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臨其境》配音優秀,能證明臺詞功力好嗎?

已經走到第三季的綜藝《聲臨其境》最近又貢獻了不少出圈的精彩表演,比如張含韻配音的《冰雪奇緣》和《夏洛特煩惱》,與韓雪合作的《後媽茶話會》等等。

這檔節目讓很多觀眾被張含韻等演員的配音能力所驚豔,在如今青年演員臺詞功力普遍被詬病的大環境下,《聲臨其境》似乎在告訴大家,不,其實他們的臺詞能力也很強。

這是一種錯覺嗎?《聲臨其境》中的震撼表演真的可以證明他們的臺詞功底嗎?為何大批影視劇依舊選用配音?

本期娛理工作室【線上圓桌】,我們邀請了上世紀90年代就踏足配音界的著名配音導演姜廣濤、曾指導過劉詩詩肖戰等演員的著名臺詞老師楊旭、淮秀幫中紫薇的聲優冷子君、《陳情令》中溫寧的配音演員李昕、《昨日青空》中姚哲恬的配音演員段藝璇,來跟我們聊聊關於臺詞與配音的那些事兒。

晉亞:先給楊老師看一位演員在《聲臨其境》中的一段頗受好評的配音片段,但網絡上也有她主演的某古裝劇現場花絮中的原聲臺詞,兩相比較下,水平似乎很不穩定,這是怎麼回事呢?

楊旭:首先她配的是一段國外動畫片,當演員去模仿英語而非漢語時,會特別注意語氣語調,而且動畫片要求語氣語調要非常鮮明,在人物聲音造型上有很強的特點,所以這樣的表演的確可以證明她在動畫片、特別是英文動畫片上的模仿能力特別強。其次,節目中選擇的配音片段裡,小女孩的原聲和演員的聲音也非常接近,所以配音的感覺也很和諧匹配。

但原聲片段就完全暴露了她的臺詞問題,這也是很多青年演員的兩大臺詞問題。

第一,說臺詞的時候僅僅是體現人物的狀態、情緒、態度,而沒有說明白臺詞潛藏的具體的意思,簡單來說,就是沒有告訴對手你為什麼說這句詞,沒有達到臺詞該達到的目的。

第二,很多影視劇演員在表演中追求所謂的生活化自然化,這導致他們的臺詞說出來甚至是含含糊糊的,很多重要性關鍵臺詞都無法讓觀眾聽清楚。

其實,聲音模仿只是演員基本能力的一個部分,學表演剛入學時就要從模仿開始,但是演員真正在塑造角色的時候,是要從演員自己最真實的聲音出發,才可以表達出角色真摯的情感。

如果他模仿的這個演員說話方式就是字正腔圓,抑揚頓挫,善於表達意思和情感的,那我們就覺得他也能達到這樣水平。但是當他用自己本人真實的聲音、真實的情感,以及對劇本的理解來表達的時候,可能就因為臺詞能力不夠好,而把自己平常說話時的那些生活習慣帶出來,這些習慣有些是不符合角色需要的,也讓我們感覺不到角色的心理或者情感。

我們是忌諱或者是堅決反對去模仿另外一個演員的聲音來完成角色的塑造的。我甚至跟學生經常說一句話,當你塑造一個角色的時候,請你絕對不要去參考任何一個其他演員塑造這個角色的視頻資料或者音頻資料,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演員最寶貴的創作是來自於他的原創。

姜廣濤:正如楊老師所說,表演專業的學生一般從大一開始就要做模仿練習,“聲臺形表”這些基本功都要打好基礎。時隔多年他們早已經是成熟演員了,這時候再去做一些模仿,那必然是沒有問題的。

模仿是一切藝術創作的必由之路,單就配音創作來說,模仿力相當重要,但是很多人入了門以後才發現,真正有價值有難度的,並非單純的模仿力,而是創作力,是你經過自己的藝術思考為一個角色尋找到一種聲音的呈現方式,塑造了一個恰切的聲音形象。從事表演工作的演員,也是通過不斷的模仿實踐,舉一反三,逐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藝術理念和創作手法,從而完成從模仿者至創作者的飛躍,才有可能成長為真正的藝術家,其作品也成為藝術品,而非“工藝品”。

現在有不少玩配音的APP,你打開這些軟件,上面評分比較高的、點擊量比較大的段落,經常被人誇讚為“神還原”。還原什麼呢,是影視段落裡面既有的聲音,對於普通配音愛好者來說,這已經很棒了,因為這證明他(她)雖然未必是表演專業科班出身,但已經具備了相當敏銳的聲音感知力和表現力,否則不可能做到“神還原”。但如果從專業的角度講,這樣的“神還原”,終究不是“還原神”。這個“神”是什麼,不是演員,也不是演員的聲音,而是角色,是角色的心靈。真正優秀的配音作品,就是你明知道它是配音的,卻仍然不由自主地相信它,因為它確實令你信服。

我有些初入行的學生,拋開原聲就找不到基調,離開口型就喪失節奏,在話筒前不知所措,才深刻地意識到為什麼我說配音這一行最考驗人的就是“無中生有”的能力。比如我們配廣播劇,或者配遊戲,沒有既定的表演作為依託,甚至沒有畫面口型可供你參考,整個場景環境需要自己腦補,表演節奏需要自己把握,所有曾經被自己奉為“金句”的藝術理念片刻變得蒼白無力,只能呈現所謂“棒讀”的狀態,可見聲音的創作力對於配音演員來說是何等的重要。

我覺得中國的影視行業都應該感謝《聲臨其境》這檔節目,它讓演員們重新意識到作為表演第一課的基本功是何等的重要,也讓廣大觀眾感受到了拋開一切浮華的臺詞之美,聲音之妙。


《聲臨其境》配音優秀,能證明臺詞功力好嗎?

《聲臨其境》第三季劇照,何冰、張光北配音中

冷子君:真正的配音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角色,需要演員用自己的聲音去表達和塑造這個角色。而模仿配音,其實就是有一個範本,你按照她的樣子,儘量去貼近她的語氣氣息。比如我配紫薇,就是精確找到她說話的聲音位置、呼吸的方式,有特色的尾音,以及她說話很溫柔,所以我要讓聲音立體起來。相對於創造性配音,這個會簡單很多。

晉亞:我發現網絡上有大量配音愛好者,像淮秀幫有很多模仿力很強的配音員,但真正轉做職業配音演員的並不多。

冷子君:堅持這個愛好是需要成本的,要跟棚積累經驗,一般時間都很長,有些人運氣好,跟棚幾年就能拿到角色,有些人運氣加能力一般,很多年也還是小角色,連肚子都填不飽,自然無法堅持自己的愛好,這個是我瞭解的配音現狀。

當然我身邊也有從配音愛好者成長為真正的配音演員的兩位朋友。

《淮秀幫》作品,僅為展示配音效果↑

段藝璇:我之前沒系統學過配音,就是大學時候喜歡在配音APP上玩兒。2017年年底,姜老師創辦的光合積木配音工作室給了我一個動畫《刺客伍六七》的試音機會,當時姜老師跟我聊,說覺得我還可以,問我要不要年後來公司學習一下試一下,我覺得機會挺好,2018年就正式進入了這行。

我是比較標準的從業餘配音一點點成長到全職配音員的一個模版吧,這期間要經歷的歷練太多了,我自己的感受是經過了無腦模仿、有腦模仿、做自己三個階段。

剛入行時跟棚錄群雜(就是圍觀群眾宮女太監這些)的經驗是特別鍛鍊人的。跟棚是打基本功,特別能訓練場景轉換語氣轉換這些能力,老師們也說有些群雜的配音難度其實是比角色還要高的,你只有把群雜錄好了,入角色的時候心裡才不會慌。另一方面就是考驗抗壓能力,錄群雜時一群人坐在外面,不知道什麼時候能進去,不知道有沒有你的角色,也不知道你會不會被換出來,這是一個很煎熬的過程。

有些人進棚錄了三四遍都找不對氣息,幾次不成功可能就被換出去,這行你就是要快速成長。我見過很多心理素質很差的,被換了幾次心理負擔重,一進棚就沒有辦法在話筒前面自如地講話。當時跟我一起進棚的好多人都離開了這個行業,太多了。

《聲臨其境》配音優秀,能證明臺詞功力好嗎?

嘉賓段藝璇配音作品《昨日青空》圖片

李昕:我一開始跟淮秀幫合作過一些段子視頻,當時的固定角色是楊洋。我因為《花兒與少年》那個綜藝注意到他,上學時就喜歡把聲音壓低模仿他說話,同學都說很像。2016年我報了姜廣濤老師的配音培訓班,全日制學習了一個月,又跟棚了半年,然後就正式打算在北京配音這一行發展。現在接一部影視劇,得通過試音,最後由配音導演來定,他會找合適的演員去試這個角色。

2018年年中,我試音試上了《陳情令》裡的溫寧這個角色,從2017年開始在這個行業打拼,配過大大小小的角色,溫寧算是我第一次戲份比較重的角色。因為他也讓也收穫了一些微博粉絲,他們會在微博私信我,說我有給這個角色加分,當時覺得很開心。

其實從錄群雜到一個有姓名的不錯的角色,這中間需要等待的時間也沒有固定的標準,取決於個人的水平還有幸運度,如果遇上一個好的配音導演願意給你機會,就很快了。

《聲臨其境》配音優秀,能證明臺詞功力好嗎?

電視劇《陳情令》劇照,于斌飾演溫寧,李昕擔任配音

姜廣濤:喜歡配音的人越來越多,他們喜歡的類型也各不相同,有的鐘情於動畫片配音,有的專注於譯製片配音,有的偏愛電視劇配音,有的專攻方言配音,甚至有喜歡朗誦的愛好者,也在配音當中尋找到了樂趣。傳統意義上的配音,也因這些愛好者尤其是年輕愛好者的湧入,呈現多元化的樣態。

淮秀幫,我們行業內部一般將其定義為“創意配音”團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們長於模仿,對於很多經典劇集當中的經典角色聲音張口就來,幾可亂真,同時又能夠結合現實生活中很多新聞時事進行妙趣橫生的創意融合,緊跟時代,又植根民間,熱度很高。嚴格來講,他們是在傳統配音行業之外走出了屬於自己的一條新路,自成一體。看中他們的娛樂性和傳播性,市場上有很多項目會專門找他們幫忙,而不是選擇傳統配音團隊,這些年輕人,真是“後聲可畏”。

喜歡配音的人很多,但不是人人都想專職從事配音。畢竟這條路的艱辛,你越投入就越懂得。想從配音愛好者轉變為專業影視劇配音演員,短則三年五載,長則十年八年,

我個人也認為,配是個挺好玩兒的事情,但想作為職業,還是應該慎重。

《聲臨其境》配音優秀,能證明臺詞功力好嗎?

《聲臨其境》第三季嘉賓胡軍的gif表情

晉亞:為什麼古裝劇使用配音的情況更多?是古裝劇對臺詞的要求更高嗎?

姜廣濤:

這麼說吧,你拍現代戲,環境中遠遠傳進來一聲汽車喇叭聲,在現代戲裡面算是合理的,在古裝戲裡就是穿幫,後期配音可以杜絕這一情況。現在古裝戲大多是在影視基地拍攝的,同時拍攝的劇組很多,可能那個基地還接待旅遊團,現場聲音真的沒法用。

說到臺詞,古人到底怎麼說話,其實大家誰也沒見過,除了古代流傳下來的書籍文獻之外,我們對於一些古人說話狀態的印象經驗其實更多都是來源於現當代的藝術作品,小說啊、電影電視劇啊,然而這些也都是藝術家前輩們創作出來的。這些作品無形中造成了一些所謂的“刻板印象”,比如說太監這類的角色,由於在影視劇中出現太多,我們很多時候就認定了太監說話就應該是吊著公鴨桑那種,我一個朋友家裡的長輩見過前清的老太監,偏就不是這樣。聲音的“形”固然重要,但如果只重“形”不重“神”,我認為那是選擇了一條更艱難的路。更多的新人喜歡在外在語感上找感覺,不是錯的,但如果能同時在角色內心找共鳴,則更有可能早日做到形神兼備。

晉亞:我也瞭解到,有一部大熱古裝劇的導演,因為對幾位主演的臺詞功底都沒有信心,而直接選擇了全員配音。不過,很多演員對自己也是有職業要求的,我記得陳若軒就在微博問過為何網劇《心理罪》從同期聲改成後期進棚配音後,還要在上線前選用配音演員。但當時給陳若軒配音的知名配音演員路知行表示,自己只是完成製片方交予的任務,而他的配音理念就是“讓觀眾認為是演員自己的聲音,但又優於他在片中的表現”。

去年暑假一部熱播現代劇的製片人告訴我,他們在做項目時會果斷選擇同期聲原音,甚至完全沒有留後期配音的退路,全都是現場錄到合格為止。所以現在的情況是,有些演員想原音,但是片方沒有采用;有的片方堅持原音甚至同期聲,也有的片方傾向於後期配音。

《聲臨其境》配音優秀,能證明臺詞功力好嗎?

陳若軒與路知知關於配音問題的微博發佈

《聲臨其境》配音優秀,能證明臺詞功力好嗎?

網劇《心理罪》,陳若軒

晉亞:作為配音導演,姜老師接觸到的項目對於配音是怎樣的觀點?他們為什麼會選擇找配音演員?

姜廣濤:一個劇組拍一部戲,一個演員完成一個角色,真的都不是容易的事。所有的劇組都希望拍出一部好戲,所有的演員都希望自己的表演精彩受到業內外的廣泛認可,綜合一句話,就是希望“呈現到最好”。但是,這真的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相信我,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的,一定是包括演員在內的整個劇組所能呈現的最好成績單。在這份成績單的背後,有很多不得已而為之的取捨和不捨。

現在一般比較成熟的劇組都是在剛剛開拍或者拍攝到一半的時候,就已經在計劃後期的事了。我參與的一些項目甚至在策劃立項階段時就開始接觸了。也有一些劇組原本是準備採用同期錄音,後來由於同期錄音效果不好(現場噪音、週期、演員臺詞不過硬等),被迫臨時改為後期配音。

找配音演員為演員配音,並不一定就說明演員的臺詞不好,有很多情況是演員在外景地拍戲,配音檔期無法協調。前些年經常傳說的“數字演員”,早已經非常罕見了,你可以理解為影視寒冬,大家必須拿出最好的狀態才有可能得到工作機會,也可以理解為中國演員的綜合素質正在提高。

對於年輕演員來說,他們的藝術生涯剛剛開始,直接拿他們和一些“老戲骨”放在一起橫向對比,我認為並不公平,難道老戲骨的藝術成就是一日達成的嗎?都是需要過程的。我經常在棚裡指導演員給自己演的角色進行配音,有的演員確實由於基本功有限,在話筒前非常吃力;有的能夠理解導演和配音導演希望他達成的狀態,但是理解力與表現力存在落差,短期內無法迅速提高;有的人不太適應錄音棚的創作環境,失去了前期拍攝時的場景,沒有了對手戲演員的刺激,無法調動自己的興奮度;有些人甚至因為錄音棚裡太過安靜,大吵大嚷的戲聲音放不出來;還有的演員又特別善於調動自己,每次表演都有新的想法,雖然每次都很精彩,但由於和定剪畫面上表演節奏不統一,口型對不上……所有這些情況,劇組必須做出抉擇,是讓演員自己配,還是另找配音演員。

劇組的壓力是很大的,週期、人員、經費、審查、修改、排播等等等等,幾乎每個劇組在後期製作階段都是抓狂的,還是那句話,他們能交出的答案就是他們在種種條件制約下所能呈現的“最好”。

可喜的是,我合作過的很多年輕演員非常重視我這個配音前輩給他們提出的一些意見建議,善於思考,勇於實踐,甚至能在一個項目週期內就取得所謂“肉眼可見”的進步(其實應該是肉耳可聞吧),著實令人欣喜。我對於中國演員的藝術素養,長期是看好的,我堅持鼓勵演員自己完成配音。至於配音演員,我們有屬於我們的崗位,這裡不多說了。

《聲臨其境》配音優秀,能證明臺詞功力好嗎?

姜廣濤和岳雲鵬在某次活動中的合影,圖源微博@姜廣濤

晉亞:優秀的臺詞功底要如何修煉?

楊旭:現在專業院校的臺詞訓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呼吸、聲音、字音這些基本功的訓練開始,第二階段是意思的表達、情感的表達,第三階段是角色臺詞的分析和體現。這三個階段完成之後,如果有條件的話,我們會希望通過一個大戲,讓學生把所有學到的東西在大戲當中做一個運用。我覺得現在專業院校越來越重視臺詞課了。

而且我們希望練功變成演員生活中的一個常態,除了你吃飯、睡覺,只要你醒著的時候,你應該隨時隨地進行訓練,說話時你都要考慮到呼吸、字音、意思等等這些基本的能力問題,這樣才有可能在這四年當中實現新蛻變。因為所謂蛻變是要改變你在這之前十幾年來所形成的一種不良習慣。

這些不良的習慣要完全改掉我覺得4年的時間都不夠,所以為什麼很多演員在畢業之後還有很多的問題,因為他之前的習慣太頑固了。

晉亞:確實很多科班出身的演員,觀眾們還是會覺得他們的臺詞不好。

楊旭:我們現在碰到很多影視劇演員,他們甚至連最基本的呼吸都是不正確的,還有大量的字音不準確、不知道說話重音該放哪兒的問題,然後還有大量的影視演員拿到劇本臺詞,分析應該從哪下手都不知道。也不懂和對手演員交流,就知道自己演自己的。

現在很多學生在校期間就開始拍戲,他們可能認為多拍戲多實踐,就會懂得該怎麼演,但其實不是這樣,多拍戲多實踐相當於你的學習是在劇組完成的。

那麼如果你碰到了一個專業的團隊,也許你會學到比學校裡更專業的技能和知識。可是如果你碰到一個不是很好的團隊,甚至導演自己都不懂什麼叫表演的劇組,你所遇到的演員也沒有受過專業訓練,那麼你這個經驗只能把你變成所謂“戲油子”。

《聲臨其境》配音優秀,能證明臺詞功力好嗎?

楊旭在表演課進行講解

晉亞:最後想問一下,我們作為普通觀眾,怎麼去判斷這個演員臺詞功底究竟如何?老師們有沒有樣本可以推薦?

楊旭:國外的卷福不錯。他能夠把臺詞背後具體的意思表達得非常清楚,情感真摯,有張力,這跟他受過科班的舞臺劇演員訓練是分不開的,也跟他長年在舞臺上演舞臺劇有關係。

姜廣濤:有些演員臺詞很好,但是觀眾在看戲的時候,很少會明確地意識到“他的臺詞好”。臺詞好,不一定是指音色多麼悅耳清亮,或者是深沉富有磁性,也不一定是吐字歸音多麼清晰精準,而是在你面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你甚至忘了他是戲中的角色,他就應該長那樣,他的肢體就應該那樣動,他張嘴就應該發出那樣的聲音,說出那樣的話,流露出那樣的情緒。總結一句話,你信了。你在戲當中,你相信這個角色,相信這個故事,在那一刻根本意識不到所謂“臺詞”的存在。

很多優秀的演員演了那麼多戲,你非常喜歡,在一部新戲裡他一出場你就認出他了,但為什麼後來卻沒有串戲呢?因為你又信了。某種意義上,聲音演員也會面臨同樣的挑戰,人類對聲音的辨知力甚至還要甚於視覺,這件事情要想做好,不容易的。

可能有人聽說過“聲紋鑑定”。從生理上來講,你的基準的聲線不會有太大的差異,網絡配音愛好者熱衷於“偽音”,以達成“精分”。在我看來,配音演員就這一副嗓子,每年要完成的角色那麼多,音色語感上細微區分一下是可能的,要想每個角色都賦予一個截然不同的聲音,不太現實。

專業配音演員關注的,往往不是至少不只是單純的聲音,而是角色整體的精神氣質、情緒狀態。可能關乎靈魂層面的東西,也可能關乎心,比如對手跟他說了一句話,他的腦子是怎麼轉的,他的反應速度如何,他是如何反饋的,他想表達什麼,他想掩藏什麼,他想半藏半露什麼,這是非常微妙的,我們要捕捉要展現的,其實是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搞好了,人物就立起來了,就有別於他了。

語言當中傳達出來的意向,不一定是文字能夠表述的,是“無以言表”的,我們更多的是在這裡邊較勁,在我看來,越短的詞是越難錄的,比如一個“嗯”,一個勉強算詞的語氣,隨便給它個高矮胖瘦,傳遞出的意思天壤之別,小看它你一定會輸。

《聲臨其境》配音優秀,能證明臺詞功力好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