾十裡外就能看到布達拉宮的白色雄姿,這既是因為它修建在海拔很高的紅山上,還因為這座高大的宮殿本身就高達110米。這樣的建築高度,在古代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奇蹟,它是用什麼辦法修建了這麼高的呢?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布達拉宮的修建歷史。1300多年以前,吐蕃國主松贊干布遷都拉薩,為了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在紅山之上建造了一座宮殿,稱為“紅山宮”,又叫“布達拉宮”。布達拉宮十分龐大,有三道圍牆,九層殿宇,一千多間房屋。可隨著歷史的變遷,紅山宮逐漸廢棄、坍塌,消失在了歷史的煙塵裡。


直到1644年,五世達賴喇嘛重建布達拉宮,建成了以白宮為主體的建築群。五世達賴喇嘛圓寂之後,人們又在白宮之上修建了紅宮,全部建築的牆體都延續之前的規格。後來,十三世達賴喇嘛在位期間,在白宮東側增建了東日光殿和山腳下的附屬建築,這項工程到1936年完工。至此,布達拉宮重建和增擴工程才全部完成,成為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樣子。

布達拉宮從紅山南部的山腰開始修建,沿著紅山陡峭的山勢向上延伸,龐大的建築覆蓋了整個紅山。從最初的設計開始,布達拉宮就追求高聳、高大的建築效果。傳統的宮殿建築為了突出建築的宏偉、壯觀,往往採用中心對稱的建築方式。布達拉宮捨棄了這種模式,採用非對稱、不規則的方法,巧妙地利用紅山的地勢,根據山體的起伏、凹凸、傾斜程度,因地制宜地安排宮殿佈局。它先修建了堅實的根基,把花崗岩的牆基直接埋入紅山的岩層當中,外牆也全部用花崗岩砌成,每隔一段距離,就在岩石縫隙當中灌注鐵汁。在堅實根基的支撐下,布達拉宮順著紅山山勢層層疊加,宮殿和宮殿緊緊相連,房屋和房屋環環緊扣,共修建了十三層。



為追求高大、挺拔的效果從大門到佛殿,布達拉宮的各層建築逐漸收縮寬度,宮殿底部的外牆有五米厚,到了最高處只有兩米厚,形成了下寬上窄的形態。最後,布達拉宮不僅擁有了110米的實際高度,也有了拔地而起、直入雲霄的氣勢,看上去非常高大、雄偉。


尚武菌


布達拉宮是很多人心中的聖地,關於它也有很多美麗的謊言,比如布達拉宮的修建。有人說它是松贊干布為迎娶大唐的文成公主修建的,這個傳言很美麗,但仔細推敲卻有點站不住腳。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布達拉宮分為紅宮和白宮,紅宮最初就是由松贊干布修建的,修建時宮殿有999間,另加一間修行房,便是1000間。而松贊干布在迎娶文成公主之前先迎娶了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在迎娶了尼泊爾公主之後,松贊干布才向唐太宗示好,希望能和親,但是當時唐太宗是拒絕的。松贊干布幾次求親都被唐太宗拒絕了,於是在公元638年發動了戰爭。戰爭持續了兩年,誰都沒討到便宜。這時松贊干布再次請求和親,唐太宗才答應的。所以,其實這次和親並不愉快。



很多人會忽略掉松贊干布當時的身份,他可是吐蕃王朝的一國之君。所以,布達拉宮其實是他為自己修建的宮殿。從布達拉的名字上也能看出來。“布達拉”之名來源於佛經,是觀音菩薩的居所,漢語的意思就是普陀。而松贊干布把觀世音菩薩作為自己的本尊佛,所以就用佛經中菩薩的住地“布達拉”來給宮殿命名。實際上,大昭寺和小昭寺才是專門尼泊爾的尺尊公主及大唐的文成公主修建的。


歷史上的布達拉宮也是命運多舛的。吐蕃滅國後,布達拉紅宮走向沒落。藏王達馬烏東贊並不信奉佛教,他下令驅逐僧眾的同時還拆毀了部分佛像,但布達拉紅宮真正遭到滅頂之災的是在他兩個兒子正王位的時候,布達拉在此期間幾乎變成一篇廢墟。


  • 唐卡中的五世達賴喇嘛


直到1645年,五世達賴喇嘛在原址重新修建布達拉宮。到了1648年,布達拉宮白宮基本修建完成。這個時候正好是清朝的順治時期。五世達賴接受順治帝的邀請,前往北京接受冊封,後被敕封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領天下釋教普通瓦赤喇怛喇達賴喇嘛”,這個封號真是太長了……


到了清康熙的時候,布達拉宮進一步得到擴建,這也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擴建。這次擴建中,不單清政府派人參與布達拉的修建,尼泊爾也有派人參與了,並且尼泊爾派出的人要比康熙派的人多。在這次擴建中,最受矚目的就是紅宮靈塔。



在此之後,每一位達賴喇嘛圓寂之後都要在紅宮增加美麗的靈塔金頂,以供信眾瞻仰,唯一的例外就是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他的去向一直是個迷。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歷史,歡迎點贊關注,謝謝


文物考古聊歷史


布達拉宮是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修建

公元631年(藏曆鐵兔年),松贊干布開始興建布達拉宮。當時吐蕃王朝正處於強盛時期,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修建這座宮殿。據說當時修建的宮殿有999間,加上修行室共1000間。宮外有護城河,上鋪厚木板。公元10世紀,這座宮殿因為奴隸起義遭到破壞,後來又因雷擊起火進一步破壞。現在布達拉宮裡只胡法王修法洞和觀音佛堂兩處的建築是7世紀的原來建築。

布達拉宮的建造,集中了藏族匠師的智慧和才華,反映了藏族建築的特點和成就:宮殿沿山坡用石塊建造,下部數十米實牆猶如紮根于山巖之中,建築隨山就勢錯落佈置,與山丘渾然一體,利用山勢增加建築的體量;同時又突出上山蹬道外側的層層橫向階梯形線條,拉長了上山蹬道的長度,烘托出建築的高聳、雄偉感。塊石牆牆身側腳顯著,結合山形增加了整座建築的穩定感。大片白色石牆上的黑色梯形窗套,短小的出簷,簷部用檉柳根作成的深紅色女兒牆,在藍天襯托下,色彩對比強烈。門廳、佛殿、經堂、日光殿等的室內樑架、柱頭、欄杆都飾滿雕刻和彩畫。宮內供奉著大尊佛像。在西大殿和壁畫廊內繪製的布達拉宮建造歷史和五世達賴喇嘛的宗教活動、藏漢人民之間的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等題材的壁畫,是瞭解西藏文化、藝術、歷史、民俗的寶貴資料。



天眼師兄


作為雪域高原上的地標,也是藏族同胞神聖的朝拜地,更是人類建築藝術瑰寶,布達拉宮是怎樣建成的還是略有爭議的,大多數宣傳說是藏王松贊干布為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建,但拉薩藏族同胞卻不這麼認為。

這座集宮殿和城堡以及寺廟為一體的大型建築,矗立在開闊的拉薩河谷紅山上,說也神奇,拉薩河谷地勢平坦開闊卻基本在中央位置有紅山一座和旁邊的藥王山獨立挺拔。據說出生於墨竹工卡的藏王松贊干布勢力範圍本在山南,拉布雍康還訴說著這段歷史,後來兼併了象雄和藏北其他勢力,為更好控制征服區域另外也為擺脫舊貴族勢力,藏王決定統治中心遷到今天的拉薩,並在紅山上修築宮殿,建在山上目的戰時易守難攻,和平時可以俯瞰宮殿下的城市。另外陽光充裕能抵禦冬季寒冷,這應該是修建的初衷,只是作為政治中心,再後來藏傳佛教的影響就變成宗教中心,宮殿也曾毀於戰火和雷擊,但後世一直再重修,現在看到的是和碩特汗國時代重修的,後世各主政達賴作為冬宮居住理政,和作為夏宮的羅布林卡東西呼應。

現在布達拉宮作為國家文物保護和供遊人觀賞的藝術瑰寶。是藏族同胞的心靈聖地也是全世界遊人的嚮往聖地!







秦人藏地行


布達拉宮的基本面貌,主要是公元17世紀清朝屬國和碩特汗國(和碩特王朝)時期固始汗和五世達賴喇嘛時期重建的白宮及其圓寂後修建的紅宮,"此後歷代達賴又相繼擴建,終成布達拉宮今日之規模。"舊時與駐藏大臣衙門共為統治中心(噶廈是執行機構)。布達拉宮布達拉宮始建於公元7世紀吐蕃王朝藏王松贊干布時期距今已有1300年的歷史。

公元7世紀初,松贊干布遷都拉薩後,為迎娶唐朝的文成公主,特別在紅山之上修建了共一千間宮殿的三座九層樓宇,取名叫布達拉宮。據史料記載,紅山內外圍城三重,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宮殿之間有一道銀銅合制的橋相連。布達拉宮東門外有松贊干布的跑馬場。當由松贊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毀滅之時,布達拉宮的大部分毀於戰火。公元631年(藏曆鐵兔年)布達拉宮由吐蕃松贊干布興建。當時修建的宮殿有999間,加山上修行室共1000間,後因雷擊和戰亂遭嚴重破壞。吐蕃王朝滅亡之後,古老的宮堡也大部分毀於戰火,加上雷擊等自然災害,布達拉宮的規模日益縮小,甚至一度被納入大昭寺,作為其分支機構進行管理。如今的布達拉宮只尚存有當時的法王洞和帕巴拉康。

明末,清朝屬國和碩特汗國(1637-1641統治青海,1642-1717進一步統治西藏)開始了一個新時期,護法王固始汗幫助格魯派攝政者索南群培及五世達賴和其師傅四世班禪建立格魯派政府或次級政權,他們形成四巨頭,其中固始汗和索南群培被稱為天上的日月,是兩個實力人物。1645年(藏曆木雞年),固始汗(當時青藏高原的最高統治者)和格魯派攝政者索南群培為鞏固當時青藏高原的王國和碩特汗國及下面達賴系統政教合一的政府(其中的甘丹頗章政府階段就是哲蚌寺政府,存在於布宮新修成之前,後來變為布達拉宮政府了,而王朝是和碩特王朝),重建布達拉宮。1690年(藏曆鐵馬年),第司桑傑嘉措為五世達賴喇嘛修建靈塔,擴建了"紅宮"。1693年(藏曆水雞年)工程竣工。以後,歷世達賴喇嘛增建了5個金頂和一些附屬建築。特別是1936年(藏曆火鼠年)十三世達賴喇嘛的靈塔殿建成後,形成了布達拉宮今日的規模。由松贊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滅亡之後,古老的宮堡也大部分被毀於戰火,1645年重建布達拉宮。以後歷代達賴又相繼進行過增建,於是布達拉宮就具有了後來的·規模。以後歷代達賴又相繼進行過擴建,於是布達拉宮就具有了今日之規模。獨特的布達拉宮同時又是神聖的。因為在今天的中國,每當提及它時都會很自然地聯想起西藏。儼然在人們心中,這座凝結藏族勞動人民智慧又目睹漢藏文化交流的古建築群,已經以其輝煌的雄姿和藏傳佛教聖地的地位絕對地成為了藏民族的象徵。

1690年,在第巴桑傑嘉錯的主持下,修改紅殿五世達賴靈塔殿,1693年竣工。以後經歷代達賴喇嘛的擴建。300餘年來,布達拉宮大量收藏和保存了極為豐富的歷史文物。其中有2500餘平方米的壁畫、近千座佛塔、上萬座塑像、上萬幅唐卡;還有貝葉經、甘珠爾經等珍貴經文典籍;表時歷史上西藏地方政府與中央政府關係的明清兩代皇帝封賜達賴喇嘛的金冊、金印、玉印以及大量的金銀品、瓷器、琺琅器、玉器、錦鍛品及工藝珍玩,這些文物絢麗多彩、題材豐富。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殿,是布達拉宮最晚的建築,1933年動工,3年建成。此外還有上師殿、普賢追隨殿、響銅殿、時輪殿、釋迦能仁殿、釋迦百行殿、花師殿、菩提道次第殿、持明殿、世襲殿等殿堂。2015年8月,西藏通過《西藏自治區布達拉宮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條例》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布達拉宮將得到進一步的保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