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徐佳莹的最大短板

又烟又酒的徐佳莹拿了本期《歌手》第一,但我必须得说:

继上一场灾难级别的《小半》后,徐佳莹演唱的《我还年轻 我还年轻》,再度暴露了她作为歌手的最大短板。

无可否认,徐佳莹是一位非常有灵性、甚至夸张一点说,得是华语乐坛需要花点运气才能遇上的这么一位歌手。她声音里能承载各式丰富的表情,能够演绎出很精彩的情感变化,俏皮或伤感样样拿的出手,同时又有独特的气质。我之前说过,徐佳莹就是,“怎么唱都对”,在华语乐坛中,这种能力毫无疑问是天赋级别的存在。

但是,她的优点也正是她最大的问题,这也是华语流行音乐的问题:她的声音适合的是“线性”的声音,也就是在一个旋律线里面,讲故事如何发展,人物的情绪如何变化。比如她唱的《突然好想你》,我觉得比陈信宏唱得强,而且强的不是一点半点。

但是,一旦让徐佳莹来演绎那些带有律动内容的歌曲,马上就会变成KTV麦霸大神的水平。

所谓KTV最大的尴尬,就是你歌是死的,伴奏是死的。你有过这个感觉吧,你今儿来唱个K,忽然灵机一动,想把这个地方的轻重给改改,或者这个地方我换成一个三连音试试——不行啊哥,这KTV的伴奏,就这么一板一眼地,格子就打在那里,歌者和听者心里都明明白白下一秒会出现什么,你怎么自由发挥嘛?

上一期的《小半》,就是这么一个例子。《小半》被陈粒写入了一个标志性的律动,一个本不该出现在华语流行音乐主流传唱金曲的律动(这又是一桩故事,有机会再说……)。而徐佳莹就这么死死地被摁在这里了,太难受了我的妈呀……

然后,这一次,徐佳莹整老王,然后还整了一个有点了fusion的感觉。这场比《小半》好多了,因为徐佳莹这种聪明人,不会不知道自己的问题,于是她加了各种小花活,把乐队的部分做满了。

但是,我们都没变,还是露了馅

最明显的,你听副歌段落。老王乐队的原版,很放荡不羁地敲了一个反拍,除了节奏组,其他人就留空了,剩下主唱晃晃荡荡,好像在拿了个酒瓶似的,这种空间感,才有“我还年轻,我还年轻”的那种心态。

结果,徐佳莹怎么样呢,这么多的声响,一顿爆锤,直接把原曲的律动给拿掉了,《我还年轻 我还年轻》,标志性的东西就是这个吊儿郎当的感觉啊?

你去听下,副歌这一句,“我不想在未来的日子里”,我ktv的伴奏给你打好格子,重音是“不”、“未”、“日”,好了,那么“想”字,要离“不”近一些还是远一些?“想”和“在”,哪个相对更重一些?绝对没有标准的答案,但你得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答案。

我上面说的这个东西,叫做articulation,汉语里,可以理解为“咬字”,即我们发音、连接的方式。在我最近看的Victor Wooten的大师课里(哔站有,自己去看),他花了一大章时间,去讲articulation,我很推荐大家去看这一套大师课,真的太棒了。比看邹小樱乐评牛啤一亿倍。

说说徐佳莹的最大短板

当然,我觉得这不是徐佳莹一个人的问题。华语乐坛向来就是这样,我们擅长用优美的线条、复杂的情绪动态,去疯狂地强调“表达”。但是我们偏偏不擅长,在流淌的时间线上,恰到好处地、抑扬顿挫每个点,都把它给抓住,漂亮的顺下来。

正因为我们不擅长articulation,导致了我们不擅长律动(grooving),不会用空间(space),自然也没办法塑造更好的氛围(vibe)。而这些东西,恰恰都是乐理之外的。但乐理只解决调性、调式,这只是音乐中的一部分。在乐理之外,也可以花一点时间在这些事情上。

哦对了,你也许会问,徐佳莹在唱片里面,咬字和律动很厉害啊。没错,那是因为在录音室里,有制作人,有配唱制作人,有Pro Tools,有melodyne,我们可以逐字逐句地靠着后期修出完美的律动,而不仅是音高。只有歌手的音色和情感,是无法修饰的。而音色部分,恰恰又是徐佳莹最强大的武器。所以在录音室里,她几乎是当下完美的存在——简直让我想到了全盛时期的孙燕姿。

总之,徐佳莹唱成这样,也能拿本期《歌手》第一,我们的听众审美水平还是有待提升啊……

音乐自媒体

“乱弹山”

万马齐喑的乱世里,

透过音乐,

我们记录当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