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已失的重要古代建筑——景灵宫


掌故知鲁 | 曲阜已失的重要古代建筑——景灵宫

景灵宫“万人愁”巨碑


景灵宫

宋代的曲阜又进入一个光环有加的时期,除对孔子及其后裔一再加封外,沉睡了四千年的黄帝出生地遗址也被宋朝统治者重视起来。真宗妥协于燕辽以后,总想以华夏民族的文化优势震慑北方,故有儒释道三家并重之举,封泰山、尊孔子、容释家,潜心向道,数度“天书”之能事,梦见神人而尊黄帝为赵氏始祖,故于大中祥符五年召集群臣审定,下诏京城与曲阜寿丘各修建景灵宫,京城景灵宫奉祀黄帝及赵氏先皇诸“神仙”,曲阜景灵宫祭祀始祖黄帝及圣母。曲阜寿丘是黄帝出生地,因此真宗颁诏将曲阜更名仙源县,属袭庆府(后改兖州府)。

《宋书·真宗本纪》大中祥符五年闰十月“戊寅,建景灵宫太极观于寿丘。”《宋书·地理志》袭庆府下:“鲁郡,泰宁军节度;本兖州。大中祥符元年,升为大都督。政和八年,升为府。……仙源(县),中上。魏曲阜县。大中祥符五年改。” 明代万历二十年刻本《兖州府志·沿革志》:“宋大中祥符元年,以轩辕降于延恩殿,谓曲阜有寿丘,改名仙源,属袭庆府。”按《宋书》为大中祥符五年,而非元年,《兖州府志》《曲阜县志》谓元年,当为误。

京城的景灵宫因北宋改南宋而有重建,其规模宏大,可见《宋书·礼志 ·吉礼》:

景灵宫。创于大中祥符五年,圣祖临降,为宫以奉之。天圣元年,诏修宫之万寿殿以奉真宗,……元丰五年,始就宫作十一殿,……诸神御门置亲事官五百人,立戟二十四。累朝文武执政官、武臣节度使以上并图形于两庑。凡执政官除拜,赴官恭谢。其后南郊先诣宫行荐享礼,并如太庙仪。……政和三年,奉安哲宗神御于重光殿。昭怀皇后神御殿成,诏名正殿曰柔仪,山殿曰灵娭。于是两宫合为前殿九,后殿八,山殿十六,阁一,钟楼一,碑楼四,经阁一,斋殿三,神厨二,道院一,及斋宫廊庑,共为二千三百二十区。……绍兴十三年二月,臣僚言:“窃见元丰五年,神宗始广景灵宫以奉祖宗衣冠之游,即汉之原庙也。自艰难以来,庶事草创,始建宗庙,而原庙神游犹寄永嘉。乃者权时之宜,四孟荐献,旋即便朝设位以享,未副广孝之意,乞命有司择爽垲之地,仿景灵宫旧规,随宜建置。俟告成有日,迎还晬容,奉安新庙,庶几四孟躬行献礼,用副罔极之恩。”从之。初筑三殿,圣祖居前,宣祖至祖宗诸帝居中殿,元天大圣后与祖宗诸后居后。掌宫内侍七人,道士十人,吏卒二百七十六人。上元结灯楼,寒食设秋千,七夕设摩罗。帘幕岁时一易,岁用酌献二百四十羊。凡帝后忌辰,用道、释作法事。十八年,增建道院,初本刘光世赐第,后以韩世忠第增筑之。天兴殿九楹,中殿七楹,后殿十有七楹,斋殿、进食殿皆备焉。

曲阜景灵宫由当时宰相王旦负责督建,《宋书·王旦传》:“旦为兖州景灵宫朝修使,内臣周怀政偕行。”“天禧初,进位太保,为兖州太极观奉上宝册使。”其大致情况可见《曲阜县志·古迹》:“宋大中祥符元(应为五年)年闰十月,宋真宗以始祖黄帝生于寿丘之故,下诏改曲阜县名为仙源县,并徙治所于寿丘。诏建景灵宫于寿丘,以奉祀黄帝。”根据元代至正十年周伯琦《重修景灵宫记》石碑记载:“帝建宫祠轩辕曰圣祖,又建太极殿祠其配(应为母)曰圣母。越四年而宫成,总千三百二十楹,其崇宏壮丽无比”;“琢玉石为像龛于中殿,以表尊严,岁时朝献如太庙仪,命学老氏者侍祠,而以大臣领之。大碑四通,谚云:‘万人愁’者是也,其中二碑广二十三尺,阔半之,厚四尺;赑屃高十有三尺,阔半之,厚四尺,龟趺十有八尺。另二碑广二十有四尺,阔半之,厚四尺,赑屃高十有八尺,阔十有六尺,厚四尺,龟趺十有九尺,无文字,意者未成而金兵至也。陵曰寿陵。”

寿丘改“寿陵”之称谓,因孔子名丘字仲尼,避孔子名讳而称之。现在寿丘遗址上,仍有上述种大碑两通,人称“万人愁”,通高17米多。元末景灵宫被废,改建仙源县城时,北城墙将景灵宫建筑群遗址割断。因“寿丘北三十步有亵丘,少昊葬所”之记载,明代“洪武三年,遣使访先代陵寝,仍命各行省具图以进。”(《明史 礼志》)曲阜县少昊陵画图上报,“四年,礼部定议,合祀帝王三十五。在河南者十:陈祀伏羲、商高宗,孟津祀汉光武,洛阳祀汉明帝、章帝,郑祀周世宗,巩祀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在山西者一:荥河祀商汤。在山东者二:东平祀唐尧,曲阜祀少昊。……”(《明史·礼志》)曲阜县按朝廷之命,在景灵宫废墟后部改建少昊陵,因寿丘与少昊陵仅有30步距离,所以将寿丘并少昊陵一并单列院墙圈入,至此以后,因寿丘是叠石组建,体量较大,与少昊陵墓比较,更显其主体性,所以,很多人将寿丘误以为少昊陵。那一千三百二十间殿堂的景灵宫,也就只能作为历史遗址,于1985年被济宁市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