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年味儿


乡情散文:年味儿


过去那些年,一进腊月门儿,城市乡村里连空气都溢满“年”的味道。

一声声猪叫,吵醒了房檐下猫冬的麻雀,扑楞着翅膀把拽出来炊烟缕缕;偏厦的碾房里小毛驴戴着蒙眼,一圈圈地转着,把大黄米磨成金黄色的面;生产队豆腐坊里热气腾腾,对面看不见人,一板板大豆腐,颤巍巍,油汪汪,诱人流口水,家家户户一天天忙的一刻都不消闲。

腊月二十三的“小年”以后,年的味道更加一天比一天浓。馋嘴的孩子,扯着日历牌,一天天往前翻页。大人们每一天都在重复着多少年传下来的“说道”:小年这天晚上,把供在厨房里的灶王爷请下来,在灶坑门帘前焚烧掉,边烧边叨咕,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从腊月二十四开始一直到大年三十,发面蒸馒头,扫房,糊墙,洗衣服,烀猪肉,写对联,竖灯笼杆......一家人从早忙到晚,虽然很累,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盼头:过年。

过年,老百姓最快乐的一个日子,是期盼幸福和转运的日子。有病的人,盼望过年以后病就好了。没有钱的人,盼望过年以后就可以挣到钱。很多欠别人钱的人,常常对債主说:“过了年我就还你钱”。好像过年的时候,华佗能够来把人的病治好,財神爷赵光明能把钱撒到千家万户。


乡情散文:年味儿


准备过年,为的是过年这天有一种仪式感:办年是过年前期的准备过程,办年的过程是最有追求感,欲望感。农村人套上大车小辆到城市里去买办年的年货,不管物价有多贵,过年的必需品,花钱一点也不吝啬。城市里的“年货大街”,一条街全是年货,全是人,走路都费劲。冻梨,冻柿子买半面袋子,守年夜的时候不空嘴。红纸,五彩纸也必须买,写对联,春条,刻挂钱必须用。还有鞭炮也是必须买的,过年不放鞭炮等于没有过年。鞭炮要买“响”数多的,他家买一千响,他家就要买五千响,接神的时候,谁家放的鞭炮多,大家都羡慕。还有那“二踢脚”的双响子,是小孩子最爱,那长杆的“钻天猴”,同年画捆在一起,放在狗皮帽子前面的帽遮上,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在计划经济时期时期,为了买到过年的紧俏商品,大家都千方百计“走后门”。那个时期,在食品部门工作的人特别吃香,可以优先买到小鸡,鸡蛋,鱼,猪下水等市场上商品,连大豆腐,干豆腐,瓜籽,糖果,香烟都是凭票供应。农村人想买到这些商品就必须求城市里的亲戚找人批条,在城市里有亲戚的户,在人们的眼里就是“打腰”,说话都硬气,走路腰板都挺的很直,在办年的时候表现最明显:看看,这是她二姨给批的。那个是她舅妈找人给买的,让人羡慕得眼睛发红。

过年仪式感表现在大年三十,大年三十的晚饭最重要,再贫穷的人家也要弄四个菜,鸡鱼肉蛋不能少。准备很长时间的东西都要留到这一天来吃,新衣服也要等到这一天来穿。


乡情散文:年味儿


家家户户院子打扫的干干净净,屋里收拾得利利索索。老祖宗家堂供在屋中央,香烟袅袅,形成一种神圣神秘感。在晚饭前,全家人都要按照辈份来给老祖宗上香磕头。然后,给健在的老辈人磕头,放鞭炮,一家人团团圆圆吃过年饭。那种喜庆的气氛冲淡了平日里的忧愁,卸去了身上的所有负担,舒展开了一年躬身的腰板,从心里往外溢出来快乐和幸福。

过去半夜接神的仪式非常窿重,也是除夕夜最高潮的气氛。按照老祖宗的规矩,接神的时间应该是零时。但是,人们越来越聪明,心眼也越来越多,大家为了抢财神,都提前进行,一家比一家提前,都怕财神让别人家抢去。接神之前首先要祭祖。祭祖的时候,长辈人跪在祖宗牌位前,依次是后辈人,烧香,嗑头,祷告等。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妇女们不参加祭祖,所以男人们祭祖的时候,她们就开始忙活饭菜。

祭祖之后,全家人开始到外面来接神。这个时候,家家都把大门、房门敞开,迎接财神进门。接神的仪式在院心举行,摆上家用的桌子,供上祭品,点上香,然后由全家中最长者主持。按照迷信的说法,诸神所居的天界方位不同,下界时来的方向自然也不同,接何神,神从何方来,要预先查好“宪书”,大家按各方位嗑头后,肃立待香燃尽,再叩首,最后将香,神像、元宝锭等取下,放入早已备好的盆内焚烧,开始放鞭炮,气氛一下子浓烈起来,火光,鞭炮的光焰照亮了整个院子,家家相接,整个村子都亮堂堂的,烤得院子里暖烘烘的。全家人有的烧纸,有的放鞭炮,说各种吉利话,家家户户接回家了天神、地神、财神、灶王神等,进屋吃饺子,开始真正过大年了。


乡情散文:年味儿


老辈人接神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不能忘记接姜太公来过年,据说,当年姜太公封神时,忘了给自己留个位子,当除夕晚上诸神归位后,他却没有了落脚的地方,老百姓可怜他,给他立个灯笼杆,让他在灯笼杆下过年。说来姜太公也太死心眼了,傻得叫人可怜,为什么不以权谋私给自己先谋个好的位子?看来,以权谋私是从外国传来的,咱们老祖宗自古以来就是为政清廉的。老百姓喜爱为政清廉的人,每逢过年,都惦记着无家可归的姜太公,把灯笼杆底下打扫得干干净净,把姜太公接回来过个舒服的年。

神接回家了,大家进屋开始给自家老人拜年,少辈的人要给父母,爷爷奶奶嗑头,有钱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都给几分钱压岁钱,没有的就不给了。然后,一家人开始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饺子,大家乐乐呵呵地寻找能够吃到“包钱”的饺子,好一年有财运。此时此刻,人间天界一同欢聚,其乐融融。大红的灯笼,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供台上灯光,整个村庄都笼罩在欢乐中,人们又迎来充满希望新的一年。

大年初一,吃过早饭,各家各户的年轻人开始给亲戚

拜年。大街上,人们互相见面时,第一句话就说:过年好!就这样,一直到正月十五,年味儿才渐渐地淡去,人们开始了平常日子的生活。

现在,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已经不缺吃少穿,过年吃喝穿戴与平常一样,平常日子与过年没有太大的区别。环境保护的需要,不允许放鞭炮,没有了接神环节,拜年也就是动一下手机,没有了仪式感,少了许多欢乐,年的味道一年比一年淡。

国家需要仪式感,国庆节要搞阅兵,家庭同样也需要仪式感,否则,天天都过平常日子,人会疲惫的。在继承中发展,把年过的有滋有味,让年味浓起来,是每个人的企盼。


乡情散文:年味儿


乡情散文:年味儿


乡情散文:年味儿


乡情散文:年味儿


乡情散文:年味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