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表達永遠比表達什麼更重要,這才是藝術


如何表達永遠比表達什麼更重要,這才是藝術


西閃/文

晚上是緩解寫作疲勞的時間,我會在跑步機上走走路,放鬆一下肌肉。同時,通過大屏幕投影,我看湖南衛視的綜藝節目《歌手》,輕鬆自在。今年這一季的水平下滑得厲害,去年的印象又太深,我就找來2018年的《歌手》隨便看看。

原來兩年前華晨宇就參加了這檔節目,於是對他的演唱稍微留了心,覺得頗有意趣。整體而言,他是中國當代流行歌壇裡比較少見的有追求的年輕歌手,天賦和境界都不錯,加上格外努力,因而表現出眾。除了實力超群的英國歌手傑西(Jessie J),他在競演中拿第一名的次數最多,現場感染能力也很強,擅長營造氣氛調動觀眾。

節目中一個採訪花絮讓我很有感觸。畫外音問:“你今天這個作品想表達什麼?”華晨宇被問題逗得笑出了聲:“表達?我沒想(表達太多),只是希望觀眾聽到後,各有各的感受,各有各的畫面。”


如何表達永遠比表達什麼更重要,這才是藝術


老實講,這個問題我也經常遇到。讀了我的書或文章,總有人問,你到底想表達什麼?如果當面問我,我也會像華晨宇那樣笑一笑,心裡覺得這個問題有些傻。

這個世界上最不缺乏的東西就是“表達”。看看微博,看看朋友圈,Twitter和Facebook,人人都在表達,不少我一個。一個創作者,表達可能只是早期的動力,隨著境界的提升,它的重要性就會逐漸下降,取而代之的,是更復雜也更深刻的動機。比如說獨創性,比如說感染力,比如說技藝的不斷探索和精進,以及最重要的,創作者對審美對象獨一無二的把握與塑造。這些方方面面,絕非“你想表達什麼?”可以涵蓋的。

我們對錶達的過度看重,應主要歸咎於粗暴鄙俗的教育。在語文課上,我們從小就被教育“概括中心思想”,好像中心思想就是文學作品的根本屬性。在音樂課上,我們成天在唱《哇哈哈》《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賣報歌》,稍有一絲藝術性的,無非《茉莉花》《拉德斯基進行曲》,每一首都主題鮮明,毫無歧義。美術課也好不到哪兒去,超過後印象派的範疇,老師就根本沒辦法講解下去。失敗的美學教育使得大多數人既欣賞不了交響樂,也看不懂抽象畫,卻敢於理直氣壯地質問創作者:“你想要表達什麼?”


如何表達永遠比表達什麼更重要,這才是藝術


所以當華晨宇表示,他的演唱只是自己作品的一種色調,我是明白的。他還評價騰格爾唱歌是將自己當作一把樂器(他也如此看待自己),我也能理解。其實,這才是藝術的傳統。歷史上不少偉大的藝術家都將自己比作蘆笛、提琴等樂器,藝術之神透過它,吹奏出天籟之音。既然是樂器,它自身何來表達的意圖呢?

我當然不是說,表達不重要,它也是藝術的功能之一。即便如此,對於藝術家而言,表達什麼永遠比不上如何表達重要。缺乏這一認識的創作者,不可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如何表達永遠比表達什麼更重要,這才是藝術


寫了這麼多,並非一味為華晨宇點贊。在我看來,他的缺點和優點一樣分明。他的最大優點在於現場的感染力——通過自己的作品、唱功、情感表現和控場能力,華晨宇很能抓住人心。可是一旦離開現場的表演,華晨宇的歌曲就失去了五成的感染力。一方面在於演唱難度,普通聽眾沒辦法琅琅上口,傳唱度不高。另一方面可能在於,他對流行歌曲這一類型的理解過於超前——也許不是超前,而是走了一條旁人難以跟隨的小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