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醫護人員在湖北〡患者建了微信群,起名“武漢-青島雙城記”

青島醫護人員在湖北〡患者建了微信群,起名“武漢-青島雙城記”

患者建了微信群,起名“武漢-青島雙城記”

“他非常關注醫護感染情況,發微信一遍遍提醒我們小心防護。他說你們是用自己的命換我們的命,我會永記心中,閨女謝謝你。”姜莉說,李順的關懷像極了一位仁慈的家長,在微信群裡我們就是一家人,經常看到他的關心和問候。“無論是大夫查房還是護士巡視,我們都一遍遍叮囑他,要多吃飯增強抵抗力,平時用手機不要太長時間,以休息為主,生活上有什麼困難儘管說。”姜莉說,李順的關懷像極了一位仁慈的家長,李順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他說疫情結束,可以帶我們看看魅力武漢,他也要聯合其他病友,去青島感謝救命恩人。

記者瞭解到,3月3日上午,李順已治癒出院,他在寫給青島醫療隊隊員的感謝信裡說:“是你們用實際行動讓我明白:我生活在一個充滿陽光、充滿愛的世界裡,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為和患者連線,青島醫生學會了武漢話

“武漢,你需要我,我來了!為您驅除病痛我將竭盡全力,我要用我的專業知識,用我的仁心仁術,精心守護您,還您平安與健康!”3月3日,青島市援鄂醫療隊隊員、青島市第八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生丁兆勇告訴記者,醫療隊接管的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院光谷院區所在病區共50張床位,收治的都是重症病人,經過一段時間適應後,目前工作已經走向流程化、規範化。

丁兆勇說,面對病患,不僅要讓他們的身體脫離病痛的困擾,更要保證他們的心理問題也能得到妥善的治療。“為了精準掌握病患的實時動態,在我分管的病房裡,我主動添加能夠熟練應用微信的年輕人為好友,通過頻繁的視頻連線,實時掌控他們的病情變化,即使身在駐地,也能隨時瞭解他們情緒上的波動,遠程進行病情諮詢答疑指導,給他們疏瘀點、除痛點。”

一位83歲高齡的老大爺讓丁兆勇記掛在心頭,年事已高加上身體的不適,老大爺只能終日躺在病床上,因為不會說普通話所造成的交流困難更是加劇了他的焦躁情緒。為了安撫老大爺,丁兆勇時常和他視頻連線,瞭解大爺的狀況,也減少了護士的工作量,提升了工作效率。“休息的日子,我上網蒐集武漢方言,我也知道了‘老特爾’就是‘爸爸’、‘蠻紮實’就是‘厲害’、‘透痰’就是‘吐痰’的意思。當我用反覆練習的方言和大爺視頻交流的時候,他終於能夠坐起來,操著一口武漢方言和我興奮地說些家常話,隔在我們中間的那堵厚厚的‘牆’融化了。”丁兆勇說。

他在醫療隊員防護服上寫下“必勝”

3月2日,黃岡大別山區域醫療中心7樓東區普通病房有點熱鬧。剛入院時病情很重,現在穩定下來的黃大叔,主動找到正在病房當班的山東省第二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青島市中心醫院急救中心副護士長孫曉,“我練過書法,你們防護服上寫的名字太亂了不好看,我給你們寫得漂亮一些。”他給在病房的3名護士的防護服上統一了書寫模板,整齊劃一,很有氣勢。

在防護服上寫完畫完後,黃大叔又提到說應該有一條醒目的橫幅掛在病區,亮明身份。孫曉告訴他,因為當時入駐時病人多,工作量大,沒有時間去做。他聽完後說:“現在有時間了,我來幫你們補上吧”。隨後,他用A4紙一張一張寫出了“山東醫療隊為您服務”9個字。當這9個字貼好以後,他看了看說:“還少了一句話”,於是又寫下“您健康我快樂”6個字一張張貼在了下面。問他為什麼,他說:“你們不都是一直在這樣做嗎?”

偶爾去治癒,經常去幫助,總是在安慰。青島援鄂醫療隊的工作正是如此。醫療隊隊員們說,和患者在一起,我們就是一家人。待到疫情散去時,我們定會笑迎湖北的千里春風,共赴江城櫻花芬芳的盛宴。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趙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