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樹問題 ---最全的情景歸納,一次練紮實


植樹問題 ---最全的情景歸納,一次練紮實


1.每5米種2棵樹,每10米種3棵樹,每15米種4棵樹,每20米種5棵樹…M米植樹多少棵?

2.聰聰在一條長100米的跑道一邊每隔5米插一面小旗(兩端都插,一共要插多少面小旗?

植樹問題 ---最全的情景歸納,一次練紮實

3.植樹節到了,同學們在長60米的圍牆邊,從頭到尾每隔4米挖好了樹坑,後來發現樹坑太少了,改成每隔3米挖一個樹坑,問共需新挖多少個樹坑?填掉多少個樹坑?

4.一根木頭長8米,要把它鋸成每2米一段.每鋸一段需要5分鐘,鋸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鐘?

5.12路公共汽車行駛路線全長12千米,相鄰兩站的距離是2千米.12路公共汽車行駛線路上一共有多少個站?

6.步行街上張燈結綵,從這一頭到那一頭每隔4米掛著一個紅燈籠.步行街全長有600米,一共掛了多少個燈籠?

7.郵局樓頂上的大鐘4時敲4下,6秒敲完.11時敲響了11下,需要多長時間?

8.速遞員要把一個包裹送到12樓的一個客戶,正好遇上電梯維修,他從1樓走到5樓用了100秒.用同樣的速度從5樓走到12樓,還要多少時間?

9.有一塊長方形的地,它的面積是10公頃,長是400米,從這塊地的一個角起,每隔5米植一棵白楊,在它的周圍共植白楊多少棵?

10.張老漢想在他的正方形的養魚池周圍每一邊各種一行樹,每行種7棵.請你幫他設計不同的種植方案(用“.”表示樹),並將種樹的總棵樹標在橫線上(若有更多方案,請在下面另行畫圖).

植樹問題 ---最全的情景歸納,一次練紮實


11.如圖,一隻螞蟻早上8點開始搬家,它的新家和舊家之間均勻地栽著一行樹.螞蟻到達新家後就馬上往回爬,當它回到第11棵樹時剛好是8點20分.

(1)這隻螞蟻的新家在第幾棵樹的什麼地方?

(2)如果這隻螞蟻回到舊家後又馬上前往新家,那麼第三次到達第11棵樹時是幾點幾分?

植樹問題 ---最全的情景歸納,一次練紮實


12.東湖花園內有一個圓柱形花壇,底面半徑8米,高0.4米,現在要給花壇的外側面一週貼上長40釐米,寬20釐米的長方形瓷磚,至少需要多少塊?(得數保留整數)

13.園林工人要在周長300米的圓形花壇邊等距離地栽上樹.他們先沿著花壇的邊每隔3米挖一坑,當挖完30個坑時,突然接到通知:改為每隔5米栽一棵樹.這樣,他們還要挖多少個坑才能完成任務?

14.玉潭鎮一環西路全長1.8千米,已建成通車,正在沿線綠化,園林師設計,每隔30米栽一棵香樟,每隔20米栽一棵玉蘭,沿線兩邊共栽樹多少棵?

15.明珠小區的車位不足,在小區路的一邊每5米安置一個車位,用“⊥”標誌隔開.在一段100m長的路邊最多可停放多少輛車?要畫幾個“⊥”標誌?

植樹問題 ---最全的情景歸納,一次練紮實


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

1. 【分析】根據題目意思可看出樹的間距為5米,另外最開始頭上有1棵;所以M米種樹的棵數為:M÷5+1(M為5的倍數);如果M不是5的倍數,則取M÷5的整數部分,再加1.

【解答】解:M米種樹的棵數為:M÷5+1(M為5的倍數);

如果M不是5的倍數,則取M÷5的整數部分,再加1;

答:M米可種[]+1棵樹.

2.【分析】根據題幹分析可得:小旗的面數=間隔數+1,由此利用100÷5=20求出間隔數,再加上1就是要求的小旗面數.

【解答】解:100÷5=20(個)

20+1=21(面)

答:一共要插21面小旗.

3. 【分析】由題意可知,此題屬於兩端都要栽的植樹問題,樹坑的個數=間隔數+1,由此用全長除以間距再加上1就是樹坑的個數,先是每隔4米挖樹坑,後又每隔3米挖樹坑,所以間距為3×4=12米的點上的樹坑不用動,那麼用每隔3米所挖樹坑數減去不用動的樹坑數就是新挖的樹坑數,用每隔4米所挖樹坑數減去不用動的樹坑數就是填掉的樹坑數;據此解答.

【解答】解:3×4=12(米)

新挖:(60÷3+1)﹣(60÷12+1)

=21﹣6

=15(個)

填掉:(60÷4+1)﹣(60÷12+1)

=16﹣6

=10(個)

答:共需新挖15個樹坑,填掉10個樹坑.

4. 【分析】由題意知,共鋸了8÷2=4段,則鋸了4﹣1=3次,又知每鋸一次需要5分鐘,所以用5乘3即得鋸完所用的時間.

【解答】解:(8÷2﹣1)×5

=3×5

=15(分鐘)

答:鋸完一共要花15分鐘.

5. 【分析】由題意得出車站總數=總長÷間距+1,代數計算即可.

【解答】解:12÷2+1

=6+1

=7(個);

答:一共有7個車站.

6. 【分析】從這一頭到那一頭燈籠的間隔數為:600÷4=150個,由於兩端都掛,所以一共掛了150+1=151個燈籠;據此解答.

【解答】解:600÷4+1,

=150+1,

=151(個);

答:一共掛了151個燈籠.

7. 【分析】敲4下,需要6秒完成;要經歷4﹣1=3個間隔,那麼每個間隔所經歷的時間是:6÷3=2秒;由此即可求得敲11下需要的時間.

【解答】解:敲4下,要經歷4﹣1=3個間隔,那麼每個間隔所經歷的時間是:

6÷(4﹣1),

=6÷3,

=2(秒),

(11﹣1)×2,

=10×2,

=20(秒),

答:敲11下需要20秒.

8. 【分析】由題意,從1樓走到5樓走的樓梯層數是5﹣1=4個,走一個樓層用時為100÷4=25秒,那麼他用同樣的速度從5樓走到12樓,所走的樓梯層數是12﹣5=7個,要用時為:25×7=175秒,據此解答.

【解答】解:100÷(5﹣1)×(12﹣5),

=100÷4×7,

=175(秒),

答:用同樣的速度從5樓走到12樓,還要175秒.

9. 【分析】先把10公頃化為100000平方米,再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S=ab,知道b=S÷a,求出長方形地的寬,再根據長方形的周長公式C=(a+b)×2,求出長方形地的周長,再除以5即可求出植樹的棵數.

【解答】解:10公頃=100000平方米,

100000÷400=250(米),

(250+400)×2÷5,

=650×2÷5,

=1300÷5,

=260(棵),

答:在它的周圍共植白楊260棵.

10.【分析】根據題幹分析可得,要使正方形的每邊種7棵樹,可以有3種不同的種植方法:(1)頂點處不栽;植樹棵數=每邊棵數×4;(2)四個頂點處都栽,植樹棵數=每邊棵數×4﹣4;(3)每行只有一個頂點處栽,即只在正方形相對的兩個頂點處栽種,植樹棵數=每邊棵數×4﹣2;由此即可畫出示意圖.

植樹問題 ---最全的情景歸納,一次練紮實


【解答】解:根據題幹分析,可畫出植樹方法示意圖和各自的植樹棵數如圖所示:

11. 【分析】(1)根據圖中螞蟻說我從舊家(第一棵樹)出發爬到第11棵樹是剛好是8點10分,用了10分鐘;此時它爬過了11﹣1=10個間隔;螞蟻爬到新家接著往回爬,當爬回到第11棵樹時是8點20分,又用了10分鐘;說明爬到新家又爬回到11棵樹來回也是爬過了10個間隔,即來回各爬了5個間隔;如圖所示,由此即可求得螞蟻的新家;

(2)螞蟻從舊家出發爬到新家又返回第11棵樹時,用了20分鐘;從第11棵樹回到舊家又需要10分鐘,再次返回到第11棵樹還需要10分鐘,此時螞蟻實際已經爬了4個10分鐘,那麼此時是8點40分.

【解答】解:根據題幹分析可得:

(1)螞蟻的新家:

11+(11﹣1)÷2,

=11+5,

=16(棵),

答:螞蟻的新家在第16棵樹的地方.


(2)第三次到達第11棵樹時的時間:

20+10×2,

=20+20,

=40(分),

答:螞蟻第三次到達第11棵樹時是8點40分.

12 【分析】底面周長是:2×3.14×8=50.24(米),側面積是:50.24×0.4=20.096(平方米),每塊瓷磚的面積是:0.4×0.2=0.08(平方米);然後用總面積除以每塊瓷磚的面積即可得出答案.

【解答】解:根據分析可得,

40釐米=0.4米,20釐米=0.2米,

2×3.14×8=50.24(米),

50.24×0.4=20.096(平方米),

0.4×0.2=0.08(平方米),

20.096÷0.08≈252(塊);

答:至少需要252塊.

13【分析】先算出已經挖了多少米:(30﹣1)×3=87(米),那麼這些挖好的坑中,有一部分坑可以不動,5和3的最小公倍數是15,87÷15=5…12,即:有5+1=6個坑不用動(0、15、30、45、60、75),則還要挖:300÷5﹣6=60﹣6=54(個).

【解答】解:(30﹣1)×3=87(米),

5×3=15,

87÷15=5…12,

300÷5﹣6=60﹣6=54(個).

答:他們還要挖54個坑才能完成任務.

14. 【分析】由題意,每隔30米栽一棵香樟,每隔20米栽一棵玉蘭,沿線兩邊都栽,可先求一邊栽的棵數,用1800分別除以30、20各求得栽多少棵,二者相加,去掉30米和20米的公倍數處重複的棵數,由於兩端都要栽,再加上1就是公路一旁栽樹的棵數,再乘2即可解決問題.

【解答】解:1.8千米=1800米,

1800÷30=60(棵),

1800÷20=90(棵),

30和20的最小公倍數是60,

1800÷60=30(棵),

(60+90﹣30+1)×2

=121×2

=242(棵);

答:沿線兩邊共栽樹242棵.

15.【分析】由題意可知,此題屬於兩端都不栽的植樹問題,則“⊥”標誌數=間隔數﹣1,由此先用100÷5求得間隔數,即最多可停放車的輛數,再減去1就是“⊥”標誌數.

【解答】解:100÷5=20(輛)

20﹣1=19(個)

答:最多可停放20輛車,需要畫19個“⊥”標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