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女孩長大了就是沒有家,這句話你怎麼看?

刺蝟無淚


我的觀點是,女人還是要自我一點,多多思考自己追求的是什麼,不管是親人還是將來的丈夫和孩子,都是你人生旅途中的一部分,他們都有自己的目標方向,你也有自己的路要走。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旅途,成年之前,人生是做加法,你會獲得很多東西,長大,獲得知識,本領,經歷,認識很多老師,朋友,同事。成年之後,人生就開始做減法,一步步在失去人生中的某些東西,遠離親人,朋友疏遠,生活的圈子會縮減到很小。

無論是對於年輕女孩,還是對結婚生子的女人來說,工作能讓生活增添色彩,也給女人帶來直麵人生的勇氣和底氣。

而對於年輕姑娘來說,人生充滿無限的可能,你會走過很多地方,領略很多風景,會認識好多同學,朋友,會經歷很多事情,讓人生豐富多彩。

生活的閱歷豐富了,你會更有深度地感受生命。就算親人漸行漸遠,你也會找到你想要的,並努力擁有,不管是精神層面還是物質方面,內心都有力量去追尋,去獲得。

家,除了代表一個成長的地方,還可以由自己去努力構造。除了從家裡得到支持和庇佑,你還可以成長為家的支撐者,給家人創造幸福。

曾經年輕的時候,看過一句話,“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在哪裡都是流浪。”

女孩子,尤其是年輕的女孩子,一定要修煉自己的內心,不要被俗世社會裹挾,迷茫的時候,哪個方向都是可行的,著眼當下應乾的事,工作,存錢。

堅定自己的內心,過了幾年,你會回想,只要沒有虛度時光,總會收穫你應得的果實。

一定要多讀書,讀好書,年輕女孩子面臨的困惑,無數的女人都經歷過了,你會從她們的經驗吸取力量。


行動派Action


您好!我是豎著走的小螃蟹,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您的問題是“有人說女孩長大了就是沒有家,這句話你怎麼看?”對於這個問題,我不是很贊同,新時代背景下的女性更希望通過努力建立起自己的小家。我現在分析給你看看:

一、孃家

我結婚的時候,我父母兄妹都給我三千到五千不等的禮金,還有嫁妝等等,比男方給的禮金還多。等到我生孩子的時候,月子裡雖然不是在孃家坐的,但是爸爸媽媽哥哥嫂子都給寶寶封了大紅包,還買了很多衣服被子給寶貝。月子裡我吃了二十隻雞,十隻鴿子,全部都是我爸爸媽媽給我準備的。婚後的時間,幾乎每個月都會回孃家,每次回去都是好吃好喝的伺候,走的時候還大包小包地帶走,所以我非常感恩我的父母和孃家人。

但是因為哥哥娶了嫂子,爸爸媽媽在對待我好的時候也會兼顧她的感受,都會加倍好地對待她,生怕嫂子會不高興。我也把嫂子當老大來尊敬,為了她的感受,我回去也會帶很多吃的玩的給侄子侄女,隨時討好她,即便住也不會住太久,怕嫂子會有意見。從這個層面看,孃家雖是家也不完全是家。


二、 婆家

在公婆家,自己就像是外人,熱鬧始終是別人的,公婆的笑臉似乎都有點客套,一切都好像是偽裝。一直在對他們抱著”惹不起,躲的起的”心態.一點家的感覺都沒有。每次過年丈夫和公婆都說說笑笑看電視的時候,我獨自洗刷的身影就顯得特別孤獨。雖然公婆也會笑著說,別刷了,來看電視。但在那句“客套”的話中怎麼也感覺不到家的溫暖,我只能繼續做家務。在婆家,始終無法融進去,真真切切地感覺到自己是外人。


生孩子的時候,婆家人的做法和孃家人更是相差巨大。他們只關心孩子餓了,冷了,需要換尿不溼了,缺東少西了,卻沒有人主動關心過我腰痛不痛,晚上熬夜帶娃累不累,想吃點啥或需要什麼。平時照顧寶寶也有很大的意見分歧,一句語,一個眼神或一個關門的動作都需要小心翼翼,否則會觸及他們敏感的神經,以此定為你對他們不敬。想要把他們當自己爸父母一樣相處,說話做事都可以隨意,不怕他們多想,這簡直太難。我信奉的原則是與公婆相處,最好就是相敬如賓,彼此都不要給對方抱太大希望,更不要去要求對方。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切記!如此甚好!

三、 自己的小家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只有努力買個小窩才是自己的家,不然在哪住,都不自在。只有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待著,三口之家,才是最原始最放鬆的狀態。但是想要打造最舒適最溫暖的家,前提還需要遇到一個願意和你相伴,人品性情相投的好男人。除此之外,自己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為這個家遮風擋雨,如果一味地靠父母,靠男人,那就真的不會擁有自己想要的家了。

最後總結 :不管是孃家還是婆家,都不是我們最理想的家。因為此時的我們,已經長成了父母的模樣,已經組建成了一個家庭單位。我們在組建小家庭的同時,決定了我們會以小家庭為主。而想要自己擁有一個溫馨歡笑的家,需要我們和丈夫的共同努力來滋養。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令你滿意,祝你幸福!


豎著走的小螃蟹


我有這樣的感覺,我家兩兄妹,我哥娶了嫂子過後我就覺得我沒家了,平時愛吃的東西也吃不到了被嫂子一個人吃了、我沒結婚和沒耍朋友的情況下,在家呆久了我嫂子都會拿臉色給我看,後面我未婚生子,遇到渣男了,懷著孕沒地方住,就在孃家住,被嫂子罵慘了,被罵了我父母還喊我不要說話,嫂子被我小好幾歲,我爸說她小不懂事喊我讓著她,唉以前的幸酸只有自己知道,我也覺得我父母也不愛我了,只愛我哥,心裡面就是很難過,有時候我都不願意回我父母家裡去,如果不去看他們,他們又會多想,在我身上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我說的確實一部分,有時候想想真的好心寒


川鄉鄒二妹


個人認為不是這樣的,只要能和最愛我們的至親在一起就是最暖的家。

拿我自己來說,孃家很近,父母其實待我很好的,只是限於自身的能力,我母親身體不好,所以她想在我累的時候幫一把也顯得力不從心。我父親也一直在很辛苦的掙錢,我哥也結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說實話重心肯定不一樣了。即使發生任何改變父母對我的愛也是沒有變的,我每次回去父親總是很高興我能回去看他。疫情期間我兒子買不到奶粉他居然說走到鎮上幫我買,家裡到鎮上怎麼也有幾公里路了,我父親就是這樣的人,願意為了我們兄妹付出所有一直都是這樣。總記得學生時代,每次回家母親都會用心做吃的給我們,高三那年有一次父親很早叫我起來吃早飯我母親怪他半天說不該吵醒我,說我太累了。所以我覺得不管家庭發生怎樣的變化只有父母在心裡就還是有家的。


婆家物質條件算是比較好了,我和老公在有單獨的房子,也有車。我們有一兒一女,說起來算是挺圓滿的了,但是婚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之間吵架也是常有的事,吵多了很多事情就放下了,愛不愛的也不打緊了。公婆都是很明事理的,和公婆相處其實要很有分寸的說錯話會很尷尬。他們對我很好,婆婆幫我做家務帶孩子,還總給我錢花。還是知足感恩吧,婆家有我的兒子和女兒所以也是我的家。

歸根究底,女人只要父母健在,兒女陪伴就都是家了 ,和愛我們的親人在一起就是最暖的家!


晨媽筆談


不應該是長大了,應該是嫁人了吧,不過沒有家了有點誇張了,我媳婦家離我們住的地方有600多公里,沒孩子那會每年只要是假期就回,過年也沒在婆婆家過的,每年過年我和媳婦一起回孃家過年,倒不是我怕老婆撒的,而是我是單親家庭,老媽過年不是在姐姐那裡過就是在哥哥那裡住幾天,過年了我這邊是冷清的很,老婆的父母比我媽要大20來歲,能回去看看就多抽些時間看看吧。

這個可能還要看地域吧,有些地方很有講究的,記得結婚典禮是在女方家辦的,之所以趕到過年辦就是想老婆的大姐從深圳過來了。突個熱鬧吧,辦完那天是年三十,老丈人是廣西的,說不能回家住,我也不太懂這個,估計是有講究吧,我倒無所謂,反正也訂了酒店。

媳婦挺傷心的,哭了好幾鼻子。最後到晚上了,媳婦的兩個姐姐說了老父親一頓,老丈人妥協了,讓我們回去了。

有沒有家,還得看個人吧,我姐結婚後,確實不愛回我媽那,我媽是雙手歡迎,可我姐還是不咋回。呵呵,只能回答這麼多了,有父母就有家,每個兒女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有空了還是要常回家看看[心][心][心]





石頭果果


女孩子呀長大了就沒有家了。

心無安處,何處是家呀。老話總在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的水,就把女兒劃出了家門。可單單是因為出嫁麼?

我從小不讓父母省心,喜歡四處遊蕩。大學期間,我有了男朋友,我愛他的沉穩。但他的深不可測讓我落淚。我想著呀,他什麼時候娶我。我只能等。父母坐在一起看起來那麼和諧,說要你結婚,25歲就來不及了。

封建思想把女孩逼出了原家庭,在沒有主的情況下,組建了新的家庭。

事實上,各種社會壓力讓女性脫離孩子的狀態就很無助,不敢往回走讓父母擔心。想要在新的家庭中得到地位又站不起來。

女孩子長大了就是沒有家,但心之所安就是家。沒有家只是一種女孩子成長中一種無助的狀態。有的人走出來了,擁有了兩個家。也有人沒走出來,窩在自己的小小堡壘裡。

想要一個全新屬於自己的家,那就不要再將就,找一個你愛的愛你的人再結婚吧,把你的心化成一顆種子埋在地裡,會開出花,變成房子,你的愛情融入進去就變成了完整的家。

既然反感一些封建思想,那就要從自己開始認識到這個問題,有事兒沒事兒多回父母家看看,畢竟是生養自己的人,又怎麼能不心疼自己。把事情看開後,就會發現原先的家還是家。既然害怕婚姻不能一心為家,那就慎重選擇吧。既然找不到安全感,那就成為自己堅強的後盾吧。

疫情好好陪陪父母,趁著自己還沒離開家。我想明天也跟他說分開吧,因為看到這個問題,我深深地思考後,我不想將就了。拿起書本繼續學習


肥菲飛


在三八節來回答這樣一個問題也是挺應景的。女孩長大以後就沒有了家,這應該是一個多麼悽婉的故事,飽含了一箇舊式女孩生活的不易和無奈。我讀過一首納西族的古詩,女孩子自從結婚後,一年才能回孃家幾次,中秋節前、大年初二和端午等,除此即使再想念父母也是以婆家為重,難得回家。詩中表達的就是中秋前夕出嫁的女兒要回孃家送餅子,媽媽早在村口等待女兒的出現……因此在這樣的習俗下,都說養女兒就是賠錢貨,養大了還要賠上嫁妝,從此一生只為夫家服務。女孩的心靈是有漂泊感的,如果遇到相愛的丈夫寬容親厚的公婆,很快就能融入這個家庭,不然都是隔著一層的,只有等到自己的孩子長大了在家裡有了真正主人翁的感覺。而孃家就成了追憶,有事可以回孃家,但時間都不能長久。所以婚姻成為了女孩改變家庭歸屬感最直接的原因,這種“無家感”又悲悽又無奈。

然而我們換一個角度,從現代和積極的意義上來說,女孩長大了就有了更多的家,孃家和婆家,還應該有自己的家。現如今受過教育的女孩子,愛情和婚姻也是改變命運的一個重大原因。但是結婚後,孃家依然是歸宿,婆家也能是落腳點,而且他們有自己的小家。日子充充實實,心裡滿滿當當,因為她們是獨立自主的經濟個體,有能力,有魄力,有擔當!不需要受繁文縟節的束縛,更不需要討好附和,因為自己有能力建構自己的家,自信自立自強讓她們可以隨心而動,哪裡都是家,在哪個家都被尊重都被重視,所以他們在這三個家都從容安定!





酸菜炒洋芋


女孩長大了就沒有家?不,準確地說,是女孩出嫁了就沒有家了。當然,現在獨生子女偏多,獨生女不存在這些問題,家永遠是家。如果不是獨生子女的話,尤其是有哥哥或者弟弟,一旦女孩出嫁,哥哥弟弟也成了家,那這個女孩就真的沒家了。

孃家當她是客人,婆家當她是外人。就說我吧,我出嫁以後,家裡的妹妹結婚不離家,所以爸媽把房子都給了她,說是不操我的心,我肯定不稀罕家裡的房子。每次回孃家,爸媽都不說回來了?而是說來了?真正的客人對待,有時心裡拔涼拔涼的。

婆家呢,也好不到哪裡去,這麼多年了,婆婆還是對我客客氣氣的,從不真心對待,我從來都是外人,我家裡的東西我都做不了主,她的女兒來了,她總是支配我的東西,這個帶走,那個可以用,我的東西至少也問問我吧?沒有。吃飯時,總是說我客氣,我夾什麼菜,她就說,你吃這個,別客氣。不夾的她也不說了,我都覺得虛偽,我在自己家裡吃飯,我做,我買的,我讓你讓我個啥?

現在的我,真的是沒有家了,因為我出嫁了。


九日如月


嫁出去的媳婦就像潑出去的水,收不回來了。

女孩子小的時候是父母的心肝寶貝,長大了遲早要嫁人的,嫁人之後再回到家裡就變成了客人,在家穿啥衣服和去做客穿啥衣服能一樣嗎。

女孩子到了婆家,就是婆家人了,適應一切新的環境,這裡的家還是婆家的,所以婚後也就沒有自己的家。

都說女孩子有三個家,孃家,婆家,自己的家,在孃家來說,你已經是個外人了,在婆家來說,房子不是你的,所以女孩子要有個自己的家,自己掙錢買房子,在自己的家裡好好過日子,平淡溫暖的家。

希望女孩子都要快樂幸福,孃家,婆家,都是自己的家,家是寧靜的港灣,永遠有你可以依靠的肩膀。




雙子青崖


亦舒曾經說過一段話,大意是,只有自己出錢買的房子,才是你的家。否則,只是你父母家,和你丈夫家。他們隨時可以讓你走。

同理,一個人真正的家,是自己。女人要有一間自己的房子,此心安處即吾家。

不能對親人或愛人有依賴性。

甚至,你可以反過來,成為父母的家,成為男人的家。

有了你,家人和愛人,都有了依靠,都有了歸屬。

即使他們不需要你經濟的支援,情感上,也覺得因為你,他們更有安全感。

而不是相反,你覺得女孩長大了,就沒有家。

而是她會成為一個家,她在的地方,就是親人愛人所向往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