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把一招練到極致,勝過平庸地練一萬招

文 / 王世民

深圳爾雅總裁 | YouCore創始人

著有《思維力》《學習力》《個體賦能》

--------------

01

功夫巨星李小龍說過一句話:我不怕練一萬招的人,就怕把一招練一萬遍的人。

稍微想一想,發現這句話的佐證還真不少。

《天龍八部》中的喬峰和慕容復就是一個很好的對照。

兩人未交手前,慕容復和喬峰並稱“南喬峰、北慕容”。

不過兩人的功夫很不相同:


喬峰只練了丐幫的降龍十八掌,但他將這套掌法練得出神入化。


慕容復則是各門各派功夫都會,降龍十八掌也模仿得有模有樣。


如果只從理論上比較,似乎慕容複比喬峰更勝一籌,因為喬峰會的慕容復都會,而慕容復還會很多喬峰不會的。

但真打起來後,結果讓人大跌眼鏡:十個慕容復也不是喬峰的對手。

那為何會一萬招的人還不如把一招練一萬遍的人呢?

這就要從學習的特性說起了。


02 一個有趣的學習曲線


人的學習效果往往是呈現為各種曲線的,其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曲線叫做學習中的“高原現象”。

李小龍:把一招練到極致,勝過平庸地練一萬招

▲ 圖1、練習中的高原現象

“高原現象”是教育心理學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在學習或技能的形成過程中,練習的中後期往往出現進步的暫時停頓或者下降的現象。

高原現象的學習曲線分為三個很不相同的階段:


▼ 1、起始期

這個階段是練習剛開始的時候,因為學習的內容相對簡單,而且學習的人往往也擁有著強烈的興趣,因此這個時候的學習進步是最快的。

這個階段在曲線上表現為一個陡峭的斜率。


▼ 2、高原期

在高原期,練習會有一個明顯的暫時停頓。

這個階段不僅進步緩慢,而且練習相當枯燥,因為需要不斷地重複卻又沒有什麼正向反饋,於是很多人在這個階段對學習的興趣就喪失了,開始半途而廢。

這個階段在曲線上表現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


▼ 3、突進期

突破了高原期後就進入突進期,隨著學習次數的增加,掌握情況會再次增加,只是進步相對開始時會稍微慢一些。

這個階段在曲線上表現為繼續上升,但上升的斜率相較於起始期會平緩些。

高原現象在學習中是很常見的。


例如,練習跑步時,開始稍微練一練,跑步速度和跑步距離就會有很大的提高,但之後就彷彿停滯不前了,即使繼續努力也收效不大。


學習外語更是如此。


剛學習幾天,就可以冒幾句“早上好”、“見到你很高興”之類的,但到一定的層次後似乎就停滯了,再怎麼努力水平也不見提高。


於是很多人就進入“堆沙子”的節奏了:這次沒學會,興趣沒了,放一陣子;過一陣子似乎又有動機了,再拿出來學一學,還是沒學會,放一陣子,下次再來……


李小龍:把一招練到極致,勝過平庸地練一萬招

練一萬招的人就像上面的跑步和學外語一樣。

每一招剛開始練的時候,很快就能像模像樣,但隨著他練習的深入,就會遇到每一招的“高原期”了,這時就不會很快有進展了,可能練習後一點進展都沒有,甚至有時還會倒退。

因此,練一萬招的人往往耐不過枯燥的高原期,而是選擇去練另一招,遇到高原期後又再去練下一招。

但不幸的是,任何一個技能(武術的招式也好、樂器的彈奏也好、還是語言的學習也好),真正的掌握都是在高原期之後的突進期發生的。

所以,練一萬招的人其實連一招都沒能真正掌握。

但“把一招練一萬遍”的人就不同了,他能練習一萬遍,說明他很大概率已經通過了高原期,並且在突進期也深入很遠了,更可怕的是他還在不斷地精進。


03 普通人冒尖的最可行選擇


到這兒,有人可能會有疑問了:練一萬招的人就一定一招都沒掌握嗎?

當然不是。


文藝復興的三傑之一達芬奇,學識淵博、多才多藝。


他在繪畫、音樂、建築、數學、幾何學、解剖學、生理學、動物學、植物學、天文學、氣象學、地質學、地理學、物理學、光學、力學、發明、土木工程等領域都有顯著的成就。


他保存自己科研成果的手稿,大約有15000頁。



李小龍:把一招練到極致,勝過平庸地練一萬招


這就是練了一萬招,還招招精通的人,看了是不是很羨慕?

但可惜的是,99.99%的人都無法做到像達芬奇這樣博學多才,在這麼多的領域都取得成就。

其實,我們之所以對達芬奇又博又專的印象很深刻,原因就是因為能做到的人實在太少了。

對我們普通人而言,學習中的“高原現象”是普遍存在的,不投入足夠的時間就很難領悟或熟練掌握,因此一般的人能在一個領域裡做出點成績出來就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事情了。

作為學習能力有限的普通人,與其在一萬件事上事事蜻蜓點水,不如集中精力和資源將一件事先練萬遍做到精通再說。

因為這是普通人冒尖的最可行選擇。

我帶過的學生不少,但只有兩位同學能在眾多有實力的競爭者中脫穎而出,原因就在於她倆“把一招練一萬遍”的精神和做法。


向晶同學,花了整整四個月練習邏輯順序和0.5why分析,是一般同學練習時間的四倍。


為什麼她花的時間會長這麼多呢?因為她每一次的訓練都儘量跟工作深度結合,並在工作裡實際運用。


最後的結果就是她思維訓練的效果遠遠高於一個多月就完成練習的同學。


樂寧同學,同樣充分給我們展示了“把一招練一萬遍”的價值。

她花了半年時間將故事型即興演講練習了足足有103次(基本要求是10次)。

李小龍:把一招練到極致,勝過平庸地練一萬招

通過半年103次的堅持,樂寧將自己一次三分鐘演講的停頓次數從28次,一步步降到了20次,15次,5次,2次,0次;將準備一次演講要重複錄十幾次,一步步降到了10次以內,再到5次、3次,直至現在最多2次就完成錄製。

通過幾百遍演講的重複,樂寧不僅徹底改變了自己“不敢講”、“講不好”的形象,而且她還以即興演講為抓手,完善了自己的OneNote知識體系,改變了自己凡事追求完美的習慣。

這兩位同學以自己真實的學習經歷告訴了我們,哪怕是自己不擅長的領域,只要你真做到了“把一招練一萬遍”,你都一定會成為高手。

04 如何更有效地練一萬遍


有人可能又有疑問了:把一招練一萬遍就一定會成為高手嗎?

其實還真不一定。


比如,我們每天都在講普通話,這二三十年下來講的遍數早就超過一萬遍了,可一開口依然還是帶著地方口音。


為什麼呢?

我們並沒有去刻意練習,只是無意識地在重複而已。

無意識的重複別說一萬遍,哪怕十萬遍、百萬遍也不會有進步的。

因此,“把一招練一萬遍”不是盲目地瞎練,而是要有目標、有方法、有反饋的練習。


▼ 1、練習要有目標

沒有目標,就好似在海里隨風飄蕩的小木船,往哪個方向看都是一望無際的大海,人也就失去前進的方向和練習的動力了。

因此,在你準備把一招練一萬遍的時候,首先要給自己定個目標。

這個目標不要怕定錯了,因為這個目標的價值不在於目標本身,而在於給一萬遍的練習提供了一個方向和可衡量的標準,無論你怎麼定,這個目標都是正確的。

比如我自己,在日覆盤裡,我會先設定出自己的總體目標、月度的階段目標,然後每天圍繞著階段目標來複盤。

李小龍:把一招練到極致,勝過平庸地練一萬招

有了方向和可衡量基準後,看到每天的進展,練習的動力就會更強,練習的效果也就更好了。


▼ 2、練習要有方法

我們在看武俠小說時,經常會發現名門大派弟子的武功總是會比山野小派的弟子高很多,甚至比這些小派的師長武功還高。

為什麼名門大派弟子的武功普遍會更高呢?

原因就是名門大派有更高質量的武功秘籍,比如武當有八卦掌、太極拳、梯雲縱,少年寺有龍爪手、羅漢拳、如來掌。

這些武功秘籍是嚴禁外傳的,一旦哪個弟子洩露本門秘籍,那輕則逐出師門,重則廢掉武功。

正因為名門大派練習的方法更好,因此他們弟子的武功會普遍更高。

因此,我們在練習某個技能時,最好也能先找到某個更高效的方法,這樣同樣的練習強度下練習效果會好上很多。

經常有同學問我,怎麼學技能才能學得快,我都是建議他在開始練習任何技能前,先學習方法和示例。


李小龍:把一招練到極致,勝過平庸地練一萬招


▼ 3、練習要有反饋

最後一點,重複練習要有效果還必須有反饋,要知道自己錯在哪兒,下次該怎麼調整。

這就體現老師的重要性了,如果每次練習後,你都有自檢清單和老師的點評反饋,就能知道自己哪兒做得好,哪兒還需要修正。


李小龍:把一招練到極致,勝過平庸地練一萬招


更高級的反饋,除了專業知識的反饋,還應該關注到人的情緒和心理,才能給你自我效能感,幫你更好地度過學習中的“高原期”。

像我給樂寧反饋時,就很注意什麼時候應該給她鼓勵,什麼時候應該給她表揚,什麼時候應該給她壓力。


李小龍:把一招練到極致,勝過平庸地練一萬招


這個相較於樂寧自己的努力雖然不是決定性的因素,但給了她很好的堅持助力。


05 小結


練一萬招的人,聊起來可能會像是一位武林高手,但動起手來可能連一位只會蠻力的莽夫都打不過。

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人並不少。天文地理、宗教人文,什麼都能講上幾句,碰上別人的事更是指點江山、頭頭是道,但一輪到自己,連一份最基礎的工作都幹不好。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與其練萬招成為一位誇誇其談的人,不如先好好練好一招。

這種做法不僅更有可行性,而且一旦做到了還能真正帶給我們差異於他人的優勢。

當然,在練這一招的時候也不能傻練,而是要明確目標、選準方法、用好反饋,這樣不僅能確保練成,而且還能事半功倍。

2020年伊始,讓我們從今天就開始一萬遍的第一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