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與人發生不正當性關係”說起

​​從“與人發生不正當性關係”說起

喬志峰

3月6日,媒體報道了一則消息:新京報社原社長、總編輯戴自更被雙開。由於《新京報》和戴自更本人在傳媒界和社會上的較大影響,該消息迅速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與這則新聞同時走紅的,還有某網絡平臺推送的新聞標題。大多數媒體和平臺的標題都是《新京報社原社長、總編輯戴自更被雙開》,而這家平臺的標題則很有“特色”——《新京報社原社長、總編輯戴自更被雙開:與人發生不正當性關係》。

從“與人發生不正當性關係”說起

“與人發生不正當性關係”被刻意寫入標題予以特別強調,難免給人一種印象,似乎作風問題和亂搞男女關係是戴自更被雙開的主要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對讀者和網友產生誤導。並且,這種從新聞中人為提煉“亮點”、直奔“下三路”的做法,也未免顯得太過“下三濫”,噁心他娘哭半夜——噁心死了。

有“好事”的網友還扒出,該平臺玩弄“標題黨”這一套,早已不是第一次了。不說別的,單單是“與人發生不正當性關係”,就已經無數次堂而皇之出現在其平臺標題中。幾年前,相關部門針對網絡媒體“斷章取義”、“誇大事實”、“無中生有”、“偷換概念等“標題黨”違規行為進行了通報,該平臺就牽涉其中。難道為了招徠眼球、滿足某些人的低級趣味,真的要“語不驚人死不休”,拼命挖掘那些低俗惡俗甚至齷齪的內容,連平臺的格調也不要了嗎?

“標題黨”由來已久,紙媒時代便已大行其道。最著名的,當屬“知音體”。作為市場化的雜誌,《知音》辦得還是非常成功的,巨大的銷量便是明證。但雜誌過度煽情、一味獵奇的風格,也久為人們詬病。前兩年,網絡上就掀起過惡搞“知音體”標題的風潮。《泰坦尼克號》被改寫成了《冰冷的大西洋!帶走我的愛人!一個富婆與窮畫家的曠世畸戀》,《唐伯虎點秋香》被改寫成了《我那愛人打工妹喲,博士後為你隱姓埋名化身農民工》……網友們用這種方式狠狠地調侃了“知音體”一把。

市場化的媒體也需要嚴格把關,也要講公信力。適度的煽情無可厚非,但讀者需要的是真情,而非虛情假意,更非虛構事實。為了製造煽情乃至“驚悚”的效果以達到吸引眼球、招徠讀者的目的,甚至不惜發揮“想像”、添油加醋,不僅影響了媒體本身的聲譽,更是造成了不良的社會影響。

從“與人發生不正當性關係”說起

進入網絡時代之後,信息傳播更加快捷迅速,媒體和平臺的競爭也日益激烈,“標題黨”在更大氛圍內被當成了低俗傳播的“殺手鐧”。“標題黨”的問題,並非只存在於上述平臺一家,其他平臺也或多或少存在。特別是某些自媒體平臺,簡直就是“標題黨”的天下,觸目驚心,淪為令人作嘔的垃圾堆。

除了或明或暗的利益考量,“標題黨”和垃圾內容氾濫成災,也跟一些平臺的審核推薦機制有關。現在都在搞所謂的“人工智能”,由機器算法進行內容的審核和推薦。現有技術條件下,機器其實是非常愚蠢的,很容易被愚弄。

有人糾集一幫農婦洗稿、發到自媒體平臺牟利的新聞,想必不少人都還記得。其實,那只是冰山一角,相關領域早已產業化,成為一條完整的灰色產業鏈。不說別的,單單是對文稿標題的“研究”,就已經達到相當“先進”的程度。比如,標題要採用什麼格式(也就是所謂的幾段式)才能吸引人,都是有規矩的。甚至,連標題字數在多少字到多少字之間,才能提高打開率,也是精確得很。

根據網絡傳播規律,文稿起標題時,當然是尺度越大、越驚悚就越能夠吸引人,但尺度大了也很容易觸動機器的敏感詞,於是乎,一種旨在讓作者規避敏感詞的小程序便應運而生——起了標題,先輸入小程序檢測一下,打分高的說明很“健康”,可以放心使用,不會被限流;分數低的,就要放棄,重新再起標題。如此做出的文章、炮製的標題,能有多少價值?只能是在規避機器制訂的機械規則的同時,盡最大限度低俗化、垃圾化。

當然,有些平臺之所以對“與人發生不正當性關係”式標題趨之若鶩,主要是為了迎合部分讀者的低級趣味和獵奇心態。當我們在譴責“標題黨”的時候,也要反思一下:我們在接受信息的時候,是不是也存在一定的畸形心理,更容易被某些齷齪字眼刺激?我們平時看似無意的行為,是不是客觀上助長了“標題黨”現象的泛濫?

從“與人發生不正當性關係”說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