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基唐代的青陽世家—青陽蔡氏家廟


肇基唐代的青陽世家—青陽蔡氏家廟

青陽山在泉州城南九十九溪下游,山不甚高而氣候溫潤,草木繁盛,地處晉南水陸交通要道,故早在唐宋年間就得到開發。這些最早到青陽開發的人中有青陽蔡氏一世祖蔡一翁。

青陽蔡氏族譜記載:“一世祖輝公,君智公次子,字用明,號一翁,家世莆陽仙遊縣。唐鹹通元年(860年)庚辰來泉之晉江縣青陽,耽於山水,舍仙遊而卜居焉。按青陽山一名五店市,在泉城之南一十五里,磈壘呈奇,綠蔭深秀,坦阿周護,土沃泉甘……蓋其地為水陸之交會,秘靈之藏也。翁擇而營之。翁賦性純厚,勤儉為生,力田樹桑,讀書教子,處事淡如也。歲久而家道成焉。是為青陽蔡氏始祖。妣王氏,諡元懿。合葬青陽山。”蔡氏始祖陵墓至今尚存。

肇基唐代的青陽世家—青陽蔡氏家廟

在文風鼎盛的宋代,青陽蔡氏人才濟濟,歷史上舉人進士數不勝數!

清初,閩南沿海戰亂不已,蔡氏一族又出了不少武官,蔡一潭、蔡嘉賢、蔡輝光官至都督;蔡蓍及其子蔡一龍皆授都督,掛印協徵臺灣、澎湖。

肇基唐代的青陽世家—青陽蔡氏家廟

蔡氏作為青陽最早開發的氏族,人丁十分興旺,經歷1000多年,傳衍40餘代,族裔遍佈海內外。海外主要分佈在東南亞一帶。國內較多分佈在廣東、浙江、江西、江蘇、臺灣,本省廣泛分佈於同安、永春、大田、南安、安溪、莆田、仙遊、惠安、金門、泉州、石獅,本市則分居深滬、鈔坑、山前,型厝、前埔、塘東、東石、瑤厝、陳埭、洋埭、磁灶、安海。共計100多個村莊,數十萬人口。

肇基唐代的青陽世家—青陽蔡氏家廟

自清康熙年間開始,青陽蔡氏傳衍臺灣的人數漸多,主要分佈在臺北、臺中、嘉義、鹿港等地,其中也出過不少在地方有影響的人物。

肇基唐代的青陽世家—青陽蔡氏家廟

青陽蔡氏在臺灣又稱為“石鼓蔡”,因為蔡厝所在的石鼓山,宋代建有石鼓廟,廟中崇奉的順正大王香火特別興盛。

祠堂依舊址矗立於蒼翠的青陽山北麓,面對泉州清源山,與青陽莊氏家廟並排媲美。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為五開間兩落硬山頂磚石木構建仿古建築。門楹、門柱皆鐫聯對,稱頌其地靈人傑。

肇基唐代的青陽世家—青陽蔡氏家廟

祠堂廳堂亦開三門。廳前步口柱鐫聯:“派分莆陽,世居青陽,堂揖雙陽,好就三陽開泰運;裔出周代,基肇唐代,澤流昭代,長綿百代振家聲。”門首掛著濟陽柯蔡委員會贈的“振我宗風”匾和石獅大侖、金井塘東、龍湖鈔坑、瑤厝等青陽蔡氏傳裔獻的“祖德宗功”匾。


肇基唐代的青陽世家—青陽蔡氏家廟

青陽蔡氏一族之所以人才濟濟,俊彥輩出,成為聞名遐邇的世家,與家廟中世代相傳的道德訓勉有著密切的關係。

肇基唐代的青陽世家—青陽蔡氏家廟

蔡氏一族聚居青陽梅山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歷代人才輩出。青陽“五店市”地名就來源於蔡氏在唐代開設的五家飲食店。唐朝開元年間,蔡姓七世孫5人在青陽山下,開設5間飲食店以方便行人,因飯菜飄香,聲名遠播,被譽為“青陽蔡”。自此“五店市”遂為青陽之別稱。想要較全面深刻地瞭解青陽蔡氏族人,不得不來參觀一下他們的家廟--青陽蔡氏家廟。


肇基唐代的青陽世家—青陽蔡氏家廟

蔡氏家廟

傳承千年的福建名祠

蔡氏家廟是一座恢弘大氣、極具閩南特色的建築,是福建名祠,始建於宋代,系由石鼓蔡六世孫蔡常安倡議創建的,佔地1300多平方米,歷代經過多次修繕。來到青陽蔡氏家廟門前,第一眼看到的是房屋的正大門上寫著“蔡氏家廟”。門檻的兩側放著一對石鼓,正大門的兩側則寫著“父子都督”“太子太保”“謨學士”“文宗開府”,可見歷代人才輩出。房屋正面門牆均以青、白石料拼裝雕刻而成。梁枋間雕有花籃、梁裙、雀替等,木雕工細、鎏金錯彩。大門外護廊與第二進各立著4根大石柱,石柱上皆刻有對聯,石柱礎為青草石。


肇基唐代的青陽世家—青陽蔡氏家廟

青陽蔡氏

族支昌旺、裔孫繁盛

走進青陽蔡氏家廟,就像走入一本描繪青陽蔡氏族人人文歷史的線裝書。

青陽蔡厝是蔡氏“青陽衍派”的肇基地,自用明公開創“青陽衍派”以來,族支昌旺、裔孫繁盛。青陽蔡氏族人主要分佈在泉州地區、我國臺灣以及菲律賓等地。今蔡氏“青陽衍派”的海內外族親達數十萬人,堪稱泉南望族。

蔡用明,字用明,諱輝,號一翁,自唐懿宗鹹通元年庚辰(公元860)就來青陽開基,即為青陽蔡氏開基始祖。其在青陽定居後勵精圖治,取得成就,至唐末已在本地享有一定名望,為日後子孫的繁衍昌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青陽蔡氏經歷唐、宋、元、明、清數朝,子孫後代秉承先祖堅毅品質,勤奮創業,名士俊傑代代湧現。較為著名的有北宋天禧年間國子監第一名蔡圉;北宋進士官至尚書三省總制蔡常安;南宋進士官監察御史、寶謨閣大學士、太常少卿蔡次傅;明代進士、禮部主事、理學大家蔡清,其生平著述頗豐,澤被後世。明代進士累仕戶部、刑部、兵部、吏部按察布政司之名宦蔡克廉。

此外,史冊有名者,如官大夫蔡侃、蔡彭、蔡士雅、蔡立敬、蔡立愛等等,皆當代英才。到近代,有抗日名將,原十九路軍軍長蔡廷鍇,抗戰南下時曾往晉江青陽蔡氏家廟拜謁祖先,立下保家衛國之願。另外有臺灣商業鉅子蔡萬霖等等。

在蔡氏族人裡。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宋神宗時,蔡一翁的六世孫蔡常安官至尚書三省總制時,與堂兄太師蔡京、端明殿大學士蔡襄同朝為官,一時成為佳話。南宋時,又出了甲子科第第一名的蔡雲龍,有“青陽開第”的美稱。

明朝更是群英薈萃,出了一對被稱為“大蔡小蔡”的理學家--蔡清與蔡慶璜。還有父子聯登進士的蔡克廉及其子蔡應麟。以及官授“文武一品”的蔡侃。明朝萬曆年間,青陽蔡氏出了有“一門三傑”:父蔡應胄,累贈大中大夫、官至浙江布政使司左參政,子拱曾、敬曾亦先後登科。蔡拱曾官至祈、連二州太守、奉直大夫;蔡敬曾,連中舉人、進士,授戶部主事。至清朝出了五位都督。其中蔡蓍和蔡一龍是一對父子都督,掛先鋒印徵臺灣。

青陽蔡氏家廟也是蔡氏族人的尋根謁祖的重要場所。每年都有來自我國臺灣、菲律賓等地的蔡氏族人過來這裡尋根謁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