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歷史上,為什麼感覺北方經濟好於南方?

撥散心中陰霾


題主的感覺是沒有問題的,確實一開始,北方經濟遠好於南方。

因為北方是我們國家文明的主要發祥地,所以我們看到從夏商周,到秦漢這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北方的經濟都是獨樹一幟的,南方完全沒法比。因為南方最早是百越民族,後續呢逐漸北方人南遷,形成了現代南方人的淵源。

我們需要注意兩個時間節點,一個是三國時期,一個是南宋時期。三國時期因為孫吳在江南的開發,使得南方開始發展,而從孫吳到南宋,先後出現了三次大規模的人口南遷,這也導致了南方經濟逐漸和北方差不多,直到南宋時完全是南方超越了北方。

所以說,從三國到南宋,是南方經濟一直髮展,也是一直減少和北方經濟差距的時間,直到南宋完成了超越。當然三次大規模人口南遷,一個是魏晉時期的衣冠南渡,一個是唐朝中期安史之亂,一個就是北宋靖康之恥。

所以說,長期以來北方經濟都是好於南方的,當然這個差距是一直在縮小,直到南宋時,北方就不如南方了。


張傑談史


我是北派說書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回答不盡人意,歡迎大家用磚來拍,回答順了您心意,歡迎點贊關注。

正如樓下所說,不是感覺,在早期的歷史上,北方的經濟確實好於南方,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我們從夏商周開始,北方的黃河中上游地區已經成了幾個朝代的政治中心,直到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政治中心就落在了咸陽和長安方向,待秦國滅亡之後,西漢代秦,西漢的政治中心繼承了秦國的大部分政治中心,而且打通了西域的絲綢之路,再到後來,直至五胡亂華之後,中原的政治中心南移。

到了唐朝,雖政治中心又回到了中原地帶,但是因為中原文化的南遷,無形當中,讓本來是一片蠻地逐漸繁榮了起來,簡單來說,我們唐朝時期的一套宮裡的霓裳裝一般幾個月才可以做好,但是恰恰唯有南方的手工才可以做好,接著就是南宋對江南等等南方重地的經營,此時的絲綢之路已經轉為了海上貿易,遼金對黃河以北的治理雖然尊重了漢人的文化,但是在經貿方面卻差南方不是一點半點,直至後來的大航海時代,將北方遠遠的甩在了身後。


北派說書人


儘管從現在的角度來看,南方整體經濟實力強於北方已經是一個無可辯駁的事實;但是在一千多年前,這個情況卻正好相反——當時的北方是明顯強於南方的,並且這個現象維持了好幾千年。

當今中華文化的發源地是黃河流域,這一點是無可爭議的。彼時的黃河中下游可謂土地肥沃,一望無垠,非常適合農業文明的發展。因此,夏、商兩朝都定都於此,西周雖然定都鎬京,但是統治範圍基本仍在黃河流域。

而彼時的長江流域乃至更南的地方呢?依然是煙瘴滿地,人煙稀少。這也沒辦法,因為南方相對來說地形複雜,並不適合農業生產。而彼時的農業技術依然比較落後粗放,無法在這樣的土地上精耕細作,以至於直到漢朝之時,江南的大片土地依然是亟待開發的處女地。

但是,三次大規模的動亂使得南方得到了開發,並一舉超越北方成為新的經濟中心。

第一次是魏晉時期的五胡亂華。在北方的蠻族的壓力下,大批中原士族不得不衣冠南渡,來到南方討生活。這些以一整個宗族甚至村鎮南遷的家族不僅給南方帶來了大量的人口,更為南方帶來了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終於從蠻族聚居的土地被納入了中華文化圈之中。

第二次是安史之亂,這一次的動亂地點還是黃河流域,北方的士族再次南渡到了南方。而在安史之亂結束以後,河北依然長期處於軍閥割據之中,無法向中央提供賦稅。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家財政就更加仰仗於南方的稅賦,這客觀上更加促進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第三次就是靖康之恥了。這一次的大規模南遷終於使得早在五代十國時期就已經和北方基本同步發展的南方徹底超越了北方。從此以後,南方的經濟超越北方已經成為了事實,並在日後差距越來越大,直至今日。

當然,這也是存在一定的客觀原因的——比如在北方一直存在的強大遊牧民族,週期性的破壞著北方的生態,使得北方無法形成發達的商業,只能從事一個固定水平的農業生產;而南方所受的威脅相對較小,海岸線又長,從而容易形成相對發達的商品經濟等。

您對如今的南北差距還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嗎?歡迎在評論區和我互動。



青言論史


早期歷史上,確實北方的經濟要好於南方。不過,南方在經歷了包括晉代在內的,大量北方人的幾次南遷之後,才以開闢和發展起來。

造成早期歷史上北方經濟要好於南方的,大致有如下原因。

中原自古以來就是中華的核心地區,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在黃河流域。由於這裡開發較早,所以無論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文化上,都是當時最為發達的區域。

因此有文字記錄的古代王朝,(包括傳說中的夏朝)自商朝、周朝起直至清朝,無一不把北方地區視為最為重要的核心統治區,自古以來就有“得中原者得天下”的說法。

由於南方地區由於氣候溼熱多雨,因此叢林湖沼密佈,又有瘴氣之類的傳染性疫病干擾。致使人口比較密集的北方人,很難適應南方地區的生存條件!所以地廣人稀的南方,在開發農耕經濟方面,相對於北方平原地區要困難得多。而農耕經濟又是古代王朝安身立命之本,如果沒有完備的農耕經濟,是無法維繫王朝的生存與發展的!

況且當時的南方地區人口比較稀少,大多數地區都被異族佔據。由於這些異族文化素質比較低,所以生產力也非常落後。於是,就造成了對南方地區的開發利用,推進的比較緩慢的現實情況。

不過,隨著晉代大批北方百姓,為了躲避中原戰亂而大舉南渡長江,遷移到南方地區之後,由於他們帶來比較先進的農耕技術,以及相對發達的物質與文化發展成果,所以南方地區的經濟開發條件,開始有了明顯的改善。

至少到了隋唐時代,南方地區的經濟比重開始超過了北方地區。甚至連大唐朝廷都要依賴於,南方的糧食與其他物資補給,才能維繫其正常運轉!而以後南方地區更是有了“蘇湖熟天下足”的美譽,逐漸成為中華經濟成長的精華之地。

因此,丟掉了北方地區的東晉王朝和南宋王朝,才能夠憑藉南方的半壁江山,繼續維繫其百餘年的統治。


北疆同心侃歷史


長江以北,黃河以南,在我國古代是水資源豐富,糧食易產,人口眾多的區域,自夏商周以來,我國主要的文化歷史發展都集中在這個區域,當時的南方被稱為南蠻,直到戰國時候,都將楚國視為蠻夷之國,楚人沐猴而冠。從秦始皇修建靈渠,遠征嶺南,直到漢武帝時候平定南越國,這時候的南方才在真正意義上被納入中原文化的範圍中。

經過秦漢晉唐近千年的發展,從中原地方到南方的道路修建,文化交流,人口遷移,才開始讓南方的農業技術,生產力水平逐漸提高。但是始終由於南方多山地,沼澤,在單純的農業經濟發展上還是比不上北方的。即使是明清時期所倚重的湖廣糧倉,也是到宋朝後期才開始開發的。

南方經濟的發展,得益於唐以後北方戰亂,人口大量南遷,宋朝時期南方經商的風氣日益昌盛,比如南唐,在南唐經濟發展中,當時我國農業經濟重心南移,以水稻種植為主,麥,桑,茶,麻和水果等多種農產品種植格局在南方逐漸形成。南唐時已廣種稻米,不僅產量提高,品種也得到改良,同時在江南地區,北方的小麥已普遍種植,出現了“極目青青壟麥齊”的景象。桑樹栽培遍及江淮,故有“曠土盡闢,桑柘滿野,國以富強”的說法。

北方在唐以後,長期處於分裂和戰爭狀態,譬如宋朝時期北方長期被遼國,西夏侵擾,無法集中力量發展經濟,元朝就不用說了,國內的耕地沒被改成牧場就好了,明朝時候也僅僅是以長城為界,無法解除北方的外族威脅。直至清朝,才算是讓黃河流域有了稍微安定的發展環境。

所以在我國曆史早期,北方經濟因為人口聚集和自然資源豐富,經濟水平的確優於南方,但是由於戰亂和人口遷移,農業發展需要,南方成為我國的經濟重心,這個形勢到了現在還是不變。


鐵烏龍


這主要取決朝代都城的地理位置。梳理中國歷史發現,歷朝歷代的京城大多分佈在西北的西安市、北方的北京市、中部的洛陽、開封、東南部的南京市。尤其是北京、西安和洛陽開封,曾經出現了著名的唐朝、漢朝以及宋朝,以及明朝。


唐朝都城長安國家開放、經濟繁榮,是世界的經濟文化中心。


宋朝的都城汴梁是全國的經濟中心。

一幅清明上河圖生動的呈現了汴梁城繁榮的經濟,人民富足的生活。

東吳時期的建業(南京)是東吳的經濟中心和都城。


歷史介紹者


首先,古代都城多建在北方,其次古代重農輕商,所以改革開放後南方獲得迅猛發展,另外也有地形地勢氣候因素。

五千年前華夏文明誕生伊始,那段時期海平面比今天要高5米左右,中國現今沿海的很多地區都在海里呢,海侵帶來的好處就是,中國東部從北到南湖澤遍地在長江流域深入內地直達三峽,全國受海洋性氣候影響比現今顯著很多,降水量要大很多,冬季溫暖,夏季溫和,年較差在20度以下的地區比比皆是,遼寧瀋陽那時候還是昆明那樣的春城氣候,關內平原冬季都是很難下雪的,黃土高原那是就是洛杉磯的氣候,比現在溫暖多了。當年物候遠不是今天能比的


宅在家裡的第n天


歷史隱約山河圖,山河圖裡故事多

早期歷史上,為什麼感覺北方經濟好於南方?

不知道你說的早期歷史有多早,在古代農耕社會,一個地方的經濟狀況和耕地有很大關係。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唐之前定都在關中或者洛陽盆地。但自從隋大運河開鑿後,都城沿大運河附近轉移。

在秦徵百越的時候,秦幾十萬大軍才到嶺南,慢慢的這些人在南方繁衍,只是那時候嶺南比較荒蕪。

到晉永嘉之亂,衣冠南渡給江東帶來了大量人口和財富,讓江東地區土地得到大量開發。到隋時,開大運河是希望把土地糧食和人口的賦稅運往都城。

唐安史之亂後,北方人大面積南遷,這次由於北方戰亂,南方經濟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南移。

宋“靖康之難”和南宋滅亡後,北人再度南遷。江南地區土地得到大面積開發。江西、湖南、浙江地區在科舉考試中,中進士的由南宋至清朝一直高於其他地方。

南方經濟不如北方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北方戰亂頻繁。魏晉南北朝戰爭,隋,唐,北宋,南宋,元末都以北方為主。加上人口流動,使得南方人口大面積增加。土地利用率升高,地方富足。


俞之學史


從早期的歷史上來看,確實是北方經濟要好於南方,這主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論述。


一、農耕社會的土地

不論古今,對於農民耕種作業來說,平原地區是最容易進行“糧食生產”作業的,而在古代歷史中,“農耕經濟”一直都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王朝建國的根本。而在地理位置上,“平原”大多數是處於河南河北山東等“北方地區”,而江南兩廣及沿海地區,則多山地丘陵。

所以,從農耕土地的利用方面,北方經濟會好於南方。


二、農耕社會的天氣

我們都知道農作物的生長最依賴於氣候因素,而地處北方的河南河北山東等“平原地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乾溼適宜,如此一來,也非常適合農作物的生長,而古人也由此總結出了“二十四節氣”,正是把適宜農耕的“氣候”以二十四個節氣來加以區分。而在南方地區,屬於熱帶亞熱帶氣候,潮溼並且雨量充沛,甚至夏秋季時常遭受颱風等自然災害的肆虐,進而導致農作物減產或絕收。所以從天氣原因,古時候的北方經濟也更優於南方經濟。


三、農耕社會的交通

古人修路,大多選擇地勢較為平坦的地區,所以北方的平原地帶,交通四通八達,也促進了經濟的繁榮發展。但是對於崇山峻嶺的南方而言,修路對於古人來說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所以從交通層面,也制約了早期歷史中南方經濟的發展。


四、荒野山林的野獸

不論古今,荒野山林中都會有野獸出沒,而在早期的歷史上,人類除了要面對自然災害外,還要面對荒野山林中兇猛的野獸。而在多山多林氣候溫暖的南方地區,也正適合各種野獸的生存。而野獸對城鎮的侵擾,也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綜上所述,從以上諸多方面可以見得,在早期的歷史上,在北方經濟會優於南方經濟。


草竹道人


華夏文明發源於黃河流域,從夏商周到春秋戰國秦漢唐宋這裡一直是政治經濟中心,按現在的話說,是高度成熟文明發達的地區。


主要原因是當時地理環境決定的,當時北方氣候條件比較好,溫和溼潤,有山有水有河流,人類活動歷史比較久,開發比較成熟,灌溉系統相對完備,土地可以保證一定規模的產出。


而江南地區當時水澤密佈,山高林密,瘟瘴橫行,是蠻夷之地,後來的天府之國還是水澇災害嚴重的一個大盆而已,說白了整個南方都不適合人居。


中原開發江南的始祖是周文王的兩個伯父,泰伯三讓天下,把王位讓給三弟季歷(周文王姬昌他爸爸),自己帶著二弟仲庸奔吳,文身斷髮開發江南,成為江南人文始祖。


第二波應該是楚子熊繹被封到荊蠻(今湖北一帶),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可知南方地區當時有多落後。


一直到三國時期,孫吳政權才有了第一次大規模開發江南的動作,包括今福建、廣東都在孫吳的有效統治之下。


南方真正趕上北方是在南北朝,永嘉南渡以後,隨著漢人的政治中心向南方轉移,開發日益成熟,北方經歷連年戰亂,加之氣候變化,水土流失等等不利因素,導致土地貧瘠,經濟才開始落後於南方。


隋開鑿大運河也有連通南方,方便南方的糧食北運之意。


明清時期就不多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