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御賜“阜康”的歷史掌故

乾隆御賜“阜康”的歷史掌故

張甫雲

乾隆御賜“阜康”的歷史掌故

資料圖

在我國無數地名中,皇帝賜名的微乎其微,阜康便是其一。可是,人們只知其然,並不知其所以然。

本人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走訪了阜康一些史志工作者和老人,經過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結論,說出來以饗讀者。

阜康的歷史沿革。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大約10000年前)就有居民在阜康棲息,在文明發展的長河中,曾有許多古老民族在阜康這塊沃土上獵牧、耕耘,著名的有塞人、匈奴、車師、突厥、回鶻、蒙古等。西漢山北六國中,卑陸前國、卑陸後國在阜康境內。公元前60年(漢宣帝神爵二年),卑陸前、後國歸入漢朝版圖。東漢絲綢之路開通後,阜康成為東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地段。為護衛絲綢之路新北道暢通,過往商賈史者的安全,唐玄宗在位期間約公元727年,新北道沿線始建十座守捉城,阜康境內分佈兩座守捉城,即俱六守城、耶勒守捉城。公元640年,唐太宗完成統一西域大業後,在庭州設金滿、輪胎、蒲類等縣,阜康隸屬金滿縣。公元702年唐王武則天在西域設北庭大都護府,阜康唐屬大都護府屬下金滿縣,宋屬回鶻五城之地,元稱騰竭爾,明屬厄魯特,清初稱特納格爾,公元1776年(清乾隆41年)建縣稱阜康縣。

“阜康”是從“特納格爾”變過來的,“阜康”與“阜康縣”同時產生的。阜康縣設置以前這塊區域是級的建制。我就從這裡說起。

“特納格爾”是蒙古語,意即特納格爾 “水草豐茂的山崗”。完全是按照這裡的地貌特徵特點取的名兒,無可厚非。據《阜康縣誌》記載:1760年(乾隆25年建特納格爾土城,隸屬迪化同知管轄。1763年(乾隆28年)建特納格爾新城。1768年(乾隆33年 )設特納格爾縣丞。1773年(乾隆38年)改縣丞為州判。1776年撤州判,設阜康縣,隸迪化直隸州,時縣境包括今阜康市和吉木薩爾縣全境。“阜康”就不同了,意義大多了。起碼包含兩層特殊深意:一是皇帝為什麼要單給她起名,二是為什麼要叫“阜康”?

其實就是天時、地利和人和三個原因。

一是天時。準噶爾部是中國厄魯特蒙古族的一支。明末清初,準噶爾部貴族兼併了厄魯特蒙古各部,逐步控制了天山南北,在西起巴爾喀什湖,北越阿爾泰山,東到吐魯番,西南至吹河、塔拉斯河的中國西部邊疆地區,建立了準噶爾貴族的封建統治。準噶爾貴族統治厄魯特蒙古各部後,與清政府仍保持著地方與中央的隸屬關係。準噶爾首領巴圖爾琿臺吉、僧格等,每兩年都要向清政府遣使「朝貢」。清政府也賜予大量財物給準噶爾,並經常遣使通報情況。但是,後來噶爾丹取得準噶爾的統治權後,一反其父兄抗擊外來侵略、捍衛民族主權的立場,而逐漸走上與沙俄相勾結、妄圖分裂祖國的道路。從康熙開始進行了征討準噶爾叛亂歷史。這次戰爭,起於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迄於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歷經三朝70年,最終弭叛息亂,取得了完全勝利。

18世紀中國正值康乾盛世,1735年,24歲的愛新覺羅?弘曆即清朝第6代皇帝位,諡廟號清高宗。為了繼往開來,弘曆開年號為“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清剿滅準噶爾汗國,統一天山南北,耗費了康雍乾三代帝王之力,大規模戰爭後的特納格爾,人煙稀少,需大批人在此屯田定居。從1755年平定準噶爾叛亂到1764年近十年的歲月裡,特納格爾城由迪化(今烏魯木齊)同知、甘肅布政司、陝甘總督三級行政長官的聯合督辦,經過軍屯、回屯,設置軍臺、驛站,夯築土城,城邑規模形成。

二是地利,“特納格爾” 是名副其實的“物阜”。

這裡人傑地靈,物華天寶。

她,南倚天山,北襟富蘊,東控北庭,西拱烏市。俯瞰阜康,宛如一條飛龍,頭東尾西。當年,被譽為解放後第二任“新疆王”的王恩茂仰望東方,驀然間,虛無縹緲的“龍象”漸行漸近,觸手可及。於是,他畫了一個圈。“圈裡”迅速騰起了以“天龍”為字號的鋼鐵廠、水泥廠和鎖廠。

她,南高北低,南面的博格達峰像巨大的水庫,流下來條條溪流,自西向東匯成了水磨河、三工河、四工河、甘訶子河、白楊河西溝河、黃山河七大母親河,俯瞰如同博峰垂獻給人們的條潔白的哈達,也是七仙女下凡。星羅棋佈的甘泉,滋潤著萬頃良田和無垠綠茵。盛產小麥,豇豆、紅高粱、辣子、辣皮子及辣面子享譽新疆。阜康是傳統的農牧結合的牧業縣,儼然是天然草場。雖然經過多少年的開墾發展,就是在今天,草原面積仍然佔土地面積的89%(《阜康年鑑2012》)。阜康帶“泉”的地名一抓一把,甘泉堡、泉泉溝、南泉、東泉、西泉、上西泉、下西泉、滋泥泉……這裡是軍事重鎮,烏魯木齊鎖鑰。現在地名中有五運……十運村,其中的“運”就是古代的“營”,軍隊駐紮地。清朝時特納格爾“宮”多,從頭宮到五宮,如今阜康地名中的“工”就是過去的“宮”。據阜康史志辦的人說,當時之所以叫“宮”,可能是因為該地駐紮的軍官級別較高。

有趣的是,阜康地名中有不少“工”、“運”、“梁”、“臺”、“溝”、“坑”等諸多名詞。其他字好解釋,只是“運”有點兒費解。經過求教我得知,光緒初年,左宗棠來新疆平叛阿古柏,在九運街一帶屯過兵,西征軍基本上為湘軍,按湖南方言,將士們將“營”說成了“運”的音,當地老百姓也跟著稱呼,久而久之形成固定的地名。

她,地形優越,高山、丘陵、平原、沙漠一應俱全,物候可人,無旱澇之憂,免去了酷暑嚴冬,風和日麗。阜康小巧玲瓏,不大不小,人口不多不少,沒有大城市的喧囂,也消除了窮鄉僻壤的岑寂,有著中庸的協和。

還有,她,特納格爾境內有舉世聞名的瑤池(天池)而充滿仙氣。天池就是神話傳說中的瑤池,蘊含美麗、豐富、深厚的文化底蘊,是道教、佛教聖地,也是王母娘娘沐浴梳妝和宴請周穆王的樂土。今天,天池被聯合國科教文衛組織列入人與自然生物圈和人類自然遺產,還是國家級五A級風景區。

三是人和。紀曉嵐詩云“縹緲靈山行不到,年年只拜虎頭蜂”。阜康官員、百姓,到南山口祭奠。清未在天池燈杆山腰修建山神廟後,指廟為祭。

乾隆皇帝親撰祭文如下:

“朕恭承鴻業,撫馭寰區,康又柔懷,中外一視,準噶爾部落,向遠王化,篡弒相仍,因而內亂。達瓦齊又復殘虐,其屬分崩離析,民不聊生。雖在殊荒,均為赤子。朕何忍不為拯救,坐視阽危,爰整王師,分道並進。今者大兵道出神境。惟神建標西域,聳峙萬山,形勢削成,光靈焯赫,尚其默相翼我明威,期迅奏乎朕。功永敉寧,夫遠服虔申,昭告用布馨香,惟神鑑焉。

乾隆二十年(1755),朕纘承祖緒,中外一家,順撫討逆,式昭柔遠之模,佈德宣威,丕振詰戎之略。茲以西陲小丑,負恩作叛,煽惑邊疆,實自外於生,誠斷難寬夫。(罪當)剿戮,爰命定邊將軍喀爾喀、扎薩克、和碩親王成兗扎布整師鞠旅,盡掃餘氛。翊應默佑朕功,期計日以執俘,聿彰武績,用寧邊而敷化,延擴鴻圖,敬薦馨香,惟神鑑格。

乾隆二十二年,朕繼緒丕基,輯寧函夏,遐方效順,諸部歸心,乃逆回霍集佔、波羅泥都者。自我師定有伊犁,拔諸囚繫,既負辜恩之惡,尤幹逆黨之誅。朕命將移兵奉辭伐罪,頻摧眾醜,六師皆破竹,而前屢克堅城萬里,如建瓴而下。逖聽者響風,納降者恐後,遂械貳員之屍,獻防風之骨。弟兄駢首,中國憲於藁街,遠近傾心,撫皇輿於絕漠,纘兩朝而蕆事,未五載而告功,仰賴洪庥,實資默贊。曩者大軍燮伐,宣威曾告山靈,今茲重譯歸懷,將禮用酬神貺,右享還齊於嶽,瀆西陲永奠於遐荒,薦我馨香,尚其歆格。”

乾隆的祭文大氣磅礴,在大書特書其文韜武略和豐功偉績之中,蘊含了對大自然和阜康天池的敬仰之情。可以看作是對後來御賜“阜康”鋪墊。需要指出的是,史書上沒有乾隆未到阜康的記載。他對阜康的映像,來源於大臣們的轉述。所以,乾隆御賜“阜康”的更深層次原因是他對父輩雍正和祖輩康熙以來,近70年平定新疆準噶爾部叛亂的艱辛和勝利的感慨和自豪,也是對阜康未來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和百姓生活幸福的憧憬。

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又發生了順風順水的事。

一是陝甘總督楊應琚在奏章中陳述:特納格爾新城築就,城牆高一丈六尺,長三里三引,東南西北有綏惠、麗陽、振威、寧朔四門。從迪化調500餘戶攜眷駐防兵近1800人,接替兵勇屯墾;當地屯民已達900餘戶,屯田2.7萬畝……最後,他懇請聖上為新城命名。

二是旌額等人的奏摺。據《清高宗實錄》卷77第1023頁記載:“乾隆四十一年(1776)烏魯木齊(辦高)副都統侍郎旌額等奏:‘烏魯木齊駐紮舊城,初系土堡,周圍一里六分。現在街市房屋,漸加稠密,擬將城垣加高一丈六尺,厚一丈,添建四門,八月內即可告竣。再特納格爾新亞屯田,建造營房一千二百間,築城一座,規制相仿,計劃冬初亦可竣事,仰懇照以前城堡之例,賜以嘉名,報聞。尋欽定烏魯木齊城,曰迪化城。城門東曰惠孚,西曰豐慶,南曰肇阜,北曰憬惠。特納格爾城,曰阜康城,城門東曰綏惠,西曰振威,南曰麗陽,北曰寧朔。’”撤銷特納格爾名稱和原建制和在此建制縣治的問題,有幸奏至皇帝,皇帝樂於賜名。

還有一個心照不宣而難以求證的原因——借用福康安的諧音。據記載,福康安(?-1796),字瑤林,富察氏,清滿洲鑲黃旗人。清高宗孝賢皇后侄,大學士傅恆子。歷任雲貴、四川、閩浙、兩廣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兼軍機大臣,封貝子。 乾隆時以勳戚由侍衛授戶部尚書、軍機大臣,襲父封三等公。出從阿桂用兵金川,事後即任封疆大吏。再從阿桂鎮壓甘肅回民起義,破石峰堡,封一等嘉勇公。1791年,任大將軍,率軍入藏,驅逐廓爾喀侵略軍。乾隆後期帥軍平定臺灣林爽文起義,封貝子。後督師平定湘黔苗民起義,1796年病卒於軍中。 福康安一生受乾隆帝殊寵,民間傳為乾隆私生子。乾隆御賜“阜康”與福康安有無關係以及關係有多大不得而知。

站在技術和詞彙學的角度,將“特納格爾”改成“阜康”,動議是楊應琚和旌額,欽定是乾隆。這是阜康人民的榮幸!

乾隆命名“阜康”是阜康的大事件,開闢了阜康的新紀元,具有里程碑意義。第一、這片土地實現了從無“縣”到有“縣”的飛躍。過去這片土地不是“縣”,只是“城”,行政級別很低:1760年,設迪化同知和建特納格爾土城,後者隸屬於前者。1763年,建特納格爾新城。1768年,設特納格爾縣丞。並不證明特納格爾是縣級行政區,縣丞相當於副縣長,是低職高配。1773年,改縣丞為州判。1776年撤州判設阜康縣,隸屬迪化直隸州。時縣境包括今阜康市、吉木薩爾縣兩縣全境。1902年,吉木薩爾縣從阜康縣分出,設孚遠縣。1992年撤縣設市改稱阜康市。有資料顯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特納格爾、呼圖壁、奇台等地也駐文員,建立州縣的條件基本成熟。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清朝官府正式設立鎮迪道,駐治烏魯木齊,改巴里坤廳為鎮西府,轄宜禾、奇台兩縣,改烏魯木齊同知為迪化直隸州,轄昌吉、綏來、阜康三縣,州縣體制由是大備。” (成崇德:《清代西部開發》,山西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第二、這片土地從水草豐茂的山崗“特納格爾新城”變成了物阜民康的“阜康”。第三、從此“阜康”不僅包括“阜康城”的意思,而且還包括“阜康縣”的意思。也就是說,阜康不僅僅是城牆圍著的範圍,還包括它所管轄的所有行政區域。

“文革”以來,改“阜康”為“天池”的呼聲此起彼伏,理由是“天池”比“阜康”知名度高,有利於該地更快發展。阜康黨委政府也組織專家學者論證過,徵求過群眾的意見,但最終沒有改成。為什麼?我想與乾隆和“阜康”寓意有關。我認為,地名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有積極意義,二是民意,三是特點。“天池”的知名度固然高,但物阜民康含義吉祥,更實在。“阜康”早已約定俗成,,有廣泛的民意基礎。最重要的是它的特殊性,它是皇帝御賜的,頭上的光環是其他地名無法比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