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道德經》:老子是個價值投資者

讀懂《道德經》:老子是個價值投資者

大家好,我是橙先生。這篇文章,繼續記錄了我對《道德經》的學習感悟,此外,我希望大家能夠理解,以下文字並非金科玉律,供同伴交流,供日後我自己再次迭代。

(一)

原典: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譯文:大道永遠順其自然而無所作為,卻又沒有什麼事是它做不到的。君王若能遵循大道,萬物將會自我化育。自我化育時若有人產生有所作為的念頭,我將用無名的真樸狀態去安定他。萬物在無名的真樸狀態下行事,將會變得沒有慾念。萬物沒有慾念而又清靜淡泊,那麼天下就會自己安定下來。

我的理解:這是《道經》的最後一章,老子一直強調“無為而治”,“無為”實際上是不妄為、不強為,不是讓你啥都不幹,混吃等死天上掉餡餅,是尊重規律的“為”,這樣你就是“道”的化身,你自己也會獲得“道”所擁有的好處。

“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靜其實不是今天所認為的清靜,想必大家還記得“致虛極,守靜篤”,靜是大道的狀態,清靜二字只能描繪其萬一。欲也非今天所理解的“慾望”,而是違背“道”之規律的雜念,因為“道”本身是有自己的信念的。

老子在《道經》中提出了“道”的概念和思想,是將世界進行了統一,在這無所不包的“道”中,其他的任何不符合“道”的行為規範都受到了老子的批判,老子認為“道”才能讓世界安定。

但,我們也得思考,“無為”對應著絕對的信息和絕對的理性,這也是現實社會中,不論政治,經濟,文化等都走向了折中主義妥協的原因。

(二)

原典: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推崇本性的人不刻意修德,因此不失本性;貶抑本性的人不忽略修德,因此就失掉了本性。推崇本性的人無所作為且無所企圖,貶抑本性的人有所作為且有所企圖。推崇行仁的人博施於人而無所企圖,推崇行義的人有所作為且有所企圖。推崇行禮的人有所作為而無人響應,就揚著胳膊強迫別人順從。

所以,喪失了道,才講求本性;丟失了本性,才講求仁愛;失去了仁愛,才講求正義;失去了正義,才講求禮儀。禮儀是忠厚誠實的社會風氣衰落的產物,也是禍亂的開始。所謂先知,不過是“道”的虛華,也是愚昧的開始。因此,大丈夫立身厚重,而不喜輕薄;追求樸實,而不尚浮華。所以要捨棄淺薄虛華,保留厚重樸實。

我的理解:老子要是放在投資領域,絕對是個價值投資者

在老子的《德經》第一篇,“道”、“德”、“仁”、“義”、“禮”形成了高低不同的五個層次,也是五種境界。

禮被老子排在了最末端,而我們不能忘記孔子的主張,恢復《周禮》,

可見社會的道德生態是多麼的惡劣。

也可見,現實和理論之間的差距有多大,現實過於殘酷,人類的生存環境還處於一個很低的道德層次。

(三)

原典: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轂,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譯文: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諸神得到道而靈驗;河谷得到道而充盈;萬物得到道而生長;侯王得到道而成為天下的首領。蒼天若不能保持清明,恐怕就會崩裂;大地若不能保持寧靜,恐怕就會崩塌;諸神若不能保持靈驗,恐怕就會耗盡;川穀若不能保持盈滿,恐怕就會枯竭;萬物若不能生長,恐怕就會滅絕;侯王若不能成為好的榜樣,恐怕就會垮臺。

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低為基礎。因此,侯王自稱為孤、寡人、不轂。這不就是以卑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稱譽是沒有稱譽。因此,不要華美如玉,也不要堅硬如石。

我的理解:這段話裡面,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從管理的層面來說,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能失去人心。從個人追求層面來說,富貴是奮鬥出來的,從寂寂無名到功成名就,關鍵是要把自己的根和本搞好,深根固本,才能枝繁葉茂。

在這段話中,老子強調了道的重要性,我們知道“一”就是道,老子看到了世界的矛盾,並把它們統一為道,認為道可以融合這些對立的矛盾。

(四)

原典: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譯文:大道的運動,表現在循環往復上;大道的效用,表現在柔弱上。天下萬物產生於形而下的有,有又產生於形而上的無。

我的理解:我的理解是“無”就是虛無,就是道,有就是道的屬性德,這樣就構成了“無——有——萬物”的三段。

“反者道之動”這句話非常精闢,老子看到了事物發展的運動規律是朝著與自己相反的方向變化的,比如朝代從新建——繁榮——衰落,個人從生到死,這就是“反者道之動”,循環往復。

這句話在我看來還有可取之處,那就是想要成功,去複製歷史上過去人的成功經驗,十有八九也會成功。

複製別人尤其需要找好對象,所謂“時勢造英雄”,時勢是成功的條件,但每個人成功的路徑不一樣,註定條件不一樣,所以與其說是複製別人的成功,不如說是複製那些和你條件相似人的成功。

(五)

原典: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文:資質上乘的人一聽說道,就去努力實踐;資質一般的人聽說了道,時記時忘,將信將疑;資質較差的人聽說了道,大笑不已。不被這種人嘲笑,就不足以稱為道了。所以立言的人曾說:光明的道好似闇昧;前進的道好似後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嶇。崇高的德好似峽谷;潔白好似黑垢;廣大的德好似不足;剛健的德好似怠惰;質樸而純真好似汙濁。最方整的東西沒有稜角,最大的器物往往最晚完成,最大的聲音幾乎沒有聲音,最大的形象沒有形狀。大道總是潛隱不露,沒有名稱。只有大道善於幫助一切成事。

我的理解:這段話讓我第一印象想到的是“格局”。“大方,大器,大音,大象”,老子用一系列的“大”讓我反思自身的格局是不是太小?正是因為能夠大而和諧,“道”可以容納一切,甚至包括雜音,也正因如此,“道”能和光同塵。而自己呢?我們個人呢?斤斤計較,自鳴得意。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得道不僅僅是思想上得道,更要落實在行動上,這才叫知行合一,“道”也是幹出來的!我直接叫“幹道”吧,

“幹道”才能“趕到”,你的人生才能恰恰好,獲得自我救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