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力不強,怎麼才能輕易完成目標?這套方法,能讓你擺脫懶惰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當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意志力”這個詞彙。

所謂“意志”,即一個人在一件事上能夠產生持續堅定的心理和行為表現。而這種表現,往往會表現在我們日常的言行上面,甚至更多地表現在人們遇到不幸和挫折時的身心狀態。

希臘新喜劇詩人米南德曾經說過:“誰有經歷千辛萬苦的意志,誰就能夠達到任何目的”。

從這句話可以看得出來,這種意志力可以理解為“為了達到某種既定的目的,而產生的一種積極向上、調配自己行為的心理狀態。”

這種心理狀態,最終就會通過一個人的言行表現出來。

缺乏意志力,我們做什麼都很難獲得成功。

意志力不強,怎麼才能輕易完成目標?這套方法,能讓你擺脫懶惰


你的意志力是否薄弱

我們每個人都會遇到困難。而每個人對待困難的方式盡然不一樣。

我們不能說,這個人迴避困難,就說他是一個意志力薄弱的人,說不定在解決其他事情的困難時,他會表現出非常強大的意志力。

那怎麼去定義一個人的意志力是強還是弱呢?

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在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所謂“意志力”這個東西。從另一個層面來說,“意志力”就是“自控力”。

用更準確的詞語去定義意志力,就是“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SDT)”。這個理論對意志力的概念作了修正,即所謂的意志力,其實屬於一種“個體內自我調節”的能力(Self-regulatory)”。

自我調節能力,指的是決定我們的大腦想做什麼和不想做什麼。它涉及的範圍非常廣,包括抵制誘惑,情緒處理,克服困境等等。

而這種能力,會有一個損耗的過程,即“自我損耗(ego depletion)”。這個損耗的過程,會消耗我們的“心理能量”,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做事的動力就會變得越來越少。

SDT 理論認為,當我們要做的事情,並非出於自願時,自我損耗的過程就會加快。而如果做的事情,是我們喜歡的時候,這個過程就會相對變得緩慢。

所以這就說明了,為什麼有些人面對困難會選擇逃避,但在某些另一些困難時,卻會選擇迎難而上。

你玩遊戲時,會覺得自己是在用意志力強迫自己遊玩嗎?肯定不會。因為這是你想做的事情。那每天堅持閱讀一個小時,你會有一種強迫自己堅持的感覺嗎?相信肯定有,因為這未必是你想要做的事情。

玩遊戲並不會過多損耗你的心理能力,相反,閱讀書籍則會。由於對於後者,你做起來並不是很樂意,需要更多自我調節的能力,自然就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去控制自己集中在這件事情上。

這樣做,你看上去就會給人很有意志力的感覺。而那些不願意為此調節自己的人,則會給人意志力薄弱的感覺。

其實,某程度上,意志力是跟我們的“個性”掛鉤的。而個性的背後,就是個體思想的反映。

在你的思想裡,你認為做某件事很有必要,你自然就想去做。而如果一件事,你認為沒有必要去做,好比是閱讀我這篇文章,不管多麼有用,那無論你怎麼強迫自己,還是很難投入進去看完的。

那為什麼有些人不願意閱讀,卻還是能夠堅持讀書呢?

很可能,他已經養成了閱讀的習慣。當一個人養成這種習慣之後,不讀書所獲得的難受,比起讀書時獲得難受,更加強烈。正如黃庭堅所說:“一日不讀書,便覺面目可憎。”

對於這些人來說,覺得自己面目可憎的難受,比起堅持讀書而獲得的難受,還要大得多。自然而然地,他們就會繼續“很樂意”地保持閱讀的習慣了。

這就涉及到做事的“獎勵機制”。

意志力不強,怎麼才能輕易完成目標?這套方法,能讓你擺脫懶惰


不要忽略行動的獎賞機制

有些事情我們之所以願意做,是因為我們能夠從中獲得“獎勵”。

我之前看了一本關於“寫作”的書籍,作者提到一個觀點,就是越是喜歡寫作的人,就越喜歡保持閱讀的習慣。

因為寫作和學習是相互促進的。寫作是輸出,而看書學習是輸入,無論是尋找素材,還是構思新穎的觀點,這都是一種學習的過程。

在這個閱讀的過程中,你就會不知不覺想了解更多的東西,學會更多的知識。然後通過寫作,既梳理到自己的思維,也能夠讓自己獲得進步。

我對這個觀點很認同。這說明什麼呢?

說明閱讀會讓我們寫作的人士會得到相應的“獎賞”,諸如吸收新的知識,獲得新的素材,同時也能夠讓自己從中獲得進步,最後再通過寫作把學到的東西輸出來。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正向獎賞的循環機制。

很多你想做的事情,之所以你沒辦法堅持下去,往往就是因為你沒有從中獲得一點獎賞。這也是構建“自我調整能力”的因素之一。

獎賞機制表明,我們每個人在面臨選擇時,大腦會自主地進行“價值判斷”的思維活動。通過對行動的預期思考,大腦會分析做這件事的成本和收益,作一個價值對比判斷,然後選擇那些淨收益最高的行為。

由於成本和收益,都分為“短期”和“長期”兩種。所以用這個機制,來解釋“玩遊戲”和“閱讀學習”這兩件事,就非常淺顯易懂了。

因為“玩遊戲”這個行動,會讓我們在短時間內就獲得獎賞,諸如爽快的滿足感,戰勝敵人的喜悅,填補心靈空虛的寂寞感等,這些都能夠通過玩遊戲而獲得。

然而“閱讀學習”這個行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所獲得的獎賞在短期內壓根不明顯,甚至在長期的影響中,是否獲得積極的回報,也並不確定。

於是,我們就會往往喜歡追尋那些有“即時反饋”的行為,而討厭那些需要長期付出才會獲得回饋的事情。

由於我們這些作者,在寫作和閱讀之間,已經建立起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獎賞機制,所以每天保持閱讀,對我們來說並不是一件什麼難事。

可是對於還沒有建立起這種獎賞機制的人而言,想要每天保持學習的習慣,就會比較痛苦了,肯定沒有玩遊戲來的那麼舒服。

畢竟一個人如果在做某件事時,長期得不到外界的獎勵、反饋,那麼他就會傾向於“即時反饋”,去做一些短期的、容易的事情來獲得即時的回報,

其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意志力薄弱”了。

那怎麼辦?

自己既想獲得進步,可是對於那些自我精進的事情又不太感興趣,要怎麼做,才能提升自己的“自控力”呢?

意志力不強,怎麼才能輕易完成目標?這套方法,能讓你擺脫懶惰


用實用性原則來搭建習慣

任何行為,只要變成我們習慣的一部分,我們做起來才會得心應手,而不會有一種強迫自己的壓力。

那什麼樣的事情,更容易成為我們的習慣呢?

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習慣的形成,需要經過以下三個步驟。

第一,大腦接受外界的提示信號,激活腦內相關區域的神經元;

第二,在信號的引領下,我們執行與之相關的行為;

第三,行為獲得獎勵的反饋,從而加強提示信號,然後重複輸入大腦。

例如為什麼別人會養成做運動的習慣?

因為他們接收到一些不好的外界提示信號,諸如是身材肥胖、體質孱弱,或者一些積極的提示信號,如可以強身健體、讓自己變得更好看等。

這些信號跟他們的內在想法相一致,有認為做的必要,自然地,在信號的引領下,他們就開始執行與之相關的行為了。

持續一段時間後,他們開始感覺到自己的身體有了明顯的變化,不管是體質變好,還是整個人都精神了,這些反饋的獎勵,就會加強做運動的提示信號,從而讓他們有產生堅持下去的動力,循環往復。

久而久之,這個做運動的習慣就因此形成了。

由於做運動這個習慣,對那些人來說是感到非常實用的,不做是不行的,自然他們就會根據實用性原則去堅持培養了。

否則,如果你培養的習慣,對自己一點用處都沒有,誰都不願意花時間花精力去培養。

意志力不強,怎麼才能輕易完成目標?這套方法,能讓你擺脫懶惰


轉變自我身份認同

當然,通過實用性原則去搭建習慣,有時候還是需要依靠意志力的。

但如果你在搭建習慣之前,給自己一個身份認同的轉變,那麼你搭建習慣的過程,也就會輕鬆很多。

“身份認同”是培養習慣的一個重點。畢竟你對做運動沒有相關的身份認同,你也很難行動起來。

這也是上文提到的,你不想做的事,自我損耗的心理能力就會比較多,反之就會比較少。

而根據《掌控習慣》的作者詹姆斯·克利爾的觀點,想要轉換我們的身份,以此培養出新的習慣,需要做到兩步:

1,希望自己成為哪一種人;

2,用小的行為逐步去印證;

正所我在前面所說的,習慣的背後,是個體思想、信念的體現。

你之所以會有懶得行動的習慣,那是因為你心裡有一個“什麼不做也能好好生活”的信念。你對這種信念所構建的自我身份有相當的認同,所以你即便想著改變,也很難堅持。

但如果你覺得當前這種生活很有問題,不是自己想要的,你想用一個新的姿態去生活,那麼你肯定會奮起做出改變了。

所以,想要培養出一個新的習慣,第一步就是先要改變你的自我信念,想一想自己到底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然後再用這個身份去做一些小的行動。

由於小的行動,可以輕易完成,能夠獲得及時反饋,同時也可以加強你自我身份認同的信號,這樣去做,你就無須依靠意志力,就能夠把一個新習慣培養出來了。

意志力不強,怎麼才能輕易完成目標?這套方法,能讓你擺脫懶惰


建立正向反饋循環

小的行動或步驟,由於輕易做到,從而獲得滿足感,這是一個獎勵的反饋。

但這種反饋,距離形成獎賞機制的反饋循環,還遠遠不夠。因為這些微小的反饋,隨時都有中斷的可能性。

我們需要建立一個更為系統的獎賞循環機制,才能讓我們更好地讓習慣保持下去。

如果說,構建身份認同,是獲得內在獎賞的反饋,那麼一些諸如金錢、別人的讚美等這些,就是屬於外在獎賞的反饋了。

最好的獎賞機制,就是由內在反饋和外在反饋構成的循環。

對於閱讀和寫作,我內在和外在的反饋都兼備。

例如當我閱讀一本書,學到新的知識,這些知識可以成為我文章的素材之一,那這種吸收新知的滿足感,就是我內在的獎勵反饋。

然後我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和經驗,轉化為一篇對讀者有用的文章,我從而獲得金錢上的回報,那這就是外在獎勵的反饋。

這兩種反饋,就構成了我堅持閱讀和寫作的正向反饋循環了。

同理,如果你做一件事,只有內心的滿足,而沒有外在的回報,那麼堅持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

除了你做的事已經形成習慣,否則在剛開始培養習慣時,最好找到內在和外在的反饋獎勵。

好比你學習畫畫,畫的再好卻只是一直“孤芳自賞”,你也覺得沒意思,但如果你把自己的畫作分享出來,跟別人交流,獲得大家的認同和讚美,那你的成就感就會大很多。你做這件事的動力也會提升到更高的程度。

所以,當你開始要做某些事情時,先想一想:

1,做這件事,我會得到一個什麼樣的內在反饋?

我會覺得很滿足,感到很爽快,還是能彌補自己心靈上的缺失呢?

2,做這件事,我可以給自己帶來一個什麼樣的外在反饋?

有沒有金錢上的回報?會不會影響到我的生活?能不能讓我的工作更加順利?

回答好這些問題,找到你內在和外在的反饋,然後以此構建正向循環獎勵機制,那麼不管你做什麼,你都會很樂意沉浸其中,而沒有一點強迫感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