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不斷增值,卻無法變現,該如何解決?

藏品不斷增值,卻無法變現,該如何解決?

相信現在很多玩文物藝術品收藏的人都會有這樣一個感覺,眼看著藏品不斷增值,一年一個價,內心非常欣喜。但同時想將自己的藏品帶到市場中進行交易,卻發現沒有人會“買賬”,內心又充滿了無奈和焦慮。

藏品不斷增值,卻無法變現,該如何解決?

古玩城地攤

自己的藏品不斷增值卻不能變現,就是目前很多人說的“有價無市”。而這種狀況也讓以前很多走“以藏養藏”之路的人再也玩不動了!根據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國內的收藏群體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中國以後能以藏養藏人的會很少,大部分只能以商養藏。

藏品不斷增值,卻無法變現,該如何解決?

藝術品展覽

經常會聽到藏友說,之前市場好的時候手裡積了太多的東西,現在卻感覺“深陷泥潭”動彈不得,找不到出手的方法和途徑。雖然很多藏友會有這種困惑,但是各大拍賣會上的展品數量和成交額都是非常大的。那麼這些藏品是怎麼運作的?是怎麼能夠找到買家賣出去的呢?

藏品不斷增值,卻無法變現,該如何解決?

蘇富比拍賣展覽

像佳士得、蘇富比這種國際大型拍賣會,很多藏友會問為什麼很多買家寧願去拍賣會上買幾百萬幾千萬的藏品,也不去看民間藏家掛出來的價格便宜的所謂真品。原因有兩點:

其一:現在很多有錢的買家比起依靠權威人士的鑑定證明,更加重視收藏過程或者拍賣流通記錄中的證據鏈,這樣可以規避很多風險。

而佳士得、蘇富比等大型拍賣會的核心競爭力,也在於“中國最早圖錄只查到26年前,但他們可以查到上百年記錄,還可以找回來再拍。”

藏品不斷增值,卻無法變現,該如何解決?

佳士得拍賣會

比如,一件以2.78億元在佳士得拍賣會中成交的“永樂唐卡”,其實已經是第四次進出佳士得:它早於19世紀40年代就輾轉流入西方,1977年首次出現在倫敦佳士得拍賣現場,並以7000英鎊的價格被一位印度收藏家拍下。之後這幅唐卡再次於1994年以100萬美元在紐約佳士得獲得易手。最近的一次露面則是在2002香港佳士得的拍賣上,當時創下3087萬港元新記錄,這件拍品證據鏈很清楚。

其二:這些大型拍賣會本身名氣非常高,就相當於現在網絡上流行的“帶貨IP”。

現代社會是個資訊非常發達的社會,古玩投資拍賣對拍品的要求就是知名度和品牌效應,東西的知名度越高越好,這就要求公開展示藏品以吸引眼球提高知名度。以前的老話都說“物以稀為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是在現在恰恰相反,現在是“物以知而貴”的時代,名氣越大那麼它的價值就越高。

藏品不斷增值,卻無法變現,該如何解決?

明成化雞缸杯

比如國內知名收藏家劉益謙老師在2014年4月8日以2.81億港幣拍賣下的大明成化雞缸杯,在此之前大明成化雞缸杯價值不顯,但是在此之後價值一路高升,上千萬比比皆是,在去年2018年5月17日,又買家出價2.95的價格刷新了大明成化雞缸杯的拍賣歷史價值。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沒有劉益謙的那次拍賣,大明成化雞缸杯價值還會有這麼高嗎?

所以說,一件藝術品的成交,是受到收藏品本身,宣傳,市場,買家多個環節影響的。除去藏品本身要過硬,宣傳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

藏品不斷增值,卻無法變現,該如何解決?

博物館藏品


藏品不斷增值,卻無法變現,該如何解決?

博物館藏品

一些好的藝術品由於沒有媒體的宣傳報道、極少被行家發現,直至忽略。那麼持有這些藝術品的藏家們想要尋找買家,缺乏的就是媒體宣傳,俗話說,“黃金有價、藝術無價”。如果一件真正好的藝術品,有媒體不斷地為其報道宣傳,讓行家們能通過媒體去了解到這件藏品、只有藉助媒體讓行家們關注,才有可能激起行家願意購買的慾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