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一段话,道明了人生主旨,治世要义


千年前的一段话,道明了人生主旨,治世要义

大意: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巧说,巧说的人不善良。真正有知识的人不卖弄,卖弄自己懂得多的人不是真有知识。圣人是不存占有之心的,而是尽力照顾别人,他自己也更为充足;他尽力给予别人,自己反而更丰富。自然的规律是让万事万物都得到好处,而不伤害它们。圣人的行为准则是,做什么事都不跟别人争夺。

千年前的一段话,道明了人生主旨,治世要义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也是结语,人生主旨、治世要义皆在此中。老子最后一次告诫世人:坚守虚空,甘居下位,利民而不害,善为而不争,不要被美言所迷惑,不要为虚名而逞巧,不要为虚荣而炫耀。

这一章如果仔细分析它里面的内容有很多,可以看到很多词汇,如诚信、善恶、智巧、朴素、真善美、大智若愚、不争、无为等等。笔者从中挑选要义给大家简单说一下。

本章也是全书正式的结束语,采用了与九章、十章、十五章、二十章、三十三章、四十五章、六十四章、七十六章相类似的格言警句的形式,前三句讲人生的主旨,后两句讲治世的要义。本章的格言,可以作为人类行为的最高准则,例如信实、讷言、专精、利民而不争。人生的最高境界是真、善、美的结合,而以真为核心。本章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

千年前的一段话,道明了人生主旨,治世要义

本章一开头提出了三对范畴:信与美;善与辩;知与博,这实际上是真假、美丑、善恶的问题。老子试图说明某些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其实质往往并不一致。这之中包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是评判人类行为的道德标准。按照这三条原则,以“信言”、“善行”、“真知”来要求自己,作到真、善、美在自身的和谐。

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归于“朴”,回到没有受到伪诈、智巧、争斗等世俗的污染之本性。

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实的话语是朴质而不华丽的,那些听起来华美的语言往往不是真实的。一方面,告诫世人要“言善信”,说白了就是老子看到人们语言诚信的缺失。另一方面,也谙意的告诉人们,应回归于朴素,不要被华美的外表所迷惑。

漂亮的话有时好听,却害了自己;真实的话有时不中听,却是终身受用;聪明善辩让人过瘾,但不能长久。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美言是用非常好的技巧、非常美丽的词句说出来,一个常常说这样和悦讨好的话的人,是不太有仁心的。

千年前的一段话,道明了人生主旨,治世要义

老子非常不赞成多言,话越少说越好,言多必失,话说多了一定有失言的地方。他是不得已为了要把“道”说明,才写了五千多一点的文字。全书开头一章是“道可道,非常道”,以言语开头;到最后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还是拿言语来做终结。

每个人头脑要清醒,不要轻信哪些甜言蜜语。真实可信的人,是不随便恭维他人的。往往开口闭口都是动听的言词,不一定是好话,而对自己有帮助的真实诚恳的语言虽然不太好听,但实在、有利。常言说得好“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就是这个意思。

诸葛亮《出师表》曰“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有德之人,外行庄重,内心真诚,其言着实而真朴,并不悦耳动听;无德之人,外行轻躁,内心狡诈,其言动听悦耳,却未必真实可信。

千年前的一段话,道明了人生主旨,治世要义

二、“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大道是无言无声的,所以守道的圣人也不会夸夸其谈。

他们“致虚极,守静笃”,用合乎道的行动,来教化世人。口舌是致祸之源,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的统治者,都应牢记“善者不辩”的道理。

楚简本有“绝知弃辩,民利百倍”,意为断绝多余的智识,摒弃无谓的争辩,民众会获利百倍。因为争论争辩不利于行动,敌人打到家门口了还在争论是否出兵御敌,只会一败涂地。只有行动起来才能行事,去干事业。

好争辩的人会耍嘴皮子,是嘴上的功夫。这种人或是好胜心强,或是掩饰行动能力上的不足,争强好胜或为过失寻找借口托词。

有善有道的人,德充其内,含光内敛,不哗众取宠;无善无道的人,自作聪明,口巧舌辩,却未必诚善。

千年前的一段话,道明了人生主旨,治世要义

三、“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正的智者隐藏自己的智慧还来不及,哪能到处炫耀,自以为是呢?

如三国时期的杨修,看似聪明实则愚钝,最后导致身死。这也是老子为人处世之道的一个总结。

行道之士,深明万物之性,宇宙玄理,他们执本驭末,执简驭繁,举纲张目,而不奔逐于外,追逐粗浅的外在之学!

不要认为自己知道了一些事物而沾沾自喜,更不能因为别人不知道这个事物而瞧不起人家。真正有智慧的人,并不博学;看起来知道很多的人,多为泛泛之辈,不是真正的智者。

庄子在《内篇养生主》里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已而为之者,殆而已矣。”

这也是对老子的“智者不博”的进一步阐释和回应。

这三句细看也会发现老子好像再教君主识人之术。对比下诸葛亮的《诸葛亮集·将苑》就会发现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千年前的一段话,道明了人生主旨,治世要义

它里面有一套识人办法,我们可以借鉴:

一是,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二是,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三是,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四是,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五是,醉之以酒而观其性;

六是,临之以利而观其廉;

七是,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千年前的一段话,道明了人生主旨,治世要义

四、“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圣人以天下百姓之心为心,不会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而积聚财富,取怨于人民。他们深明“载舟覆舟”之道,通过使百姓获利来自己获利,使百姓富足而保持自己不殆。他们有所作为却不胡作妄为,成功之后将功劳让与百姓,不居功自傲,因此百姓爱戴他们,尊崇他们,如水流向下一样归附于他们。这是老子治世之道的一个总结,即“利民”与“不争”。

孔子也曾说过“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意思是帮助他人有所建树,自己必然也会有建树;帮助他人通达,自己必然也会通达。

这个“利民”与“不争”在现实生活中做生意也是这样。自己想赚钱,就一定要让合作伙伴或客户赚到钱;客户赚到钱了,生意才能长久,自己自然而然就可以赚到钱了。

比如一开始的淘宝,不与实体店争,方便了民众购物和卖物,导致做大做强。还有人们熟知的美团,不与餐饮争,方便餐饮销售,也方便了民众的购买,又是做大做强了!

千年前的一段话,道明了人生主旨,治世要义

这里很明显就是“利民”与“不争”的表现!

可以看出老子的无为与不争之道,博大精深,高明异常。

不为,天下无所不为之;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侧面能看出老子本人有极高的心智与伟大的抱负!

大多数人都希望别人能了解自己的才能,钦佩自己的知识。只有真正的智者才能做到大智若愚,才能含光于内而不显。

相信在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是与天道相应的,只是受世俗欲望熏染过多,迷失太多。相信道德经的学习,能让我们换个角度看待世间问题,获得一定的处世智慧!

道就是生活,就是生命,就是天地,就是万物,就是自然,就是人心,就是一切。德就是合道的行为,利人的善举,向道的条件,成道的功绩,以及大道的真实性情。

千年前的一段话,道明了人生主旨,治世要义

圣人本身的作为只是一种无私的奉献,不求索取,善人、善事、善天、善地是圣人本份。这些话虽不华丽,却对人有百利而无一害,因为这是天道的本质。人之道也应该是为而不持,为而不争,切不可为人的一己之私,丢掉人的本质。

正如圣人云:“觉悟者出世为尊,精修者心笃圆满。巨难之中要坚定,精进之意不可转”。就是说:修炼的目的就是要返本归真,就是要走出世间法的范围,至尊成圣。当然,修炼吗,相生相克的理使然,必然会有负的东西跟随,魔王的出现,一方面魔炼修炼者的意志,一方面要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这里就要看是否有大智慧与大恒心了!这也是一个明心见性的过程。

天之道,无形无极,无穷无尽,无言无辩,无情无欲,柔而无争,无名无割。故能莫知其极,应物无穷,胜物无穷,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是以为圣人至虚至静至柔至弱,同于天道,以天道为之于天下而不行人道不争。以天之道治国,则国之福,太平之至治。人道私而好争,天道公而无争。以人之道治国,则国灭。以天之道治国,则国昌。

千年前的一段话,道明了人生主旨,治世要义

人生中,不争就是慈悲,不辩就是智慧,不贪就是布施,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明心见性,人人可为圣,人人皆是佛!

孳孳华词笑春风,吹破桃花满面红。

美言未必真信物,别有用心一万重。

博者自知芥子事,知者更晓须弥中。

愿守红尘三千丈,淡看云烟露华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