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筷”乐!成都“龙分”探寻用餐“老方式”

中国网3月9日讯(李小野)“姐妹俩个一样长,厨房进出总成双。千般苦辣酸甜味,总让它们第一尝。”3月9日,在成都市龙江路小学分校“云上的美好-德育大讲堂”上,老师通过网络,以这样的一个谜语来引发孩子们的兴趣,带领大家去探寻发生在“筷子”身上的故事,追寻健康的用餐方式。

健康“筷”乐!成都“龙分”探寻用餐“老方式”

网课中,老师告诉孩子们,中国人使用筷子的历史非常悠久,从专门用来夹汤里菜的两根小木棍,到作为主要餐具成形的筷子,再到种类繁多的餐饮用筷和收藏筷,讲述了筷子在发展演变中,体现中国人智慧和华夏文明的发展历程。通过筷子,世界认识了中国,中国也融入了世界。西方有学者赞扬筷子是古老东方的文明代表,是华夏民族聪明和智慧的结晶,承载着启迪、传承、明礼、关爱、守望、睦邻的浓厚情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筷子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

健康“筷”乐!成都“龙分”探寻用餐“老方式”

谈到筷子,不得不提到进餐方式。“同学们能列举出生活中的分餐制和合餐制吗?”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校园的午餐、社会实践活动中的用餐、自主餐厅用餐均属于分餐制;家庭聚餐和朋友聚餐是合餐制。“从史前氏族文化到周朝,再到先秦时期,分餐制贯穿了整个封建时代。”在探究筷子的使用历程中,同学们了解到分餐制的历史。

健康“筷”乐!成都“龙分”探寻用餐“老方式”

“那合餐制和分餐制谁更利于健康呢?”在同学们思考的时候,“龙分”老师分享了一个实验,经过多人食用和无人食用的两份土豆泥,在碘酒的作用下呈现了完全不同的颜色。“土豆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当碘酒沾上淀粉后就会变成蓝黑色。而唾液里有种主要成分叫酶,当酶与碘酒接触后,会变成麦芽糖,被分食过的土豆泥,很多地方都会受到唾液的污染,病菌就在这时候悄然无息地传播开来。”因此,学校老师建议同学们使用公筷或分餐,这样既可以防止可能的疾病从自己身上传染出去,还可以阻止被别人传染的风险。

据了解,3月3日,由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牵头,联合多部门共同向广大市民发出了“美食成都·美在文明”——文明餐桌公筷公勺行动倡议书,呼吁市民朋友在就餐时不要忘记使用公筷公勺。龙江路小学分校通过学校微信公众号,邀请同学们参与投票,倡议文明餐桌、公筷公勺。“让小小的我们,拥有大大的能量”。

“从现在开始,从你我开始,希望‘公筷意识’能深入人心,让‘分餐进食’成为文明餐桌的标配,多一双筷子,多一份心安,让用餐‘筷’乐又健康。”“龙分”校长段晓莉表示,中国的传统文化需要大家去守护,身体的健康也需要大家去呵护。新冠肺炎疫情当前,希望广大师生和市民能积极响应倡议,共同呵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