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西廂記》:它其實是個悲劇,照見了古代無數女子的薄命人生

《西廂記》看似是個喜劇,男主張生和女主崔鶯鶯經歷種種波折,最後終於有情人終成眷屬,有個花好月圓的大結局。但年歲漸長後,我又重讀了幾次,越發覺得

它是個悲劇。這個悲劇不止獨屬於崔鶯鶯一人,更是古代幾乎所有深閨女兒的悲劇。為什麼這麼說呢?原因有三,且聽我道來。

一.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以至於見識太少

《西廂記》裡的崔鶯鶯是相國的千金小姐,標準的古代深閨女孩,她的父親早已將她許配給鄭尚書的兒子。

也許正值青春妙齡的崔鶯鶯對這門婚事有怨,不滿父母對自己婚姻的強制性安排。但她的反抗無疑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她真的愛上了張生嗎?她知道什麼是愛嗎?未必。

她只是在花園中偶然瞥見了張生,書中寫將這段寫得很美,說是“五百年風流業冤”相逢,有點神秘色彩緣定三生的意味;在土匪要搶她去做壓寨夫人時,張生叫來結拜兄弟幫忙解救了她;又在月下聽張生彈琴,聽他念詩,便心有所動、欣賞此人才華;又覺得張生的痴情十分打動她,幾次遣侍女紅娘去通風報信。

總結了一下,書中崔鶯鶯愛上張生的理由無外乎是:外貌、為她解圍、才華、痴情。而這不論哪一條,在擇偶標準中,都不是最核心的。

重讀《西廂記》:它其實是個悲劇,照見了古代無數女子的薄命人生

如果想維持長久幸福的婚姻,最重要最需要考慮的便是——對方的人品

  • 外貌,是最不靠譜的,我們總不能靠臉吃飯生活吧?
  • 為她解圍,值得肯定,但也算不上是張生的人品優點。張生自己就是個“多愁多病身”,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所以他不能直接英雄救美,而要叫上好朋友來打退土匪。

這就值得深思了——一個沒有考取功名的書生,又虛弱多病,真的能護崔鶯鶯一世周全嗎?而涉世未深的崔鶯鶯始終都沒考慮過這個問題。

  • 才華,張生之才可比司馬相如否?並不能。包括他月下吟的那首,也並不是才華橫溢之句,然而崔鶯鶯聽了竟驚喜且心有所動,終是見識太少之過。

退一步說,即使以杜甫之才,回家他的第一句也是“家中尚有鹽米否”,再有才華的人也逃不過生活的煙火氣。而

崔鶯鶯始終都沒注重考量張生的人品,只是捨本逐末,她的擇偶觀是很幼稚的。

  • 痴情。這裡要注意她對崔鶯鶯痴情的前提。張生看上了崔鶯鶯的什麼呢?容貌。

張生對崔鶯鶯的一見鍾情,以及後來的求之不得輾轉反側的痴情,都是建立在迷戀崔鶯鶯的傾國傾城之色上的而以色侍人,能好幾時?當色衰的那天,便是愛絕的那天。

綜上,崔鶯鶯並沒有形成成熟的擇偶觀,她對張生的感情,不過是不諳世事的小女孩的一種虛無縹緲的憧憬罷了。

重讀《西廂記》:它其實是個悲劇,照見了古代無數女子的薄命人生

二.依附於男性,不能獨立生存

崔鶯鶯在委身於張生後,她的母親沒辦法,只好將她嫁給張生。這在本質上反映了古代女子地位的低下——只能依附男性生存,男人就是她們的天。

因為沒有獨立的經濟社會地位,一旦古代女子委身於某人,就與他牢牢地拴在了一起,只能做他的附屬品。無論他日後對女子如何,女子都無力反抗,因為古代女人沒有說走就走的經濟基礎,沒有底氣,在男人面前氣勢就矮了一截。

若是丈夫不負心還好,一旦丈夫移情別戀,古代的女人只能忍氣吞聲默默忍受,否則就會被扣上“妒婦”的帽子,遭人誹謗。

《西廂記》裡的張生,一見崔鶯鶯的美貌就失魂落魄反覆尋求,如此風流的性格,很難保證他日後會不會愛上另外的年輕貌美的女子。一旦如此,崔鶯鶯必然傷心難過,卻還要在婦德要求下默默隱忍。

所以我說《西廂記》就是個悲劇,是古代女人悲劇命運的縮影。

重讀《西廂記》:它其實是個悲劇,照見了古代無數女子的薄命人生

三.不自重自愛

崔鶯鶯作為相國的千金小姐,從小長於深閨之中,受封建禮教影響極深,按理說應該是一個極為保守自愛的女子。

而事實上,她第一次讓紅娘去探望張生時已有情意,卻還假裝清高怒斥紅娘私相授受,然而不久後就勇於獻身,與張生有了夫妻之實。這一連串的操作,讓我一個按理來說更“開放”的現代人都目瞪口呆。

這就像《紅樓夢》裡的賈母所說:

這些書都是一個套子,左不過是些佳人才子,最沒趣兒。開口都是書香門第,父親不是尚書就是宰相,生一個小姐必是愛如珍寶。這小姐必是通文知禮,無所不曉,竟是個絕代佳人。

只一見了一個清俊的男人,不管是親是友,便想起終身大事來,父母也忘了,書禮也忘了,鬼不成鬼,賊不成賊,那一點兒是佳人?便是滿腹文章,做出這些事來,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是什麼,讓一個長於深閨的古代女子比一個現代人更開放、瘋狂,更有飛蛾撲火的不明智舉動?看完《西廂記》後,我陷入了深思。

重讀《西廂記》:它其實是個悲劇,照見了古代無數女子的薄命人生

後來,我從心理學中找到了答案——不幸福的人,用一生彌補自己的童年

崔鶯鶯出生於富貴之家,是幸運的;但她從小被拘在深閨中,與外面的繁華世界完全隔絕,這對於一個正值青春活力旺盛的少女來說是巨大的折磨。

所以,張生就像一絲透進高牆大戶的光,慰藉了她寂寞的心靈。

為著這點光,她拋棄了自己的尊嚴和矜持,去俯就一個自己不知底細的男人;如飛蛾撲火般,去進行一場愛情的賭博。

所以,我在前文說,崔鶯鶯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她在這個過程中丟掉了自己全部的理智和自重自愛,孤注一擲。

因此,《西廂記》在我眼中是一個悲劇,它是古代女子悲慘命運的縮影。幸好在今天,這樣的事幾乎沒概率發生了。

書中自有黃金屋。我是平生書事,願每日與您共享書中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