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會憑藉什麼支撐幾千年?它具有什麼優越性?

劉華銀mark


無論是秦統一封建說還是魏晉封建說,他們的內核實際上都有共同點。也就是國家內部的等級秩序和社會中的生活習慣。

在國家層面,封建社會將全民納入到了等級秩序的框架之內,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妾妾。基本上已經涵蓋了社會當中的全部構成集體,一個國家在這樣的秩序之中就可以確保穩定。所以說只存在改朝換代卻沒有人打算改動這個秩序,因而也就可以確保政治法則和附帶的經濟生產方式能夠順利地延續下來。歷朝歷代無論開國之君如何想標新立異,不出100年還是要對這套體系俯首稱臣,因為這套體系是最高效也是最穩定的控制社會,發展生產,穩定四方的統治架構。

在社會層面,百姓自給自足,士農工商各司其職,無論是哪朝皇帝在位,只要按時交稅納糧就可以保證正常的生活。信仰上有特殊的民間風俗,婚姻嫁娶一應往常,漸漸的百姓也就習慣於這種生活方式,所以它可以持續幾千年,並且迎來了中國一代又一代的興旺時期。


經典守望者


你好,這個封建社會到底指什麼?這個在學界也是一個爭議問題。

封建一詞本來是中國土生土長的詞語,他原本指:西周時期的封分制度。“封”是封疆,“建”是建土,合起來就是封疆建土,分封許多國家。並且利用宗法關係,形成“卿大夫士”的等級格局,“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西周是典型的這樣的社會結構,這也是中國古代所稱的封建。戰國之後,封建制度瓦解,封建等級制度瓦解,郡縣制,官僚制興起,皇權不斷加強。這在柳宗元的《郡縣論》裡面,有充分的論述。

其次,就是今天大部分人認為的封建概念。這是來自於西方史學的概念“ feudalism”,我們將之概括為封建主義。由於狹義西方史學的影響,我們將五種社會形態,片面的強加於中國歷史之上。其實,西歐的封建,更類似於我們西周的貴族封建(當然有很大不同),即采邑制,封分制。也就變成了古代帝制社會的代名詞。但這是否符合中國歷史進程,這個詞語是否準確表述了中國古代帝制社會的特點,似乎是存在疑問的。

你所說的封建社會,我認為是第二種,我將他稱之為傳統宗法帝制社會(馮天瑜先生語)。中國帝制社會的發展,有著自己的內在理路,為什麼如此長久的存在,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其中,他的發展真的是一成不變的嗎?真的是朝代循環的嗎?這又似乎不一定,我們有著自己發展的規律,這條道路需要我們自己去探尋。

我認為,中國傳統宗法帝制社會存在兩千餘年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結於幾點。

1.農業經濟,特別是小農經濟,是其存在的基礎。國家需要稅收,需要勞役,需要人口,而這也需要穩定的人口,提供“編戶齊民”。只有穩定的農業社會才能提供這樣的支持。

2.宗法制度的傳統。中國宗法制度由來已久,中國的宗族、家族觀念由來已久,據考古發現“半坡文明”時期便已初見端倪。由這種傳統發展出的倫理模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君師”三統的模式。為中國帝制的政治結構,提供穩定的思想支持。

3.中國獨有的社會結構。中央權力與基層的互動。皇權不下鄉的理論不一定正確,但卻體現了某些特點。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基層是穩定的,鄉紳群體穩定基層秩序。

總之,看中國歷史,不能完全照搬外國的理論。中國的歷史有自己的發展路程,只有明瞭這個路程,才能讀懂中國。


秋山散人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持續了兩千多年的時間。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象。於是,就有人想到了一個問題:在中國漫長的兩千多年時間裡。難道就沒人想換一種玩法,改變一下社會形態嗎?難道古人玩了兩千多年,還不感覺得膩煩嗎?

當然了,要說古人從來沒想過要改變,這話也不對。事實上,在古代好幾個時期,古人都出現了想換一種玩法現象。只不過,這幾次換一種玩法,最終的結局都不是很美妙。這是怎麼回事呢?

  比如,王莽在當了皇帝以後,對當時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很不滿意,於是想換一種玩法。他把土地收歸國有,想效仿西周初年井田制的那種玩法,把勞動人民集中在土地上,進行集體生產。不過,最終他失敗了,引發了天下大亂。全國人民都不支持他,農民造反,諸侯割據。最後,他剛剛建立起來的國家,就被他天馬行空的想法給折騰沒了。

  賈似道也試圖換一種玩法。為了有更多的稅收,以便能夠打敗蒙古,他讓大地主大貴族把土地捐獻出來,作為國家的公田。當然了,他遇到了很大的牴觸,並沒有人聽他的。同時,隨著蒙古的鐵蹄南下,賈似道也把自己的命給玩沒了。

  還有李自成。李自成在發動起義的時候,為了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壯大自己的力量,他提出了“均田免賦”的主張。“均田”其實也沒什麼創新的,還是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範圍內。不過,“免賦”則是絕對創新的,這有點兒相當於共產主義社會的樣子,或者說相當於原始社會的樣子。

  不過,李自成並沒有實現這個目標。他進北京當皇帝以後,確實沒有收稅。但是,為了籌集軍餉,他縱容手下士兵抓捕拷打那些地主貴族們,沒收他們的財產。李自成最終也為他自己的想當然,付出了代價。他在山海關被清軍和吳三桂的軍隊打敗,接著又被攆出北京城以後,由於缺少支持。他很快就失敗了。從某種意義來說,李自成的失敗。其實“免賦”的失敗,是想換一種玩法的失敗。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有多麼強大,有多麼不可撼動。

  那麼,為什麼中國經歷了數千年封建制度,還能夠一直延續下來呢?

  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中國有一塊非常適合皇權政治和農耕經濟的土壤。而皇權政治和農耕經濟,恰好是封建制度最重要的標誌。

  為什麼說中國適合皇權政治呢?

  中國這一塊土地很大,又相對封閉。這樣的地形特點。使得中國不容易被外來的民族給摧毀,因而能保持穩定。

  另外,中國內部複雜的地形條件,更加使得中國古代只能實行皇權政治,才能夠保持相對的平穩。如果皇權政治不強大,中國就會陷入四分五裂之中,征戰不斷。當然了,這樣的征戰也不會延續太長的時間。因為征戰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再一次統一,是為了建立更加強大的皇權政治。


好印象影視策劃


很榮幸看到這個問題,也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持續了兩千多年的時間。這在世界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現象。於是,就有人想到了一個問題:在中國漫長的兩千多年時間裡。難道就沒人想換一種玩法,改變一下社會形態嗎?難道古人玩了兩千多年,還不感覺得膩煩嗎?

當然了,要說古人從來沒想過要改變,這話也不對。事實上,在古代好幾個時期,古人都出現了想換一種玩法現象。只不過,這幾次換一種玩法,最終的結局都不是很美妙。這是怎麼回事呢?

比如,王莽在當了皇帝以後,對當時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很不滿意,於是想換一種玩法。他把土地收歸國有,想效仿西周初年井田制的那種玩法,把勞動人民集中在土地上,進行集體生產。不過,最終他失敗了,引發了天下大亂。全國人民都不支持他,農民造反,諸侯割據。最後,他剛剛建立起來的國家,就被他天馬行空的想法給折騰沒了。

賈似道也試圖換一種玩法。為了有更多的稅收,以便能夠打敗蒙古,他讓大地主大貴族把土地捐獻出來,作為國家的公田。當然了,他遇到了很大的牴觸,並沒有人聽他的。同時,隨著蒙古的鐵蹄南下,賈似道也把自己的命給玩沒了。

還有李自成。李自成在發動起義的時候,為了讓更多的人加入進來,壯大自己的力量,他提出了“均田免賦”的主張。“均田”其實也沒什麼創新的,還是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範圍內。不過,“免賦”則是絕對創新的,這有點兒相當於共產主義社會的樣子,或者說相當於原始社會的樣子。

不過,李自成並沒有實現這個目標。他進北京當皇帝以後,確實沒有收稅。但是,為了籌集軍餉,他縱容手下士兵抓捕拷打那些地主貴族們,沒收他們的財產。李自成最終也為他自己的想當然,付出了代價。他在山海關被清軍和吳三桂的軍隊打敗,接著又被攆出北京城以後,由於缺少支持。他很快就失敗了。從某種意義來說,李自成的失敗。其實“免賦”的失敗,是想換一種玩法的失敗。

從以上這幾個事例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是王莽,還是賈似道,還是李自成,其實他們僅僅是對封建制度進行一些微小的調整,還算不得改變封建制度。但他們就已經遭受到了嚴厲的懲罰。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有多麼強大,有多麼不可撼動。那麼,為什麼中國經歷了數千年封建制度,還能夠一直延續下來呢?

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中國有一塊非常適合皇權政治和農耕經濟的土壤。而皇權政治和農耕經濟,恰好是封建制度最重要的標誌。

為什麼說中國適合皇權政治呢?

中國這一塊土地很大,又相對封閉。這樣的地形特點。使得中國不容易被外來的民族給摧毀,因而能保持穩定。

另外,中國內部複雜的地形條件,更加使得中國古代只能實行皇權政治,才能夠保持相對的平穩。如果皇權政治不強大,中國就會陷入四分五裂之中,征戰不斷。當然了,這樣的征戰也不會延續太長的時間。因為征戰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再一次統一,是為了建立更加強大的皇權政治。有了皇權政治的保證,中國古代因此能夠保持一種比較平穩的狀態。

再說農耕經濟。中國絕大部分地域處在亞熱帶地區,氣候時宜,土地肥沃。這樣的地域,讓中國非常適合農耕經濟的發展。農耕經濟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經濟,它可以不與外界交流。自己的生產,能滿足自己的需要。只要國家平穩,不發生戰爭;只要風調雨順,不遇到各種自然災害,老百姓就能夠在這塊土地上安居樂業。就算遇到了戰爭和自然災害,在通過內部的調整以後,農耕經濟又會恢復起來。總之,在這塊土地上,沒有外力的影響,絕對不會出現農耕經濟崩潰的情況。

中國近代史上,如果不是遇到外國列強的入侵。那麼,中國的封建社會,還會繼續延續下去。這樣的情況,還不知道要再延續多少年。只不過因為列強的入侵,再加上科學技術的進步,中國才被迫結束封建時代,走向了另一種新的社會形態。

以上分享是我關於這個問題的個人想法和觀點。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公子靈均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例子屢見不鮮,但是成功的又傳承了封建壓迫,即使改革也是無濟於事,由於改革總是逃避不了執政者和官宦們的享樂主義,結果失敗告終。

推翻舊朝建立新朝不容易,可是歷來帝王又有幾個能悟道打江山難坐江山更難的道理?又有幾個抵禦了官僚主義的私心心態?難啊!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今天的幸福生活得來不易,讓我們且珍且惜吧!


銘記老前輩的話


以前有一句話叫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生產關係又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個時候兩者關係相互協調相互依存,而一旦兩者不和諧了,必然會造成社會的巨大變革和動盪。不光中國,世界歷史的發展都是這個規律。

封建社會是小農經濟,社會格局穩固後,既得利益集團沒人願意改變,既使是改朝換代也不過是隻換了皇帝和一批官員。因為小農經濟的生產力並不足以推動社會向資本主義或更高級的社會進化。所以各朝代雖然偶爾有幾個改革者,也無法逆天而行。而到了生產關係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時候,無論多強大的帝國也會轟然倒塌。我一直懷疑那個時候有些聰明人其實心裡明白這些道理,所以封建社會的高層其實一直很關注民間力量的發展,力求把一切他們掌握不了的力量扼殺在搖籃中。他們推崇儒家思想,斥科學技術為奇技淫巧。剛開始的時候(中國戰國時期為封建社會的開始)他們心裡其實什麼都明白,就是不說真話,因為掌握話語權的就是他們自己。長期以來欺騙人民也欺騙自己,後來連自己都深信不疑了,就這樣在儒家思想的維繫下,同時以讀聖賢書為榮,研究奇技淫巧(科學技術=生產力)為恥的一尊一抑的社會風氣下,生產力進步非常緩慢,所以一直堅持了近二幹年


聖谷凡心


封建社會存在二千多年,是由其封建社會制度決定的:

1.經濟

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導地位;小農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生產結構,它是個體家庭為單位與家庭手工業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2.政治

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從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帝國開始,歷代統治者不斷加強皇權,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生機和活力。

3.文化

儒家思想為核心, 以三綱五常為倫理道德規範,主張仁政,提倡經世濟民,以助君主。

4.社會結構

族權和政權相結合的封建宗法等級制度。

總之,中國封建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一方面它鞏固和維繫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長期延續和穩定。

另一方面,隨著中國封建社會的有聲轉衰,地主階級同農民階級的固有矛盾日益顯現出來,造成自身不可克服的政治經濟社會的週期性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封建王朝的任何改良措施,便再也難以挽救封建社會的社會危機。

沉重的賦稅、徭役等等剝削,使農民難以進行簡單再生產,統治階級重農抑商政策,又使資本主義因素受到阻礙,這就使中國封建社會長期緩慢發展。

家族宗法制形成為中國封建社會,自然經濟的社會細胞,長期不變。由於家族宗法紐帶的堅韌性,整個社會的基礎結構,維繫得十分穩固,因而導致了中國封建社會的十分漫長。


松青追夢人


人類歷史發展長河,封建制度在很長曆史時間裡面是主導地位,因為人們的民智未開,說白了人的思想傻的多。所以存在了很長時間。直到科技逐步發展,慢慢的人的思想開始轉變,生產力的極大提高,讓人們的民智開放,才逐步打破封建思想和制度。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制度,是禁錮人們的思想。


大芊世界


封建社會是現在人給予幾千年的帝制社會的一個統一稱呼而已。

幾千年的帝制社會其實都是農業文明,從三皇五帝時代就開始了農耕文化,隨著部落、民族融合農耕文明不斷髮展,帝王不斷更替,農業一直處於繁盛發展,更是遊牧民族不斷的融入。

農業文明的優越性在於,有塊地,就可以自給自足,可以繁衍生息。


騎單車傷身


是!認祖歸宗,葉落歸根,三綱五常,三從四德,男尊女貴的儒家思想,使我們大漢民族人丁興旺,繁衍生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