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南明紫翠:襄城首山上藏着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

故事:南明紫翠:襄城首山上藏着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

襄城古十景之“南明紫翠”为啥恁绝妙?‖老家许昌

文‖辛士秀


【前言】


明代左都御史(南京刑部、北京工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号肃敏)辛自修首著吟咏的襄城名胜十景为:

1、奎泉射斗;2、文笔凌霄;

3、南明紫翠;4、东汝帆墙;

5、龙门烈日;6、龟井祥霖;

7、范祠春望;8、颍谷寒流;

9、半峰斜照;10、两镜丹光。

今天我们讲襄城名胜十景之“南明紫翠”。

故事:南明紫翠:襄城首山上藏着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

南明紫翠

辛自修


古圣曾游第一山,

念公卓锡启禅关。

灵光炯炯三生度,

色相重重万劫还。

春树秋云明紫翠,

良辰美景胜跻攀。

亦知不是终南径,

结社无妨驻老颜。

此诗描写的是在县治南五里横亘九里明媚紫翠的首山胜景。

城南首山(龙山、首阳山、天下第一山,小范围为紫云山区群山之首,中范围为伏牛山之首,大范围为中华中干龙昆仑山之首)是古代圣人黄帝常游之地,明媚紫翠的良晨美景,是超凡入圣、修心养性的绝妙去处,此诗表明了作者绝意仕途、隐于林野的志向。

故事:南明紫翠:襄城首山上藏着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

【首山文献记载】


首山,按《山海经释义》载:“中次五经,薄山东三百里曰首山。”

《史记·封禅书》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

《襄城文献录》载:“吾襄首山,见于山海经有定称,舍在昔有定称首山,而从首阳省文首山,亦惑矣。况有熊之国,黄帝所都,古郑地,黄帝所常游,采铜于郑之首山,岂曰无因?古豫阌(wen)乡南二十五里有荆山,一通志,轩辕铸鼎于此,有铸鼎原。晋灼谓荆山在冯翊,恐亦非也。黄帝采铜铸鼎事,出于齐人公孙卿所受黄帝鼎书,其言恍惚怪诞不足信。然其所云首山,其在吾襄,无可疑者。”

东汉王充《论衡·道虚篇》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须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七十余人……”

明万历四十六年《襄城县志》载:“首山,在县治南五里,横亘九里。《史记》申公曰:‘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东莱山,此五山,黄帝之所常游),首山其一也。’又云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湖。庄周曰黄帝登具茨访大隗,命驾于襄之野,七圣皆迷,见童子而问道焉,即此山也。”

首山西北下有乾明寺,寺前照壁浮雕有七圣迷路图和黄帝采铜图。

故事:南明紫翠:襄城首山上藏着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

乾明寺在县南三里首山乾方,始于后唐清泰元年(公元934年),念祖开山创建,屡加增修,为襄邑第一丛林,亦为中州第一丛林。元代初年在兵火中,寺被放火烧毁了。

到元代至治二年(1322年)重建,明、清屡次修葺。占地25亩,现存大雄殿、元神殿和接待来宾的客居等房五十多间。其中大雄殿为九脊八坡歇山顶式,进深12.46米,面阔14.24米,高12米,木构斗拱形制特殊。

山门外照壁,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长12.93米,高4.66米,厚0.73米,上嵌青方砖浮雕,正面为黄帝采饲图,背面为七圣迷路图,造形古拙质朴。

《史记》上说:“黄帝(轩辕黄帝)采了首山的铜,运到湖边(即今紫云山南脚下之荆山鼎湖村),铸成了铜鼎。”

庄周(先秦诸子之一)著有《庄子》。《庄子》上说:“黄帝登具茨山,访寻大仙大贤名叫大隗的。指挥他坐的马车,走到襄城田野里,他和同路来的七个大圣人,都迷了路。见一个小孩童就问起路来,说就是这个山。”

乾明寺塔林内的舍利塔有 300 多座,是少林的数倍,都毁于文革。千百年来乾明寺每年都起多次庙会,以二月十五日为最(踏青、饮酒、作诗,俗称风筝会或吃喝会),至今历年不衰。

故事:南明紫翠:襄城首山上藏着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

【伯夷、叔齐在首山死不食周粟的故事】


粟:小米,泛指粮食。伯夷、叔齐在首山死不食周粟,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 出处《史记·伯夷列传》: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具体故事是这样的:

伯夷、叔齐是商末孤竹君的儿子。墨胎氏。孤竹在今辽宁卢龙东南。孤竹君生前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去世后,叔齐让位给兄长伯夷,伯夷也不愿作国君而逃避。

后来二人闻听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善养老幼,深得人民拥戴而入周投靠。文王仙逝,周武王继位而拥兵伐纣,他们认为诸侯伐君以为不仁,极力劝谏。武王不听,决意灭商。

伯夷、叔齐对周武王的行为嗤之以鼻,誓死不作周的臣民,也不吃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采野果为生。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伯夷、叔齐兄弟不为王位相争而相让,是可贵的,因此有关伯夷、叔齐的美德,自古以来就广为人们传颂,对于谦恭揖让的民族传统的形成产生过影响。

故事:南明紫翠:襄城首山上藏着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

【古代名人为首山景观唱和的诗文】

(从辛士秀老师提供诗文中选取10首)


宋·韩维(开封雍丘人,以太子少傅致仕,诗人)《早登襄城之龙山(首山别称)呈曼叔》诗:

鸟啼斋前树,促驾吾当西。

朝从良友别,夕赴幽人期。

方以会合喜,敢曰道路疲。

予戆昧时利,百事弃不为。

惟有好贤心,未愧缁衣诗。

明·教谕林鸾《首山横琴》诗:

南望奇峰一带青,

九霄环佩宛如横。

不由工匠裁来巧,

浑是天炉铸得成。

石骨生根疑雁足,

蒲牢振乡恍丝声。

伯牙若在难为抚,

止许形踪独檀名。

明·邑高苑知县姚汝稷《首山横琴》诗:

紫玉天形巧,青铜地脉奇。

东西横古制,南北美今诗。

明月思清爽,和风想旷夷。

高山六绝调,莫为世无知。

明·邑副使张宁《首山映苍亭独眺》诗:

苍岚收极目,天地正悠然。

生来休问姓,亭建在何年。

野云侵短袖,山鸟人长烟。

却怜人事拙,不肯到高巅。

明·主薄樊叙《首山两乐亭》诗:

小亭隐隐对南风,

百里封疆指顾中。

门枕碧涛连太液,

窗含青帐接崆峒。

景风流歭天涯渺,

乐点唫(jin)哦客兴浓。

试问知仁全未得,

聊携尊酒学欧翁。

明·贾咏(临颍人,嘉靖礼部尚书进大学士,赠太保,谥文靖)《游首山》诗:

路出明邦渺树烟,

首山横带马蹄前。

身经七圣皆迷地,

望入诸峰众妙天。

静里高寒真可爱,

故人凋谢不堪怜。

等闲又负登临兴,

笑指云林一灿然。

故事:南明紫翠:襄城首山上藏着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

明·吕邦耀河南督学《游首山》诗:

黄帝采铜处,因山以利民。

至今山上路,只有采铜人。

明·杨名(四川睢宁人,隆庆光禄少卿)《游首山》诗:

日来偶梦上林泉,

此际南山兴宛然。

白雪阳春看泼泼,

少年终日愧乾乾。

良知自是玄关佛,

默识何曾不语禅。

千载阳明真特出,

晴川早已继心传。

明·谢佑(字廷佐,今属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人,官至山西右布政使)《游首山》诗:

远客停骖历翠微,

林深雨怯征衣归。

洞天楼阁曾霄回,

巉壑风烟尽日霏。

扪却苍梦消世虑,

坐深老纳扣禅机。

无端车马催行邑,

又逐东风趁夕晖。

明·彭而述(南阳人,明末进士,仕清布政使)游首山:

采铜人已去,襄野自平芜。

千载名由旧,一村晚照孤。

老僧愁过客,野鸟怪征夫。

寂历禅堂在,轻松半欲枯。

故事:南明紫翠:襄城首山上藏着什么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简介】辛士秀,号九宫山人,河南襄城紫云镇人。1968 年服役青岛海军,1986 年转业地方,居平顶山怀古斋。现为中原智库颍川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平顶山市张良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兼网站站长,民间史地学者,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襄城名人辛自修传奇故事”传承人。编辑过《襄城余氏、赵氏、辛氏及七尚书族谱》、《襄半朝史料集》、《明代襄城七尚书》、《紫云山水》画册、《谋圣张良与张良故里》专辑、《张良故里论证文集》、《张良故里张氏族谱》、《张良研究》等书。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部分来源于“老家许昌”原创图片库,图片版权归原摄影者或原制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公众平台立即删除。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