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財之道」疫情是否會帶來通脹壓力?個人如何應對?

疫情正在逐步緩解,而疫情過後,人們的生活會發生哪些變化也逐漸被重視起來。


1月份的價格指數公佈以後,由於CPI達到了5.4%,加上疫情發生後,一些商品的市場供需矛盾也比此前有所加劇。因此,有人開始擔憂,會不會出現比較明顯的物價上漲,甚至規模比較大的通貨膨脹。


「森財之道」疫情是否會帶來通脹壓力?個人如何應對?


停工停產使得人們的收入都受到了波及,如果疫情結束,隨之而來的是物價上漲,無疑將是雪上加霜。


對此,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範一飛表示:

「森財之道」疫情是否會帶來通脹壓力?個人如何應對?


短期通脹壓力顯現


大規模的通脹在國家穩健的貨幣政策以及針對性的措施的採取下相信可以避免,但是我們仍然需要注意可能發生的短期通脹。


2020年1月CPI同比5.4%,高於WIND一致預期的4.8%;環比4.4%,高於過去十年春節所在月份的環比均值3.6%。


從類別來看,食品和非食品CPI同比漲幅都有所擴大;從影響因素來看,春節和新冠疫情都對1月CPI有一定影響。


食品CPI的超預期上漲主要與豬肉價格有關,其餘主要項目(牛羊雞肉、蛋、果菜)並未明顯超出季節性。1月豬肉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仍然是春節期間需求旺盛但豬瘟導致供給短缺,疫情對屠宰和運輸的影響只是次要因素。


「森財之道」疫情是否會帶來通脹壓力?個人如何應對?

今年春節後豬肉漲價,和季節性規律不一致


今年春節較早,因此新冠疫情對1月通脹影響不明顯,但是2月中上旬的生產生活活動已受疫情嚴重抑制,疫情可能對後續通脹數據帶來較大影響。


而且從目前政府就經濟刺激力度以及增加貨幣流通性的預期看,肯定會有一定的通貨膨脹,但是長期通脹幅度,要看今年和明年的貨幣寬鬆程度,特別是對經濟持續的刺激力度。


通貨膨脹最直觀的影響:現金購買力下降,貨幣存款被掠奪

當市場上貨幣流通量增加,人民的貨幣所得增加,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物價上漲,造成通貨膨脹。


工薪階層和普通中產階級,雖然收入和生活水平有高有低,但他們並不持有大量資產,也沒有掌握核心的生產資料,大部分人只有相對固定的工資收入,手停口停。


「森財之道」疫情是否會帶來通脹壓力?個人如何應對?

想要投資,或者購置資產,只能辛勤工作,節儉生活,一點一點積累本金,儲蓄存款。


通貨膨脹引起的貨幣貶值,會導致多年的積蓄快速縮水。充滿安全感的生活被打破,曾經的長期規劃被重置,如果工作上再出現什麼波折,很可能面對為維持生活,而費盡周折。


設想一下,如果完全沒有積蓄,信用卡快要還款,自己又沒了工作,該是什麼樣的壓力和焦慮?


個人如何應對通貨膨脹?


除了開源節流,學會投資理財也是普通人對抗通脹的最好方法之一。


1、獲得被動收益。工資是主動收入,而投資帶來的回報為被動收入,被動收入佔總收入比重決定了你的財務自由度。


你可以通過投資每年有穩定分紅的企業股權,或者通過買入一些穩定的理財來增加你的被動收入,也可以購買地段優越的商鋪收取租金,當被動收入遠大於你的日常支出的時候,就意味著你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實現了財務自由。


2、注重家庭資產負債表。家庭負債表是一個很有用的東西,現金、貨基、存款等活期類理財至少要達到家庭支出3-6個月以上,否則家庭財務非常容易因為突發事件出現危機。


3、一定的保險支出。如果你把錢都花在合理,必要的保險上面,每年保費支出佔比在家庭收入5-10%就完全足夠了。


其實在經濟學領域,不少學者認為溫和的通脹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


但即使是溫和的通脹(每年CPI漲3%)對於普通百姓來說也是一種“掠奪”,通貨膨脹使得貨幣購買力越來越低,抗風險能力受到影響。


只有保持財富的不斷增值,才能抵禦通脹帶來的風險。


「森財之道」疫情是否會帶來通脹壓力?個人如何應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