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不出戶的日子裡,你已經被同齡人狠狠拋棄了

因為延期開工宅在家的你,都在做些什麼呢?

我相信很多人都在刷抖音,追綜藝,打遊戲,吃吃喝喝,熬到半夜,睡到中午……

足不出戶的日子裡,你已經被同齡人狠狠拋棄了

假期延長

等到復工了,才發現自己的生活作息已經一塌糊塗。

在這段特殊時期,放鬆是必要的,但延工≠假期。開工後,各行各業都將面臨新一輪洗牌,是危機還是機遇全看你的個人能力。

與其消耗自己,不妨好好給自己充值,讓自己學到更多一點的知識,也為開工後多做點準備。

宅在家裡的日子,剛好可以用來看看自己以前就想看的書。

讀書多了,你的世界越大。讀書多了,你的格局也會越大。

趙樹理說:讀書也像開礦一樣沙裡淘金。

當然,也有人認為讀書沒有什麼用。在一次聚餐中,有個同學說自己認識一個朋友,很早就輟學掙錢,現在身家千萬。也聽說過某個名牌大學畢業生,竟然回家賣豬肉。然後義正言辭地論證讀書無用論,感慨自己這十幾年的讀書時光全都白白浪費了,還不如早點出去打工。

聽起來好像真是這麼回事。可是很早就輟學的人多了去了,有幾個身家千萬的?名牌畢業的大學生,有幾個去賣豬肉的?之所以列舉的都是小概率事件,是因為這樣的情況鮮有,人們才會津津樂道,傳揚開來。

正常的情況,其實是多讀書的人能過上更好的生活。偶爾有一兩個逆轉,自然被作為典型,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你偏要拿A組最差的,去和B組最好的比較,怎麼能得出中肯的結論?

讀書並不一定會給你帶來實際的好處,但不讀書肯定會讓你吃虧。

足不出戶的日子裡,你已經被同齡人狠狠拋棄了

讀書

古語也說: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所以讀書,可以讓你變得更優秀,更聰慧,更善良,更有成就感。

讀書多,真正的廣義,不是說你的文憑,而是說你的修養,氣質和眼界。

三毛說:你的修養和氣質,都在讀過的書籍裡。

你愛好的書籍內容,與你平時言行息息相關,你讀過的書,會潛移默化到你的生活裡,還有你與人溝通的交往中,在你生活的一言一行裡。

書是我們人生不可缺少的伴侶,時時刻刻都應該與我們相伴。

讀書雖不能幫人抵禦歲月摧殘下的衰老,但一如董卿,世人都說她是真正的美人,那是因為她有聞過書香的鼻,有吟過唐詩的嘴,還有看過字畫的眼,是腹有詩書氣自華。

足不出戶的日子裡,你已經被同齡人狠狠拋棄了

董卿

在一次採訪中,記者請董卿談一談對“讀書“的看法,她說:

“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它簡單吧?沒有一個字是不認識的,可能小學、甚至不用小學的孩子都能讀出來,但讓我們寫,寫不出來啊。它面上的極簡和背後所包含的情懷以及高度,讓人讚歎。

我從來不覺得書有直截了當的治癒功能,不要抱著目的去讀書,但開卷有益從來都是對的,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它們都寫在書裡。人這一生要經歷的挫折和坎坷,太多了!如果不如意了,就去看看書。”

讀書之益處,還在於增長見識。人生一世,總不能做井底之蛙。

對廣闊世界的認識,正是從書本中來。並非人人有機會行萬里路,那麼至少還可以讀萬卷書。讀書,是獲取知識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

比如一個廚師,他通過努力開了一家餐廳,然後生意不錯,又在附近開了兩家,再後來他想做出自己的品牌,並且想做大做強,這個時候他就一定會感到力不從心,因為他除了炒菜一無所知,於是就只能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去碰撞。

那些曾經不屑一顧的東西,最終還是要花更多的功夫去補上。

其實這樣的人,更加深知讀書的意義。生意做得再大,賺的錢再多,他絕不會對自己的孩子說,“別讀書了,你看爸爸不讀書照樣能發財。”

相比讀書之人,不讀書的人想要更進一步的時候,往往會更加困難。

著名作家龍應臺曾告訴自己的兒子: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讀書,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選擇的權力。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足不出戶的日子裡,你已經被同齡人狠狠拋棄了

長知識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有這樣一個場景。蒙冤入獄的安迪,有次被典獄長關禁閉一個月。那是個暗無天日,只有老鼠作伴的地方,普通人連短短3天都難以忍受。

當安迪被釋放出來後,獄友瑞德看著他說:“難以置信,你竟然挺過來了。”安迪指著自己的腦袋回答:“有莫扎特陪著我。”

閱讀、音樂、詩歌、藝術的作用,就在於此。要擁有很多內在資源,才能不懼怕獨處,才能在失意時忍受世界上所有的孤獨和痛苦。一本書就像一個精神的小宇宙,可以給人帶來無窮的慰藉。

其實,經常有讀者在後臺問,每天忙完工作回到家中,就覺得心裡好空虛,好孤獨。

大多數時候,身體的勞累比不上心靈的疲憊。日復一日地勞作,不喜歡現在的生活,但又很難改變。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讀書。

楊絳曾在《讀書苦樂》中寫道:“讀書就好比到世界上最傑出的人家裡去串門。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入大門,翻過幾頁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就高明,和他對質。”

如此便捷,遠勝過世間最高明的老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