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的“當代性”審美特徵及其取法路徑淺析


文|夏紹毅

【內容摘要】:繪於當下的山水畫並非就具有當代性,但是當代性則是當下山水畫的不二選擇。本文從當代山水畫的取法路徑、審美屬性和意境範疇入手,對當下山水畫多元風格形成的原因以及當代性特徵闡釋自己的認識和看法,望山水畫同仁不吝賜教。

關鍵詞:山水畫;當代性;傳統山水畫;取法路徑;



中國山水畫當代性特色的出現,為當代山水畫的發展提供了價值依據、審美屬性和文化特徵,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山水畫,標誌著山水畫進入了現代繪畫的範疇。有關山水畫當代性的歷史基礎、審美特徵及其取法路徑等,簡略闡釋如下。



一、山水畫的歷史淵源。

山水畫藝術有著悠久發展的歷史,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山水畫便開始萌芽,進入隋唐便趨向獨立發展的格局,隨著唐朝經濟文化的空前繁榮,山水畫最終發展為一門獨立的畫科。進人五代以來,山水畫進入了頂盛的歷史發展時期,開創了荊關、董巨兩種代表性的風格流派。荊關代表北派山水畫,董巨代表南派山水。北派山水所畫的都是大山大水,採用全景式的構圖,寫實逼真,具有的雄強陽剛之審美風範。董巨的畫法特徵則是以披麻皴線條為主,具有江南的平淡天真、野逸清幽的審美趣味,二者呈現出了迥異的審美意境和藝術理念。此後,山水畫於兩宋時期臻於成熟,畫家輩出,流派紛呈,風格多樣。進入元代,在黃公望的帶領下,元四家把山水畫推向歷史的最高峰。明清雖然流派紛繁,山水畫家眾多,但是一直在古人圈子裡打轉,始終擺脫不了古人的影響。直到清末在吳昌碩和黃賓虹的帶領下,以金石入畫,為日益萎靡的山水畫注入一劑強心針,山水畫重新散發昔日的輝煌。



二、山水畫“當代性”的基本的特徵。

山水畫從20世紀80年代步入“當代”,這種當代性特質與西畫東漸的時代風潮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就當代山水畫而言,其“當代性”主要體現在畫家的創作理念、筆墨語言等方面的探索上,其中的創作理念顯然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山水畫的當代性至少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即:

首先,作品的獨創性,而非因循守舊,人云亦云;

其次,離不開用筆用線與形神錘鍊;

再次,當代山水畫中筆墨語言仍須與傳統中國畫的經典山水相契合;

最後,山水畫的當代性主要體現在獨特意象的塑造上。

這就是山水畫當代性最為重要的的四個方面的表現。較之傳統山水畫而言,正是諸多充滿當代文化氣息和精神趣味以及情感因素的意象營造,使得傳統山水畫的藝術經驗與當代藝術觀念有了諸多精彩的暗合,成就了當代山水畫的實驗性、前衛性、先鋒性的美學特質,為自身贏得了當代藝術中的話語權和存在感。可以肯定地認為,繪於當下的繪畫並非就具有當代性,而當代性則為當下山水畫的不二選擇。



三、山水畫當代性的傳統切入及其當下轉化。

山水畫當代性可能的第一種選擇: 將傳統山水作為當代性的輪迴,重新納入以形寫神的軌道上來。以爭取有高度的筆墨駕馭、把握創作對象的能力。從山水意象來說,畫家並不需要刻畫新的藝術形象,只需將經典的畫意象重置於當代的時空中便能創造出嶄新的傑作,山水大家黃賓虹的創作經歷可被視為這一方面最為典型的成功案例。

黃賓虹領悟到了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秘訣,傳統完全可以通過某種合適的渠道和門徑進入現代的視野,成為現代審美的元素和對象,凸顯出現代性、當下性的一面。鑑於這一感悟和啟發,黃賓虹徹底完成了從傳統向現代的轉變,確立出了自己山水畫的創作方向。既有宋畫的筆墨圖式繼承,也充滿著現代人心意的表達。

這種能力源自畫家紮實的筆墨功夫和獨具慧眼的審美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山水畫家筆墨技法上的與古為徒往往是為了走得更遠,充分掌握傳統審美元素、繪畫技法,充分用古人的筆法描繪當代生活,不僅不會減弱現代精神情感的表達,而且會為繪畫創作提供更多的可能、路徑以及筆墨技法上更高的掌控駕馭能力。黃賓虹對於傳統繪畫的審美要素和筆墨技法不斷地加以繼承,從中獲得新的美感體驗進行繪畫創作,完成了山水畫向現代、當下的轉化,為當代山水畫注人了當代性的要素。

從黃賓虹的藝術實踐可以看出,山水畫當代性的出現,並不意味著一定非要走學西方繪畫的路線,或其他的取法路線。關鍵是能否以一種適合的方式切人當下,給人一種關於當下生活的“時代感”最為重要。因此將傳統作為時尚性的輪迴不失為實現山水畫“當代性”的一種有效策略,值得做出進一步的認識與思考。



四、山水畫當下性得以呈現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對外來文化的吸收。

外來文化對山水畫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山水畫“當代性”的出現,不能忽略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要正確處理與西方藝術的融合問題。一個時代的藝術的建構無外乎復古與外來影響兩個方面,黃賓虹的山水畫可視為“託古改制”的典型案例,而李可染、林風眠和嶺南畫派則可以看作是受外來影響確立山水畫當下性的重要代表。他們對西畫的吸收,主要得益於西方繪畫光影和色彩等方面的啟發。在他們的作品中,構圖與枝法上與傳統山水畫拉開了很大距離,在繪畫中表現出來的審美意象顯然有著外來文化的成功汲取與融合。毋庸置疑,對外來藝術的吸收可謂實現本土藝術“當代性”的一條捷徑,這是山水畫當下性得以實現的重要途徑之一,不容忽視。


山水畫的“當代性”審美特徵及其取法路徑淺析

黎雄才 松林


改革開放以來,山水畫在西方外來文化的衝擊影響下由衰而興,西方繪畫的藝術理念間接或是直接影響到了中國山水畫的創作,山水畫家在深度思考後對傳統意識進行洗刷與革新,不再一味的遵循古法,嘗試以中西結合為出發點,吸收西方繪畫元素進行創作。他們在風格取向、構圖方法、表現形式、色彩感知、彩墨並用等方面都在傳統基礎上與西方文化交流融合,進而發展出多元化的風格,這種創作觀念的突破使得當代山水畫家的創作思維得以激發。外來文化、外來影響雖然為山水畫帶來新的元素和路徑,但山水畫的創作不能忽視本土文化、傳統繪畫因素的主導型作用,必須在不斷汲取傳統山水畫的筆墨精華和外來繪畫元素的基礎上確立出山水畫當代性的審美內涵、表現內容和藝術特徵,這一點亦不能忽略,必須給予高度的重視。

五、結論。

綜上所述,當代山水畫當代性特徵的出現,可以看作是當代山水畫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最為重要的一種藝術現象。山水畫創作要儘可能地繼承古人的智慧和外來文化的給養,在傳承中國傳統山水畫精髓及其他優秀文化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自我創造的能力。只有繼承古人的審美精神、筆墨經驗,又不為古法所侷限,同時繼承其他民族優秀的繪畫要素。方能發展出更加豐富、靈活多變的山水畫藝術表現新形式,以適應時代變遷下人們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的變化,使中國當代山水畫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發展格局。從這一角度說,當代性確實為山水畫提供了新的價值支撐和觀念依據,賦予了當代山水畫以生命和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