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個問題,讀懂“中國式通脹”

目錄

- - - - -

1. 通脹為什麼會重要?

2. 什麼是通貨膨脹?

3. 通脹有什麼分類?

4. 如何度量和預測通脹?

5. 中國式通脹指標

6. 這次"豬"叫的聲音大到超乎想象

7. 豬週期並非侷限於中國

8. CPI、PPI、平減指數,誰能代表中國真正的通脹水平?

9. 什麼是豬週期?意味著什麼?

10. 進口會給通脹帶來什麼?

11. 通脹問題的本身不在於通脹,而在於中國經濟的二元現象


在中國,如果不能聽懂“豬”的聲音,則很難說真正理解中國通脹,而如果理解不了中國式通脹,則很難讀懂中國經濟。


01.通脹為什麼很重要?

1、對通脹的討論和理論有很多(如菲利普斯理論、貨幣數量論、適應性預期理論、理性預期等等),但這裡我們希望能夠更為通俗一點,即和利率、匯率一樣,通脹本質上應被視為是一種價格,既涉及到消費品,亦涉及到工業品。

2、很顯然,如果我們將通貨膨脹視為一種價格,那麼就可以將其與經濟增長、大類資產配置等結合在一起,要知道久負盛名的美林投資時鐘理論便將經濟增長和通貨膨脹視為其經濟週期的兩個最重要輪動要素,並以此為基礎進行大類資產配置(其本質是觀察各類資產價格的相對變化)。因此通貨膨脹的重要性不僅僅關係到經濟增長,還與貨幣政策動態、市場預期變化等息息相關。

3、當市場預期消費品價格(CPI)會上揚時,則傾向於加大當前消費力度,也即通縮會意味著延遲消費,這是政策制定者不願意看到的(特別是不能形成通縮預期),因此保持適當的消費品通脹水平對於提振經濟是有必要的。

4、當市場預期工業品價格會上揚時,則傾向於加大當前投資和生產的力度,也即工業品(PPI)通縮會意味著延遲投資和生產,同樣是政策制定者不願意看到的,因此保持適當的工業品通脹水平對於提振經濟也是有必要的

事實上,關於CPI和PPI的內涵,和利率指標有異曲同工妙。例如,當市場預期利率下行時,總是希望增加短期債務和長期債權,這不正是當前我們所處的市場環境嗎,也即可以把利率下行本身看成是資本品價格的通縮。

因此,本質上作為價格的通貨膨脹指標在宏觀經濟分析領域具有顯著的重要性,從這個角度上我們也許能夠明白為什麼人們總是討厭通縮(雖然它能夠降低消費者和生產者的成本)。


02.什麼是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簡而言之,即物價的持續上漲,也就是你買的東西變貴了。當然在關注通貨膨脹時,我們無需自己計算相關指標,國家統計局已經幫助我們計算好了,通過Wind等便可以查詢到各經濟體的通貨膨脹情況。

就中國而言,關於通貨膨脹的指標便有很多,如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RPI(商品零售價格指數)、PPIRM(工業生產者購進價格指數)、CGPI(企業商品價格指數)、iCPI(基於互聯網在線數據的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以及GDP平減指數等等。其中前面兩個我們比較常用到,CPI體現了消費者的成本,PPI則體現了生產者的成本變化。


03.通脹有什麼分類?

1、教科書上對通脹的分類有比較詳細的闡述,多分為需求拉動型(可能是最健康的)、成本推動型(含自主型和輸入型)、混合型(既有供給端亦有需求端)和結構性通脹(比如中國典型的二元經濟所導致的價格分化和價格一致)。

2、通常情況下生產端(成本)和需求端應保持方向上的一致,且其缺口應基本穩定在有限的區間內,但實際情況是由於各種傳導機制的不暢,使得不同因素形成的通脹呈現出不同的特徵。

3、我國曆史上也曾發生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如改革開放剛剛10年左右的1988年、亞洲金融危機前夕的1994年、美國次貸危機前的2007-2008年以及2011年。可以說我國早期的通脹主要由需求拉動型為主,現在已經慢慢演變為成本推動型。

十一個問題,讀懂“中國式通脹”


04.如何度量和預測通脹?

1、通常是以CPI為主,但是由於CPI受到大宗商品和食品的週期性擾動比較大,因此多數經濟體在CPI的基礎上進一步衍生出其它類型CPI,如剔除大宗商品和食品的核心CPI等等。

2、國際慣例上在編制CPI時,通常將其分為“固定籃子指數”和“生活費用指數”兩類,前者是計算CPI指標的對象在一定基準期內不發生變化,並在基準期內觀察這些對象的價格變化;後者則是在保證消費者生活質量(經濟學中稱效用)不發生改變的情況下,最優支出的變化。可以看出,嚴格來講,人們的消費結構和支出模式一直在發生變化,因此前者的代表性總是在變弱,而生活費用指數的代表性在顯著增強。

3、預測通貨膨脹通常需要依賴高頻指標,這些高頻指標主要為日頻和周頻,如農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菜藍子產品批發價格200指數、豬肉牛肉羊肉平均價、雞蛋平均價、重點監測水果/蔬菜平均批發價等等。

4、當然如果從生活費用指數的角度來預測,則會發現對於擁有房產和汽車的人來說,汽油、房價等價格的變化則必然會改變生活質量,也會進一步影響到生活費用指數,並以此為基礎來預測實際的通脹水平。


05.中國式通脹指標

1、我國的CPI編制工作始於1984年(PPI和核心CPI分別為1995年和2013年),採用的是固定籃子指數(這可能是為什麼常常受到詬病的原因),商品籃子主要以食品、菸酒、居住、生活用品、交通和通信、教育和娛樂等等,具體有8大類、263個分類以及700多種商品和服務項目。

2、考慮到消費支出結構總是不斷變化,因此我國每五年進行一次籃子、基期和權重調整(事實上這也是國際慣例),前四輪基期分別為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2020年將進行第五次基期調整。

2016年在新的基期調整下,各類權重發生了明顯變化,特別是在居住、醫療、交通和通訊等方面,其權重顯著得到了提高,這應該也算是國家統計局對民意的一種呼應。

3、CPI數據具體是由近4000名專職物價調查人員,按照定人、定時、定點的直接調查方式到農貿市場、商店進行價格採集計算得到的。其中的權重主要根據近15萬城鄉居民家庭的抽樣數據得到。

4、計算方法上,月度基本分類價格指數是採用Jevons指數公式計算得到(即幾何平均法),並在此基礎上採用鏈式拉氏公式計算得到。


06.這次"豬"叫的聲音超乎想象

談起中國式通脹,總是離不開“豬”,這也是中國式通脹的具體體現。2019年10月15日,CPI與PPI數據雙雙公佈,CPI當月同比超預期觸及“3”,由8月的2.80%升至3%,這是2013年11月以來的第一次觸及“3”,看細項便會發現,豬的聲音再次在空中迴盪,畢竟核心CPI基本上是一條沒有波動的直線。

今年9月,食品價格當月同比上揚11.20%(非食品僅為1%),其中豬肉價格當月同比由8月的46.70%繼續大幅上揚69.30%。與此同時,在“豬”的帶領下,牛肉和羊肉也紛紛開啟了上揚態勢(當月同比已經連續5個月顯著上升)。

2013年以來的6年時間裡,生豬的市場價最低價基本保持在10元/千克左右,2019年以前的波動區間也基本保持在10-20元/千克的區間內,但2019年2月以來的僅8個月時間裡,生豬的市場價從便由11元/千克升至2019年10月的35元/千克附近(上漲幅度,豬價上漲幅度超過接近220%),可以說比2016年的歷史最高價(即21元)還要高出近70%,並且上升週期至目前為止似乎還遠未結束,且對CPI的影響依然在持續。


07.豬週期並非侷限於中國

全世界,可能也僅有中國對豬(肉)情有獨鍾,並使豬肉可以週期性地傲嬌起來。但如果將豬肉的內涵放大,則會發現,以整體肉類食品來看,所謂豬週期的存在並非僅僅對中國適用。以美國為例,美國的整體CPI和食品CPI在保持趨勢上一致的同時,波動幅度也在比較窄的區間範圍內,但是其肉類CPI的波動幅度卻遠遠高於其它細項。

如果我們認為中國對豬肉比較偏好、美國對牛肉比較偏好,則大致可以有這樣的結論,即就肉類食品而言,其價格均存在一定的週期性,且共性因素較大。鑑於此,我們既無理由埋怨中國,亦無須過於擔憂。


08.CPI、PPI和平減指數,誰能代表中國真正的通脹水平?

1、這個問題對於很多人來說甚至不需要進行討論,因為就本人所接觸的市場人員和學術人員而言,多數對中國的物價CPI持有偏見。但是,我們要說的是,盲目懷疑統計數字無疑會阻礙研究者進一步發現問題的步伐。試問,有誰會想到統計局這次會把9月的官方CPI數據上調到3%,會把官方PPI下調至-1.20%,這在某種程度上應該能起到鼓勵你相信統計局數字的作用。

2、物價指數有三類可以用來進行分析,即CPI、PPI和GDP平減指數,其中平減指數是名義經濟增速和實際經濟增速的比值,也可以看作CPI和PPI的綜合加權平均數,這本身應是通脹水平的最具代表性指標。

3、下圖能夠很明顯的呈現出我們前文所描述的特徵,即GDP平減指數常常位於CPI與PPI之間。但也有例外,特別是在2012年之前,GDP平減速指數通常遠高於CPI和PPI,這似乎告訴我們,2012年以來的CPI、PPI數據是可信的……。

4、從相關性的角度來看,CPI、PPI與GDP平減指數的相關係數分別為77%和79%,但CPI與PPI之間的相關係數僅為60%,這意味著三者之間是存在一定替代性的,但是在趨勢整體保持一致的前提下,CPI與PPI卻時常出現背離,特別是在豬週期發揮作用的窗口期內。

5、通常情況下,工業品(PPI)應是整個經濟鏈條的前端,而消費品(CPI)是整個經濟鏈條的末端,因此在經濟鏈條上的各類價格,應可以相互傳導,也即PPI對CPI應有傳遞性,而CPI對CPI也應該有反向性,這也是為什麼CPI與PPI會存在較高相關性的原因所在。

6、同時也能看到,PPI與平減指數的相關性會更高一些。因此我們大致可以認為,PPI更與經濟基本面相關,也更具代表性,而CPI的個性因素會更多一些,但方向上基本是一致的,所以在通脹方向,應明確長遠、關注短期。


09.什麼是豬週期,意味著什麼?

1、關於豬週期的討論同樣很多,相關細節具體到不能再具體,由於筆者出身於農村(現在依然是農民身份),也曾親身經歷所謂豬週期、生薑等農產品週期,因此對這期間的過程還是比較熟悉。

2、如母豬繁殖過程(包括4個月的壬辰期、1個月的哺乳期和半個月的空懷期等等),大致5-6個月;豬仔到母豬的成長曆程(養殖技術的利用,包括2個月的保育期和5個月左右的育肥期等等),大致7個月。也即從豬仔懷孕到其成為母豬或可食用需要1年左右的時間(合計約 12-13個月),而1頭母豬每年大致可懷胎2次。

3、由於需求側往往比較穩定,因此一般情況下,只要供給層面穩定,則意味著豬週期幾乎是不存在的。但是歷史數據及現實告訴我們,豬週期的確存在,且一個週期往往在3年或4年左右(中國和美國一致、也即中國豬週期和美國牛週期的持續時間均為3-4年),這意味著豬週期的存在常常是由於供給層面受到比較明顯的衝擊(比如天氣、生產條件的變化、市場預期的惡化、豬瘟等等)。由於中國的豬生產主要以農村散戶為主,而散戶的順週期特徵比較明顯,這恰恰是供給不穩定性的主要來源,如果加上豬瘟等因素,則會出現超級豬週期的存在,比如這次。

4、豬週期本身並非真的週期,這應該會成為一種共識,同樣也是政策干預的邏輯所在(因此政策無法干預真正的週期、因為起不到作用)。同時,豬週期是供給側的短期擾動週期,這也應會成為一種共識。

5、此外,如果能夠認同豬週期並非真週期,則意味著政策的干預可以起到一定效果,但這種效果並非立竿見影,而在於使週期縮短或延長。不過這裡會存在一種風險,也即縮短或延長豬週期的政策無疑會延長或縮短下一輪豬週期。

因此解決豬週期的根源在於使豬生產的散戶化轉變為集體化,通過集體的理性決策來強行改變豬週期。


10.進口會給通脹帶來什麼?

如果你經常出國旅行,便會發現,除房價和奢侈品以外,中國的物價是真的低,而且不是低一點半點,偉大的祖國在這方面總是能夠給你很多自信。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進口無疑會提升中國的通脹水平,這不得不讓我們好好審視中美階段性協議所帶來的影響,畢竟這個協議的內容之一便是增加從美國的農產品進口。


11.通脹問題的本身不在於通脹,而在於中國經濟的二元現象

宏觀經濟金融的分析框架無法脫離通脹維度,但過於聚焦通脹則無疑會進一步增加你的困惑,其根本原因便在於中國經濟的二元現象,這種現象在通脹領域的體現便是CPI與PPI的背離,也是之前較長一段時期內CPI保持在官方擬定水平的重要原因。

如今,我們在CPI與PPI背離的經濟環境下,恰恰能夠很好地感受到中國實體經濟的通縮困境和消費者面臨的通脹困境。而正是由於中國經濟的二元現象,使得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不暢的同時,CPI與PPI之間的傳導也出現同樣不暢,特別是究竟應該是CPI向PPI傳導推動PPI上升還是PPI向CPI傳導等等,才是研究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