販賣焦慮成為一種生意,可為什麼總有傻瓜去買單?

昨天,隨著摩拜被美團併購,一篇標題為《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的推文在朋友圈瘋轉,通篇看下來,確實是一碗味道十分純正的

毒雞湯。韓寒也在微博炮轟該文,表示自己對文章標題都極其討厭,原因是不僅是在售賣焦慮,而且製造恐慌

1

我非常反感這類販賣焦慮的情緒文。類似於多年前網絡上熱傳的:

“當你盯著電腦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

當你愁眉發呆時,梅里雪山的金絲猴剛好爬上樹尖;

當你擠地鐵時,西藏的雲鷹直入雲端;

當你與上司爭吵時,尼泊爾的揹包客已端起酒杯圍坐在火堆旁;

這個世界,有一些穿高跟鞋走不到的路,有一些噴著香水聞不到的空氣,有一些在寫字樓裡遇不到的人……”

細看,與《同齡人》一文中所寫的“揹負房貸還長著贅肉的總監”,“在三四線城市裡一眼看不到未來的80後”幾近相似,都將批判的矛頭對準了在萬千寫字樓內默默無聞的小白領們。前者像是在矯情地慫恿你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後者則乾脆是一記兇狠的當頭棒喝,質問你為什麼一大把年紀了還沒錢沒房沒車。

販賣焦慮成為一種生意,可為什麼總有傻瓜去買單?

“當年還在一個寢室追劇……有人已經年薪百萬,有人卻還在搶兩塊錢的紅包。”文章通篇瀰漫著捧高踩低的膚淺文字,實在令人作嘔。

搶兩塊錢紅包的人怎麼你了?肚子上有贅肉的人怎麼你了?誰跟你同齡人?我怎麼就被拋棄了?退一萬步講,拋棄就拋棄唄,我也不稀罕,再說本就不在同一條道上,拋棄一詞從何談起?

2

販賣焦慮成為一種生意,可為什麼總有傻瓜去買單?

繼胡瑋煒躺槍“套現15億的精英女性”後,該號又給韓寒扣上了一頂“衣食無憂成功人士”的帽子。

如今製造焦慮似乎已經成為爆款文章和營銷的必備因素之一。早前以“營銷課”刷屏網絡的新世相,就曾經策劃出不少經典的營銷案例,例如“逃離北上廣”“凌晨四點的北京”等將焦點對準生存焦慮、職場焦慮,而後網絡上鋪天蓋地“油膩中年”“脫髮危機”等話題也成功將焦慮感引導至年齡上。

試問摩拜背後的大佬只有胡瑋煒一個嗎?並不是。媒體單拿她說事兒,不過是看中了她年齡+外貌的優勢。

販賣焦慮成為一種生意,可為什麼總有傻瓜去買單?

在充滿男性荷爾蒙的互聯網商業巨頭裡,一個長相優越年紀輕輕的女性無疑更能製造噱頭。我們並不會去深究胡瑋煒是不是真正套現了15億,但《同齡人》一文作者的價值觀指向非常明顯:金錢是衡量成功與否的標準;比起腳踏實地默默無聞的人,年紀輕輕就能坐擁鉅額財富的人無疑才是成功的。

3

當下年輕人說不焦慮幾乎是不可能的。雞湯文之所以能盛行多年而不衰,絕大部分原因是人總有迷茫和疲憊的時候,從文字中找點慰藉無可厚非。但一篇閱讀量100000+的文章裡,通篇瀰漫著一股金錢至上的銅臭味,財富即成功的錯誤價值觀,它能產生多大的影響我們尚不知道。可以知道的是,當一個人會為自己搶了兩塊錢紅包開始自卑的的時候,那麼它的傳播目的就達到了。

這樣有意無意間的情感放大和推波助瀾,看似是在引發共鳴,實則是在製造恐慌。大V們躲在屏幕後看著蹭蹭往上漲的閱讀量竊喜,根本不會去思考一篇毀三觀的文章會產生多大負面影響。

販賣焦慮成為一種生意,可為什麼總有傻瓜去買單?

更可笑的一點是,原文作者通篇文章只在製造焦慮和恐慌,並沒有給出一個合適的解決方案和宣洩出口。即使我看了文章能產生共鳴,然後呢?我是要學著胡瑋煒一樣白手起家還是從此自怨自艾一蹶不振?

且不論胡瑋煒在這場資本博弈中能獲利多少,若真是要以年齡和成就為標準,比胡瑋煒更成功的人多了去了,那這麼說來,胡瑋煒也是被拋棄的一類人。

溥儀3歲登基,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駱賓王7歲寫出《詠鵝》,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莫扎特8歲作曲,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

……

只要你想販賣焦慮,就總能找到例子。

我們認同天賦異稟的人存在,但這絕不應該成為媒體人拿來博取眼球的噱頭。胡瑋煒有多成功多勵志都與我無關,我再怎麼焦慮也輪不到一個大V拿兩三千字的文章來告訴我搶兩塊錢紅包有多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