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沿海招工難的問題?

Ai王小白


  • 大城市為何留不住打工者?


眼看著沿海企業招工年年難,甚至一年比一年難,我們不禁要問,為何這些城市留不住打工者?


在網上關於“6500月薪卻招不到人”的話題下面,有網友這樣評論道,“若是不包食宿,在深圳這6500元除開生活成本,能剩多少?且都是些加班加點的辛苦錢!所以並不是找不到人,到底還是薪資福利沒多少吸引力,即使招到來也是來來往往,不過如此。


儘管有點誇張的嫌疑,但也從側面反映出,生活成本太高是人們不願意再留在這個城市的重要的原因。


實際上月薪6500已經達到了很多普通白領的薪資水平,這意味著白領們的生存也存在相似的壓力。


深圳有句口號叫作“來了就是深圳人”,但看看房價,你就會明白,真正落地生根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根據中國經濟網早前統計的《2015年各省區城鎮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來看,內地城市和沿海城市的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相差為1萬元左右,但兩地的房價則相差十倍以上。



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的話,這1萬元的年收入差距攤入房租、生活等成本,沿海城市的優勢實際上並不明顯。對於沒有什麼遠大理想就想舒舒服服過過小日子的人而言,真的還不如回老家。


深圳等城市留不住人的另外一個原因恐怕就是內地城市對人口的爭奪。


這幾年隨著內地經濟的發展以及對人才的重視,也紛紛打起了人才爭奪戰,想法設法吸引外出務工者回流家鄉。


  • “打工不用去遠方,家鄉就是好地方!”



據央廣網消息,在全國五大農民工輸出地之一的安徽省阜陽市,春節剛過完該市就同時啟動了上百場招聘會,搶在農民工外出前為企業攬人才。


一家服飾公司在廠門口打出招聘啟示“打工不用去遠方,家鄉就是好地方!”


該公司負責人耿玉敏表示,吃住什麼都是全免,而且還有養老保險、星期天什麼都有,返鄉農民工能留下那更好了,讓他們在家鄉創業多好哩,這是政府希望的呀。


▲2018年2月26日,一名求職者(左)在山西運城市新絳縣“鳳還巢”計劃“春風行動”春季大型招聘會上諮詢(圖片來源:東方IC)


據瞭解,在安徽、江蘇、山西、四川等勞務輸出大省,針對“鳳還巢”人才的“爭奪”早在春節前就已開始。開通免費農民工專列,組織返鄉人員參觀家鄉新變化,對回家鄉就業、創業人員提供崗前培訓……他們打出一套與沿海傳統用工地“搶人”的組合拳。


▲成都蒲江縣鄉村招聘會現場(圖片來源:東方IC)


對於很多回到家鄉自謀職業、自主經營的創業者,內地城市政府還給予貸款支持和硬件配套設施建設。


正是這些求才若渴的舉措,成功攔住了一部分人離開家鄉的腳步。


  • 人口老齡化的殺傷力已經凸顯


招工難也好,人才爭奪戰也好,其背後反映都是人口老齡化、年輕勞動力缺失的危機。


根據騰訊信息可視化實驗室所發佈的數據顯示,2009-2011年是人潮洶湧的年份,流動人口數量不斷增加,而到了2014年之後,流動人口開始出現了下滑的趨勢。

下滑的數據或許表明,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準備定居了,不打算再四處折騰了。


定居人口的增加所引發的流動人口總量的減少,恰恰說明了高齡人口數量增長遠超過年輕人口數量的增長規模。


試想一下,哪些人群喜歡定居?當然是老年人和已經有家室的人。


而從中國人口結構分佈圖上也能很好的佐證這個觀點。在2010年以後,65歲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快速增加,而兒童和青壯年人口比例則同步減少。


此外,根據智谷趨勢分析,2009-2014年,中國有13個城市人口淨增超過100萬,人口流動集中在少數一線城市、區域中心城市。


而2011-2016年,人口淨增超過100萬的城市下滑到5個,人口淨增在25萬至100萬之間的增加到28個,有一些迅速上升為人口大城,比如石家莊、長沙、杭州,有一些則逐漸淡出,比如東莞、佛山、廈門。


這說明,原來在外闖蕩的年輕人隨著年齡的增大又回到了家鄉所在城市或省會城市,但流入到一線城市的年輕人的數量卻遠遠填補不了上一輩留下的窟窿。


看來,人口老年化的殺傷力已經開始凸顯,沿海企業招工難的問題將是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


最後想問一句,給你6500的月薪,你願意回到深圳嗎?


【電商報原創,歡迎關注我們。重磅新聞跟蹤報道,中國電商媒體影響力第一!】


電商報


沿海一帶招工難,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以深圳為例,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春節後返回率僅有70%。一些企業不得不提高薪金,例如寶安某企業招數控車床師傅,5000-7999元/月,企業提供五險一金,包吃包住,提供話補、交通補助、加班補助……

為什麼深圳會出現用工荒?那些什麼“深圳和內陸城市工資差不多”、“深圳比內陸城市生活開支高”等等,簡直就不是什麼理由。事實上,深圳的工薪還是比內陸二三線城市高很多,而生活費開支卻和內陸二三線城市差不多。

深圳用工荒真正的原因,不妨讓我們看看這用工荒主要是“荒”的什麼“工”,其實缺的是一線普工,也就是工廠、製造業的員工,真正的第三產業(服務、文化)的小精英還真不缺。

現在一線普工的生力軍應該是90後居多,但是隨著中國教育體制改革,高等院校日愈增多,絕大多數90後都是高等院校畢業。例如2017年廣東省高考總分為750分,而本科最低錄取線360分、專科最低錄取分數線200分。

別看這些在高中玩玩耍耍也能上個本科專科的90後們,一旦畢業了確以為自己就是“人類精英”、“天之驕子”,總想一鋤挖個金娃娃,根本就不願意做普工,結果是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稍一不如意,怨天怨地怨政府、仇官仇富仇社會。

這才是普工招工難的根本!


長天含秋


在我們國家,沿海地區是屬經濟相對發達的城市!人口流動性也相對較大。說實話我也沒去過沿海城市,因為那裡的消費水平也相對較高,我也是個打工族,也想就近擇業。就目前而言我只是在腦海中呈現部分想象!



我國外出打人口幾乎佔全國總人口的40%,但大部分都不會選擇去沿海城市就職,包括我自己!除非當地居民和鄰邊城市居民會選擇就近擇業。但隨著經濟的不斷髮展,當地大部分居民的收入來源也得到顯著提高,改善了決大多數人的生活水平,生活條件好了,很多人都不在外出務工。在加上我國沿海城市人口增長也相當較弱,老齡化人口相對較多,從而會導致沿海城市大部分工廠、個人企業等面臨招工也相當困難。沿海城市屬發達地區,工廠也相對較多,所以市場需求務工人員也相對較大。

在我的腦海裡,沿海城市大部分都是有錢人!稍微有所成就的人都會選擇在家安享晚年,或者移居海外,後輩子女也就成了"富二代",不會再去給他人務工,多部員工都來自山區城市。工廠相當較多,工人需求量將不斷增加,從而導致市場有種供不應求的局面。
我的消費水平相對較弱,也不想去發達城市務工。一是沿海地區消費我接受不了,二是城市相對擁擠,人員相對比較複雜。我建議:除非工廠及個人企業把務工人員工資大幅增長,或者福利待遇相對增多,這樣可能會緩解目前招工難的部分壓力。這評這麼多,因為我沒去過沿海地區打工。


愛因你而起


招工難,主要是招普通工人難。

現在的小夥姑娘們,基本是90後,00後,

平素在家被寵得受不得半點委屈,

薪酬低了,不幹;

伙食差了,不幹;

上班時長,不幹;

經常被罵,不幹;

壓力太大,不幹;

美女太少,不幹...就想輕鬆地坐椅待幣。

以前是管人理事,壓著員工幹活,

現在是管事理人,哄著員工幹活。

話說回來,

有良心的企業,在可承受範圍內,

肯多為員工福利考慮一點,

相信還是容易招人並留住人的。


橙農小五


作為一個工人我對這個話題談談我的看法。

有技術的高端人才。別看中國這麼大人口這麼多這類人到哪裡都缺。招這些人才肯定就跟難了。


重點我還是談談作為工人,我的理解。實際我認為:招工難道的根本原因就是工資待遇的高低。我在浙江一個地級市學習過幾個月(說白了就是我這個工廠派去給人趕活),對於我來說那邊工資是不低,但對於真正在外打工人來是不會選擇那裡,因為他要考慮自己能力在單位時間內掙的錢越多越好,總會選擇工資相對高的大城市。

像我們這邊很多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也是造成當地用工荒的一個因數。年輕人都有闖勁誰又願意在家拿這點工資呢。在沿海城市相對都比較發達,那麼多人都湧進大城市為什麼還找不到人呢?那麼還有個因素,就是用人單位之間的競爭,我們總開玩笑的說“好單位是介紹進的”,所以說好的地方不招自來,相對一般的地方騙一個是一個。


個人看法,有志同道合的鼓勵關注下,沒事一起討論自己的看法。

平凡and遠方


放屁!有六千五嗎?很多廠還是十年前的工資,三千多點。假如大多數廠都是六千五,時間不超十二小時,有住有吃,招不到人我把自己頭剁了。工資壓一月,一月休息一天,有住沒有吃,時間十一二小時,工資三千到四千,這樣的款式太多了,能招到工才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