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医护人员在湖北〡患者建了微信群,起名“武汉-青岛双城记”

青岛医护人员在湖北〡患者建了微信群,起名“武汉-青岛双城记”

患者建了微信群,起名“武汉-青岛双城记”

“他非常关注医护感染情况,发微信一遍遍提醒我们小心防护。他说你们是用自己的命换我们的命,我会永记心中,闺女谢谢你。”姜莉说,李顺的关怀像极了一位仁慈的家长,在微信群里我们就是一家人,经常看到他的关心和问候。“无论是大夫查房还是护士巡视,我们都一遍遍叮嘱他,要多吃饭增强抵抗力,平时用手机不要太长时间,以休息为主,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尽管说。”姜莉说,李顺的关怀像极了一位仁慈的家长,李顺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他说疫情结束,可以带我们看看魅力武汉,他也要联合其他病友,去青岛感谢救命恩人。

记者了解到,3月3日上午,李顺已治愈出院,他在写给青岛医疗队队员的感谢信里说:“是你们用实际行动让我明白:我生活在一个充满阳光、充满爱的世界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为和患者连线,青岛医生学会了武汉话

“武汉,你需要我,我来了!为您驱除病痛我将竭尽全力,我要用我的专业知识,用我的仁心仁术,精心守护您,还您平安与健康!”3月3日,青岛市援鄂医疗队队员、青岛市第八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丁兆勇告诉记者,医疗队接管的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所在病区共50张床位,收治的都是重症病人,经过一段时间适应后,目前工作已经走向流程化、规范化。

丁兆勇说,面对病患,不仅要让他们的身体脱离病痛的困扰,更要保证他们的心理问题也能得到妥善的治疗。“为了精准掌握病患的实时动态,在我分管的病房里,我主动添加能够熟练应用微信的年轻人为好友,通过频繁的视频连线,实时掌控他们的病情变化,即使身在驻地,也能随时了解他们情绪上的波动,远程进行病情咨询答疑指导,给他们疏瘀点、除痛点。”

一位83岁高龄的老大爷让丁兆勇记挂在心头,年事已高加上身体的不适,老大爷只能终日躺在病床上,因为不会说普通话所造成的交流困难更是加剧了他的焦躁情绪。为了安抚老大爷,丁兆勇时常和他视频连线,了解大爷的状况,也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提升了工作效率。“休息的日子,我上网搜集武汉方言,我也知道了‘老特尔’就是‘爸爸’、‘蛮扎实’就是‘厉害’、‘透痰’就是‘吐痰’的意思。当我用反复练习的方言和大爷视频交流的时候,他终于能够坐起来,操着一口武汉方言和我兴奋地说些家常话,隔在我们中间的那堵厚厚的‘墙’融化了。”丁兆勇说。

他在医疗队员防护服上写下“必胜”

3月2日,黄冈大别山区域医疗中心7楼东区普通病房有点热闹。刚入院时病情很重,现在稳定下来的黄大叔,主动找到正在病房当班的山东省第二批援助湖北医疗队队员、青岛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副护士长孙晓,“我练过书法,你们防护服上写的名字太乱了不好看,我给你们写得漂亮一些。”他给在病房的3名护士的防护服上统一了书写模板,整齐划一,很有气势。

在防护服上写完画完后,黄大叔又提到说应该有一条醒目的横幅挂在病区,亮明身份。孙晓告诉他,因为当时入驻时病人多,工作量大,没有时间去做。他听完后说:“现在有时间了,我来帮你们补上吧”。随后,他用A4纸一张一张写出了“山东医疗队为您服务”9个字。当这9个字贴好以后,他看了看说:“还少了一句话”,于是又写下“您健康我快乐”6个字一张张贴在了下面。问他为什么,他说:“你们不都是一直在这样做吗?”

偶尔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青岛援鄂医疗队的工作正是如此。医疗队队员们说,和患者在一起,我们就是一家人。待到疫情散去时,我们定会笑迎湖北的千里春风,共赴江城樱花芬芳的盛宴。

(青岛日报/青岛观/青报网记者 赵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