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孩子拖拉磨蹭並非故意,弄清原因,才能改善

養孩子100%會碰到一個難題——孩子做事拖拉磨蹭。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每天早上都會上演一場“起床大戰”。

從叫醒到起床需要10分鐘,穿衣服需要10分鐘,洗臉刷牙還要10分鐘。加上吃飯、整理書包等等其他的事情,每天早上都在手忙腳亂中度過。

除了早上,其他時間也好不到哪兒去。

寫作業前得先吃個水果,吃著吃著又看上了電視。作業收拾一半,搞不好又玩起了玩具。總之,沒有一件事情是能快速幹完的。

腦科學:孩子拖拉磨蹭並非故意,弄清原因,才能改善

磨蹭來自大腦發育不完全

為什麼孩子做事情總是拖拖拉拉,愛磨蹭呢?這與孩子的大腦發育有關係,具體來說跟大腦的“執行功能”發育有關。

執行功能是人的大腦對思想和行為進行有意識的調控的過程。

它就像是大腦裡的首席執行官。我們制定計劃、集中注意、記憶信息、做出判斷、解決問題都由這個執行官負責。

而孩子愛磨蹭,正是執行功能的三種核心能力還不成熟。這三種能力分別是:

1.工作記憶能力不成熟

工作記憶是指能在獲得命令後,牢牢的記住這個目標。

比如,當下的目標是起床出門、上床睡覺、畫畫或彈鋼琴。

孩子的工作記憶能力不足,他可能一不留神就忘了自己要做什麼事情,所以才會發生寫著寫著作業就跟你聊起天來,或者掃著掃著地看到畫筆又開始塗鴉。

2.抑制能力不成熟

抑制能力是一種抵制衝動的能力,也可以理解為自控力。

自控力高的孩子能過濾各種干擾,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事情上。相反, 自控力低的孩子容易被周圍的誘惑吸引。

比如,準備出門上幼兒園,突然想起昨天買的蛋糕,吃了起來。或者去幼兒園的路上,一會兒觀察路邊的小花,一會兒停下來看看汽車。

3.邏輯推理能力不成熟

邏輯推理能力是指做事情的目的性。大家有沒有想過成人看電影一般不會看第2次,而孩子看同一集動畫片卻會看很多次,依然津津有味兒。

這是因為成人做事情有很強的目的性。看電影就是為了知道情節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洗臉刷牙就是為了保持衛生。所以我們會做完這件事情,馬上做另一件事情,環環相扣。

而孩子做事情卻不是靠大腦推理,而是靠口、鼻、耳、眼、身的感覺去體驗。所以即便知道了最後的結果,但是中間的一些畫面、音效同樣能夠給他帶來新的快樂。

洗臉刷牙看似慢也是這個原因。水溫怎麼樣?牙膏的味道如何?在做這些事情時,孩子更多的是在體會感覺,而不是為下一件事做準備,所以自然就會慢。

研究表明, 3-5歲是一個人執行功能的急劇增長時期;大概在7歲以後,執行功能才能慢慢平穩,最後達到成人的水平。

因此,孩子的拖拉,實際上是他們成長過程的必經階段,這是由大腦的生理發育基礎決定的。

腦科學:孩子拖拉磨蹭並非故意,弄清原因,才能改善

克服磨蹭的方法

磨蹭雖然是大腦發育的必經階段,但是我們也不能坐等其成。還是可以利用一些小方法幫助孩子發展他的執行能力,減少拖拉的行為。

1.藉助“提醒物”

針對工作記憶弱這個特點,我們可以藉助一些提醒物來加深孩子的印象。

比如睡覺、起床、學習,這些都是比較複雜的大目標,可以先把每個大目標拆解成具體的一些小目標,然後在執行小目標時,利用一些道具來幫助孩子記錄目標。

比如睡覺前,孩子可能需要洗澡、換睡衣、刷牙,最後上床睡覺。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受到各種誘惑。洗澡時可能會玩水,一玩就玩了很久;換睡衣,又在選擇顏色上浪費時間,最終忘記睡覺的大目標。

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可以利用繪製“時間表”的方法來解決。

方法很簡單,先寫出孩子睡前必做的活動。如果孩子還不認識字,就在旁邊畫上簡筆畫,幫助孩子理解。

然後每完成一個活動,就用筆在旁邊打勾。當所有活動都打上勾後,就該睡覺了。

腦科學:孩子拖拉磨蹭並非故意,弄清原因,才能改善

這樣就能提醒孩子,接下來應該做什麼事情,而不會在一個環節上花費太多的時間。

對於做作業或彈鋼琴這種需要大塊時間,目標又不明確,任務又比較無聊的項目,孩子很容易分心,磨洋工。

這時可以藉助沙漏或者專門的番茄鍾,來幫助孩子看見時間。比如告訴孩子,20分鐘的沙漏漏完可以休息5分鐘。這樣那些很模糊的任務,就有了明確的執行目標。方便孩子記憶。

腦科學:孩子拖拉磨蹭並非故意,弄清原因,才能改善

2.藉助“扮演”遊戲

對於自控力弱這個特點,可以藉助類似過家家一樣的扮演遊戲來提高孩子的參與度。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認知神經科學們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在一個玻璃箱裡放上孩子們喜歡的玩具,然後把玻璃箱的小門鎖起來。

來參加實驗的每個孩子都被告知,要從一串鑰匙中找到正確的鑰匙,才能打開玻璃箱。

但實際上,裡面根本沒有打開玻璃箱的鑰匙。

科學家們就是想看看孩子們到底能夠堅持多久。

你覺得下面哪種情況,孩子能堅持的時間會更長呢?

第一種情況,給孩子加油;

第二種情況,讓孩子假裝自己是蝙蝠俠。

最終實驗的結果是假扮蝙蝠俠的那組堅持的時間更長。

因為孩子覺得蝙蝠俠是不會輕易被打敗的!

這個現象後來也被稱為“蝙蝠俠效應”。

由此能看出,扮演遊戲對於孩子集中注意力,抵抗誘惑是非常有幫助的。

我兒子就扮演過海底小縱隊中的北極熊隊長,警報一響,趕緊出發。

腦科學:孩子拖拉磨蹭並非故意,弄清原因,才能改善

3.做孩子的“腳手架”

對於孩子用體驗類的方式做事情,就沒有必要去糾正了。

事實上用體驗類的方式去慢慢認識世界,正是進化給孩子留下的一個美好饋贈。

只有慢慢去體會和感覺,才能培養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創造力。

在這方面我們應該注意另一件事情,孩子要做的任務對他來說是不是太難了?也就是說,孩子是不是因為畏難而磨蹭。

其實大人也會有拖延的行為。當任務過於艱難,就會不敢去面對。

孩子也是一樣。當他遇到的困難大於他的能力時,他也做不到自律,做不到不分心。

比如,彈琴時,面對陌生的曲子,因為指法的難度,他很可能會一直重複前面簡單的部分。

這時就不是注意力的問題了,而是需要家長幫助孩子找到方法去克服實際的困難。

也就是家長要做蓋樓房時,旁邊搭的腳手架。讓孩子藉助我們的經驗和能力去解決問題。

腦科學:孩子拖拉磨蹭並非故意,弄清原因,才能改善


總結

小孩子拖拉磨蹭是一個普遍現象。客觀來說,這裡面有大腦的短期記憶能力、控制能力、理性推理能力發育不完全的原因。幫助孩子克服問題,我們可以藉助“提醒物”“扮演遊戲”和“腳手架”有針對性地去解決。

省心理諮詢師協會親子教育研究會成員,用通俗語言普及育兒知識,關切兒童成長,解決育兒難題。歡迎關注,育兒路上不迷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