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雲收視數據:《故事裡的中國》破圈層傳播 收視口碑俱佳

酷雲收視數據:《故事裡的中國》破圈層傳播 收視口碑俱佳

2019年9月,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全面啟動高質量發展改版工作。次月13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綜合頻道、央視創造傳媒及中國國家話劇院聯合制作的大型文化節目《故事裡的中國》開播,通過系統梳理和回顧新中國成立70年來的現實主義經典作品,以“影視+戲劇+綜藝”的形式,深入挖掘經典背後的真實過往,節目播出後有很多學校、團委、機關都在自發組織集體觀看,成為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生動教材。《故事裡的中國》全網覆蓋8億人次的受眾,累計獲得破50億的微博話題討論量,閱讀量獲10W+的微信公眾號文章數量近百篇。通過酷雲大數據顯示,節目收視表現在同時段綜藝中持續處於頭部地位,蟬聯榜首12周,口碑表現亦持續發酵,豆瓣評分從8.3一路最高到8.8分。

酷雲收視數據:《故事裡的中國》破圈層傳播 收視口碑俱佳

在同時段節目中躋身而出,持續處於頭部地位

節目首次選用“1+N”的原創舞臺設計,將戲劇、影視、綜藝三重藝術“合三為一”,為受眾提供真正的沉浸式體驗,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讓觀眾感受到這些經典的作品中所蘊藏的時代力量,取得良好的收視成績。酷雲大數據顯示,從節目整體來看,平均直播關注度為1.19%,市佔率6.11%,到達率4.67%,忠誠度25.59%,在週日晚間同時段綜藝節目中排名NO.1。

酷雲收視數據:《故事裡的中國》破圈層傳播 收視口碑俱佳

分期來看,臨危不懼的李俠夫婦、渴望追夢的孫少平、忠肝義膽的楊子榮、勇敢無畏的江姐,以及民族歌劇經典之作《白毛女》……每期直播關注度都破1%,且在同時段綜藝節目中蟬聯首位,競爭優勢顯著。

酷雲收視數據:《故事裡的中國》破圈層傳播 收視口碑俱佳

眾所周知,雙11已成為一年一度的購物盛典,越來越多的人邊看晚會邊購物,熱鬧非凡。11月10日這晚電視節目的競爭也愈加激烈,《故事裡的中國》“突出重圍”,取得了亮眼的收視成績,在當晚依舊取得了同時段收視第一的佳績。

酷雲收視數據:《故事裡的中國》破圈層傳播 收視口碑俱佳

節目好評持續不斷,豆瓣評分升至8.8

為了保證最大真實性挖掘經典,節目通過相關現實人物回憶真實情景,講述那些不為人知的英雄人物背後的故事,使英雄形象變得立體深刻,撼動人心。豆瓣評分最高升至8.8分,相關好評不斷,聚焦“經典”、“演技”、“感動”、“歷史”等主題,有網友評論其感染力“只看公眾號推送就能把自己看哭的一檔綜藝……”,有網友評論其教育意義“愛國教育的新方式,非常好。感人!”,還有網友點贊“很多兒時看過的經典,僅僅是看過而已,如今通過這個節目再次跟著主持人和嘉賓重新解讀,品味出更深層的含義。回望初心,致敬經典。這真的是一檔走心的品質節目!”

酷雲收視數據:《故事裡的中國》破圈層傳播 收視口碑俱佳

學生偏好突出,教育意義深遠

節目中嘉賓聊記憶,文學名士聊文化,導演演員聊演繹,既有史實真相,又有文學經典,還有戲劇人間……因節目獨具的教育意義,許多學校組織學生集體觀影活動,11月27日,河南警察學院交管系19級二中隊在團支書的帶領下組織觀看該節目,10月28日,華山教育集團西南學區、遵義市播州區現代交通學校全校師生在初晴的秋夜共同觀看該節目……觀影后,學生們深深體會到了革命先輩傳遞出的時代力量,對為祖國捨生取義,向死而生的革命先烈感到深深的敬佩。


酷雲大數據顯示,節目以青年用戶為主,18-44歲佔比77.55%,相比其他節目,18歲以下未成年偏好明顯,TGI高達152,節目用戶中教育行業佔比最高,在教育培訓類別中基礎教育科目佔比過半,小學、初中、高中階段教育培訓用戶偏好均高於平均水平,教育意義凸顯。

酷雲收視數據:《故事裡的中國》破圈層傳播 收視口碑俱佳

酷雲收視數據:《故事裡的中國》破圈層傳播 收視口碑俱佳

文化節目攜手客戶,受眾契合雙贏收穫

據酷雲大數據洞察,《故事裡的中國》用戶更關注社會時政,偏愛文學作品,喜歡閱讀歷史小說,深度契合一直在積蓄文化力的冠名品牌瀘州老窖定位,強強聯合,不僅節目收視與口碑表現俱佳,也為瀘州老窖帶來提升,節目用戶對瀘州老窖·國窖1573品牌的關注佔比提升達7.0%,獲得雙贏。

酷雲收視數據:《故事裡的中國》破圈層傳播 收視口碑俱佳

升級的創作形式,最大現實化的演繹,極其教育意義的經典故事,《故事裡的中國》播出期間,收視、口碑表現均不同凡響,作為總檯全面啟動高質量發展改版工作以來的力作,節目以思想性、藝術性、人民性為標尺,對新中國的文藝經典再一次梳理,對文藝經典中的英雄們再一次禮讚。正如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仲呈祥評價道:“《故事裡的中國》守了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之正,守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創造的革命文化、革命文藝之正,體現了在融媒體時代下中華民族需要創建的一種對應於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共同體美學’——既引起了老一輩對歷史的緬懷和重溫,也讓新一代更好地回顧歷史、理解歷史,從中汲取養分和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