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腹痛時的假條,被他從垃圾堆裡撿出,卻成了鎮館之寶

在收藏界,撿漏無疑是每一位收藏家都心馳神往的事情。但如果你在垃圾桶裡發現了一張字帖,你會覺得它是正品嗎?你別說,20世紀70年代就發生這樣的事情。1976年,有個中年人正在對倉庫進行清理。當他走到某個堆滿紙張的竹籃前,發現了一張有些陳舊的紙張。

一張腹痛時的假條,被他從垃圾堆裡撿出,卻成了鎮館之寶

倉庫 網絡圖片

中年人有點納悶,於是將他從竹簍中取出,在陽光下展開觀看。只見這張廢紙上用草書書寫了數十個字,字體風格隨意灑脫,頗有意蘊,旁邊還蓋著幾個印章。憑著多年的文物鑑定經驗,他感覺這張廢紙可能是一件文物,卻不敢肯定,於是決定先將它收入囊中,再做打算。

一張腹痛時的假條,被他從垃圾堆裡撿出,卻成了鎮館之寶

王羲之《上虞帖》上海博物館藏

這位中年人名叫萬育仁,他撿到的這張紙正是《上虞帖》。東晉年間,大書法家王羲之曾與自己的堂弟相遇在上虞(今天的紹興市轄區)見面。但到了約定的時間,王羲之卻感到腹痛難忍,無法成行,於是就寫了一張請假條,這就是《上虞帖》。

一張腹痛時的假條,被他從垃圾堆裡撿出,卻成了鎮館之寶

王羲之《上虞帖》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王羲之寫《上虞帖》,原本只是為了向自己的堂弟告假,沒想到卻被後世奉為經典,並被歷代皇帝珍藏。一千多年後,這張《上虞帖》被先是被南唐後主李煜收入囊中,南唐滅亡後,又被北宋朝廷收入內府。

一張腹痛時的假條,被他從垃圾堆裡撿出,卻成了鎮館之寶

王羲之草書作品《上虞帖》拓本 網絡圖片

一張腹痛時的假條,被他從垃圾堆裡撿出,卻成了鎮館之寶

李煜 網絡圖片

北宋的文藝皇帝宋徽宗看過這張字帖後,驚歎其書法之精妙,於是提筆寫下了“晉王羲之上虞帖” 七字,並在上面蓋上了印章,宋徽宗雖然擅長鑑賞書畫,卻並不善於治國。在他統治下,北宋政權迅速走向衰敗,並最終在金人的鐵蹄下滅亡。

一張腹痛時的假條,被他從垃圾堆裡撿出,卻成了鎮館之寶

宋徽宗 網絡圖片


一張腹痛時的假條,被他從垃圾堆裡撿出,卻成了鎮館之寶

王羲之草書作品《上虞帖》局部 網絡圖片

百年後,明朝的某代晉王從民間獲得了這幅《上虞帖》,十分喜愛,於是在上面加蓋了“晉國奎章” 、“晉府書畫之印” 等五個印章。明朝滅亡後,《上虞帖》又成了清朝收藏家梁清標的囊中之物。

一張腹痛時的假條,被他從垃圾堆裡撿出,卻成了鎮館之寶

《上虞帖》後半部分 上海博物館藏

但讓後世收藏者們沒想到的是,被他們珍藏了一年多年的這張《上虞帖》,其實只是一張摹本,真跡早已不知所蹤。萬育仁發現這張《上虞帖》後,曾交給專家審定,被認為是幅贗品,但萬育仁沒有放棄。

一張腹痛時的假條,被他從垃圾堆裡撿出,卻成了鎮館之寶

王羲之《上虞帖》拓本1 網絡圖片

時隔三年後,他又將這件書法作品交給現任館長沈之瑜,沈之瑜對此讚許,於是請近代書畫大家謝稚柳鑑定。謝稚柳看後,驚呼道:“上海居然也有王羲之的好東西了,羲之墨跡久絕於世,唯此唐摹,就足為文物之精英、藝苑之瑰寶了。”

一張腹痛時的假條,被他從垃圾堆裡撿出,卻成了鎮館之寶

王羲之 《上虞帖》局部2 上海博物館藏


一張腹痛時的假條,被他從垃圾堆裡撿出,卻成了鎮館之寶

謝稚柳 書畫作品 網絡圖片

流傳千年的王羲之《上虞帖》,怎麼會是唐代摹本呢?我們無從得知,但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萬育仁本人的專業水準。正是因為他的專業水準極高,能夠慧眼識珠,這幅《上虞帖》唐朝摹本才會被發現,併成為上海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各位收藏者們如果真的想撿漏,首先要做的就是讓自己擁有更高的專業水準,並以一顆鍥而不捨的心去做好收藏,最終一定會得到應有的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