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震后灾区的地质灾害防治

(一)地震引发的山体滑坡灾害与防治措施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带, 作整体或分散顺坡向下滑动的一种物理地质自然现象, 是内外动静环境因子产生山体滑落的产物。在地震或余震作用下, 容易产生滑坡。

地震滑坡治理工程可分为减滑工程和抗滑工程两类。减滑工程目的在于改变滑坡的地形、土质、地下水等状态, 就是改变其自然条件, 而使滑坡运动停止或缓和; 抗滑工程则在于利用抗滑的工程建筑来支挡运动的全部或部分滑坡, 减轻或免于地震滑坡灾害。其主要措施为:

( 1) 震后及时排除地表水。因地表水的渗透,可使滑坡激化, 应防止水的渗透。对边坡的坡项及坡面进行防渗处理。在透水性强的地段, 应对已发生的裂缝, 用黏土或水泥浆填充, 并用薄膜覆盖; 在透水性弱的地段, 对重要部位也应采取防渗处理。把滑坡区内的雨水汇集, 排除到滑坡区外。

( 2) 震后及时排除地下水。按地下水埋藏深浅采用不同的方法。地下水从其他区域沿着含水层或其他通道大量流入滑坡区时, 应在滑坡区外设置地下水截水截断, 并排出地表。

( 3) 震后及时削方减重。在可能的情况下以及掌握滑坡的规模、滑坡面的分布及地震时可能滑动的情况后, 在重要地段(如交通要道、医院、生命线工程、重要建筑物等地段)削去滑坡后部的土体, 前沿填土镇压。

( 4) 在抗震救灾后期可考虑修建抗滑桩和挡墙。在滑坡前沿插入钢管或工字钢, 既有抗滑阻挡作用, 又有铆固增加预应力的作用。滑坡前沿挖开后, 建挡墙, 作为滑坡前沿反压填土的支挡工程, 以稳定单个滑坡体, 同时对上部斜坡的滑动块体也起到稳定作用。

( 5) 震后及时进行滑坡监测和预报。采用多种监测手段, 开发动态滑坡环境的监测技术, 如采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GPS接收器等仪器来监测, 从缓慢蠕变到迅速灾难性破坏的滑坡活动, 实现对滑坡活动的动态监测和预报。

(二)地震引发的泥石流灾害与防治措施

地震引起山体松动有时伴随着降雨引发泥石流, 山区泥石流是一种由分选性很差的岩石、泥土以及大量的水所构成的流体, 沿着斜坡和沟谷向下流动的自然现象。泥石流具有突然爆发性, 往往给人类生命财产构成危害。泥石流冲进乡村,摧毁村镇住宅、淹没人畜, 毁坏土地, 殃及人民生命; 泥石流可以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生, 能够对其运动路径上的物体施加巨大的冲击荷载。即使小型泥石流也可以剥蚀植被, 阻塞排水通道, 破坏住宅, 危及人类生命。对山区的泥石流进行治理时, 要考虑地震引起山体松动有时伴随着降雨引发的泥石流, 要注意从源头区- 迳流区- 堆积区进行综合治理, 要结合当地具体环境, 因势利导地进行总体设计, 进行综合治理。

( 1) 修建排导工程。如修筑导流堤、急流槽、束流堤等, 可以改善地震引发的泥石流流势。

( 2) 修建拦挡工程。如修筑拦砂坝、储淤场、支挡工程、截洪工程等, 可以削弱地震引发的泥石流的能量。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 削弱泥石流的流量, 减缓泥石流的冲刷、撞击和淤埋等危害。

除此之外, 还应做好相应的监测和预报工作, 把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