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民族共同修著的巨型史书——龙脊梯田

“梯田”是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据记载,史前时期就已出现梯田雏形。目前,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韩国、法国以及北非、地中海沿岸、中美洲等国家和地区都有梯田分布。其中,中国哈尼族梯田、菲律宾依富高梯田和瑞士拉沃葡萄园梯田被誉为世界三大梯田。

多民族共同修著的巨型史书——龙脊梯田

中国哈尼梯田

由于梯田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能有效解决山区种植农作物平地匮乏的问题。因此,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山区用来耕种粮食的平地已不能满足人们需求,梯田这种集约利用山地的耕种方式逐渐发展起来,成为山地农业文明重要组成。

多民族共同修著的巨型史书——龙脊梯田

菲律宾依富高梯田

多民族共同修著的巨型史书——龙脊梯田

瑞士拉沃葡萄园梯田

一、中国梯田简史

中国一半以上国土是山地,同时又是人口和农业大国,生存压力使各地都非常重视梯田开发和经营,从而形成了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梯田文化。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梯田的国家之一,但具体始于何时,现已无法考证。《尚书·禹贡》有载:“眠蟠既艺,……厥土青黎,厥土唯黄壤,厥田唯上上”,“荆歧既旅,终南惇物,……厥土唯黄壤,厥田唯上上”。说明早在先秦时期中国就开始对山坡地进行改造,并孕育了“坡式梯田”。另外,《诗经·小雅·正月》诗句“瞻彼阪田,有苑其特”中的“阪田”,楚国宋玉的《高唐赋》诗句“长风至而波起兮,若丽山之孤亩”中的“孤亩”,应该为今天水平梯田的原始雏形。

西汉《汜胜之书》中提及,种稻要求水流动交换,各畦之间必有高差,这可能就是水平梯田。四川彭水县出土的陶田雕塑,“田丘与田丘相接如鳞,高低呈梯阶状,颇似今日的梯田”,这说明东汉时梯田已相当发达。

隋唐是梯田大发展时期,典籍中对梯田及其经营的描述大量增加。 “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尽,东方殊未明。”(崔道融《田上》)描述的是梯田耕作情形;“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李群玉《引水行》)写的是梯田灌溉;陈延章《水龙赋》和刘禹锡《机汲井》则表明当时极为先进的高转筒车已在梯田经营中发挥重要作用。另据刘询的《岭表录异》记载,岭南“新泷等州,山田拣荒平处锄为町畦。伺春雨丘中聚水,即先买鲩鱼子,散于田内。一二年后,鱼儿长大,食草根并尽。既为熟田,又收鱼利;及种稻,且无稗草。乃养民之上术。”这表明当时梯田综合利用也达到了很高水平。

宋代为梯田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随着经济重心南移,梯田在江南得到了大规模开发,如福建“其人垦山陇为田,层起如阶级”(方勺《泊宅编》)、四川“农人于山陇起伏间为防,潴雨水,用植梗糯稻,谓之噌田,田俗号‘雷鸣田’,盖言待雷然后有水也。戎州亦有之”(叶厅琏《海录碎事》)、广西“筒车无停轮,木枧着高格”(张孝祥《过兴安呈张仲钦》) ……。与此同时,“梯田”一词也正式出现。南宋范成大在《骆莺录》中描写袁州仰山(今江西宜春)梯田时写道:“出庙三十里,至仰山,缘山腹乔松之蹬,甚危。岭阪之上皆禾田,层层而上至顶,名梯田”。随着宋代梯田得到大规模开发,许多先进的农具也得到了推广,如王安石的诗句“水秧绵绵复多稔,龙骨长于挂梁栌”(《后元丰行》) 和“湖阳先生坐草室,看踏沟车望秋实” (《元丰行示德录》) 描写的就是“龙骨车”;张孝祥“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连绵十车幅,伊轧百舟橹” (《湖湘以竹车激水》) 则是写“筒车”的应用。

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梯田逐渐成熟,不仅梯田开发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且出现了较系统的梯田理论论述。其中,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其《农书·农器图谱集·田制门》中将系统叙述了“梯田”的分类,并对古代梯田开发经验进行了总结:“梯田,谓梯山为田也。夫山多地少之处,除垒石峭壁例同不毛,其余所在土山,下至横麓,上至危巅,一体之间,裁作重蹬,即可种艺。如土石相半,则必叠石相次,包土成田。又有山势峻极,不可展足,播殖之际,人则伛偻蚁沿而上,褥土而种,蹑坎而耘。此山田不等,自下登涉,俱若梯蹬,故总曰‘梯田’。上有水塘,则可种粳秫,如止陆种,亦宜粟麦”。 明代,著名的农学家徐光启在其《农政全书》中,将梯田与区田、圃田、圩田、架田、柜田、涂田一起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正式载入史册。

此后,梯田得到进一步发展,边远地区也出现了梯田,成为了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组成。目前,中国的连片面积较大古梯田主要分布在云南、广西、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和浙江等省份。


二、世界梯田原乡——龙胜

广西主要的土地类型为山地且具有悠久稻作农业历史,因此广西各地都有梯田分布,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地处桂北地区的龙胜梯田。

龙胜各族自治县地处亚热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8.1℃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境内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500—2400毫米;河溪众多,水系发达,森林茂盛,水源丰富,非常有利于稻作农耕生产。但是,“龙胜之地纵横三百余里,龙胜处其中,四面绵长百数十里,其间崇山万叠,峭壁千寻而宽平广阔之处甚少”,因此境内各民族只能垦山为田,从而开辟了大片的梯田

据统计,龙胜共有耕地272373.3亩,其中水田223976.85亩,坡度在6°以上约占96%,坡度15°以上约占80%,坡度大于25°约占46.69%,分布在海拔200至1450米之间的各个乡镇中。100亩以上连片梯田有320处,2000亩以上的连片梯田有9处。

多民族共同修著的巨型史书——龙脊梯田

龙胜梯田

对于龙胜梯田开发历史,目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龙胜各族自治县志》(1988—2005)记载:“开造于元代,完成于清代,至今近600年历史”。第二种说法是,2015年18位专家从考古学、历史学角度考证得出的结论,认为:龙胜所处的南岭山地距今6000年至12000年前就出现了原始栽培粳稻,是世界人工栽培稻的发源地之一,秦汉时期龙胜已经形成梯田耕作方式,唐宋时期龙胜梯田得到大规模开发,明清时期基本达到现有规模,龙胜梯田距今至少有2300多年的历史,堪称“世界梯田原乡”。


三、各民族对龙脊梯田的开发

龙胜最大连片梯田位于该县“龙脊十三寨”地区的“龙脊梯田”(其大致范围涵盖龙脊镇的龙脊、平安、金江、马海、大寨、小寨等行政村)。该梯田面积达10734亩,最高1850米,最低300米,落差巨大,层级多,层级最多的达1100多级,形成了高山林地、村寨、梯田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2018年,“龙脊梯田”被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

历史上,龙胜“其人为苗,为瑶,为壮,为侗,错处并居,言语不通,衣服异制”,为多民族聚居之地。因此,相较于哈尼梯田的“大”和紫鹊界梯田的“奇”,“龙脊梯田”最大的特点在于“多”,即壮、瑶、汉等多民族共同开发,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本文下面尝试从现有材料着手探寻壮、瑶、汉等民族对“龙脊梯田”的开发。

多民族共同修著的巨型史书——龙脊梯田

龙脊十三寨分布图(来源:《龙脊十三寨》)


(一)壮族对“龙脊梯田”的开发

“龙脊十三寨”地区的壮族自称“布也”,其义为“也人”,汉语意为“本地人”。当地汉、瑶等民族称他们为“壮族”、“壮人”,也习惯称其为“本地人”。龙脊壮族主要分布于“龙脊十三寨”中的廖家寨、侯家寨、平寨、平段寨、平安寨、龙堡寨、枫木寨、江边寨、八滩寨、马海寨、金竹寨、新寨等村寨,主要有廖、侯、潘、陈、蒙、韦等六个姓氏。虽然龙脊壮族自称和他称均为“本地人”,但严格来说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本地人,其先民或因瑶民起事,或因族群争斗,或因苗民起义,于明万历中期以至清朝初年才由河池、南丹等地方渐次迁居“龙脊十三寨”地区。

多民族共同修著的巨型史书——龙脊梯田

龙脊壮族

据文献记载,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龙脊壮族先民向“龙脊十三寨”地区的瑶民购买了10处茶山荒地后,开始在龙脊(龙脊古壮寨)落籍建寨、开山筑田。

“龙脊十三寨”地区地处南岭山地的越城岭,山岭绵延,层峦叠嶂, 气势雄浑。海拔800—1500米的中山山地较多,龙脊壮族的10多个村寨都坐落在金江河两岸的山坡上,而金江河本身即是一个山谷,两岸尽是海拔高低不等的山岭。拥有悠久稻作历史传统的龙脊壮族先民迁居山岭密布“龙脊十三寨”地区后,由于山地环境的限制,也不允许其发展大块型的平坝农业,为了因袭其传统,他们只好在一定的高度建筑一个平台来种植作物,从而开始开凿梯田。

多民族共同修著的巨型史书——龙脊梯田

龙脊古壮寨梯田

龙脊壮族先民进入“龙脊十三寨”地区后,为延续传统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开荒、筑田。同时,由于龙脊壮族迁入时,“龙脊十三寨”地区有野生大叶茶树,因此他们也从事茶叶种植。其后,“龙脊茶”也在乾隆年间成为朝廷贡品。

(二)瑶族对“龙脊梯田”的开发

现聚居在“龙脊十三寨”地区的瑶族为红瑶。红瑶自称“尤伦”或“尤诺”,意为“瑶人”。盘瑶称其为“甲尤”,意为“客边瑶”。花瑶称其为“红尤”,意为“红瑶”。“红瑶”之称,是因他们的妇女穿的上衣主调是红色,其间有黄、青、白色花纹而得名。除黄洛寨外,红瑶的村寨主要分布与“龙脊十三寨”外围。其中,金坑地区就有大寨、中禄、小寨、田头等 20 多个红瑶村寨。

多民族共同修著的巨型史书——龙脊梯田

红瑶

周去非在《岭外代答》有:“汉武平南越,发夜郎,下牂牁,非由融州,则何自而至南越哉? 今静江府桑江寨,其水亦合于融江之上流,或云桑江,亦牂牁音之讹也。大抵融州之西为之南地,本接连但隔于蛮瑶,不可通也”的记载。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也记载:“瑶之属桂林者,兴安、灵川、临桂、义宁、古县诸邑,皆迫近山瑶。最强者曰罗曼瑶、麻团瑶。其余如黄沙、甲石、岭屯、褒江、赠脚、黄村、赤水、蓝思、巾江、竦江、定花、冷石、白面、黄意、大利、小平、滩头、丹江、闪江等瑶,不可胜数”。由此可见,瑶族很早就进入龙胜境内定居,但古籍记载的瑶族为瑶族哪个支系目前尚未有定论。

据《潘文鉴公墓碑》记载,金坑地区的大茅、田头、下步、壮界、中禄、翁柳、翁江、余家寨的红瑶潘姓,于明代( 1368一1644年)迁入龙胜境内。

另据《金坑旧屋红瑶讲公爷》记载:“……来到官衙大木,田头装刺,田尾装埂,大公乖,打赤脚进田,我公傻,穿草鞋进田。……来到龙脊,得了长田舍路,同获是双。因为真因为,壮婆巧,壮婆捡去牛粪,留出狗粪一堆,常争执难鲜纠。这里难留,抛土离地,弃地离乡,来到黄落界底暂住,因人弱地不肥,草发地不开……落在上翁江、下翁江,吹树蔸吃树尾,剥下木皮来盖屋,树烂三年吃菌子……看见金坑大寨白竹坪,好个密密洞,好个密密塘……进金坑大寨,对山开水,遇水开田。开出上八塘下八塘,上八塘置粘谷,下八塘置糯禾,禾苗线线一样长,谷粒颗颗一样粗……就在金坑地带永住下来,一直至今。”从其记载来看,红瑶从官衙大木(今龙脊镇和平村大木组)先是迁徙到“龙脊十三寨”地区,在龙脊跟壮族发生争执后再次迁往黄落界底,后“因人弱地不肥,草发地不开”又迁往在翁江“刀耕火种”,来到大寨白竹坪一带后,开始开垦梯田,发展稻作农业。

综合各种资料分析,金坑红瑶很可能于明末清初时期才迁居至今“龙脊十三寨”周边地区,并开始进行梯田开发。

多民族共同修著的巨型史书——龙脊梯田

金坑梯田

(三)汉族对“龙脊梯田”的开发

相较于壮族和红瑶,汉族迁居“龙脊十三寨”地区的时间较晚且人数较少。清乾隆六年(1741年),吴金银起义被镇压后,汉族人口才开始大量迁入龙胜境内。他们一部分是因官府征调至新设立的龙胜理苗分府为官当兵迁入,一部分是因经商和做手艺迁入,还有一部分是则是因开荒种地行猎迁入。

迁居“龙脊十三寨”地区的汉族属于第三种情况,为来自湖南新化县一带的农业移民,史籍称之为“楚南棚民”,当地的壮、瑶等民族则称之为“新化人”。据清代文契资料记载,汉族在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前就迁入“龙脊十三寨”地区开垦梯田,至嘉庆十一年(1806年),移居“龙脊十三寨”地区的汉族的人口数量已经十分众多。

由于“龙脊十三寨”地区水源充足、较易开垦的林地大部分已经被先前迁入的壮族、瑶族开垦,因此汉族迁入后开始对更高的山岭进行垦山造田。

“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智慧勤劳的壮、瑶、汉等民族的先民们经年累月辈复一辈垦山为田,历经数百年时间从河谷到白云缭绕的山颠,从万木葱茏的林边到石壁陡崖前,凡有土之地,均拓开梯田,从而形成了今日宏大雄浑的“龙脊梯田”。

“龙脊梯田”一条条田埂也仿佛是一部壮、瑶、汉等民族的先民们用锄头和汗水雕刻在崇山峻岭间的巨型史书,直观地展示了其与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层登横削高为梯举手扪之足始跻——话说我国的梯田》

《18名专家学者:龙胜梯田全球规模最大历史最久》

《龙脊壮族社会文化调查》

《龙胜红瑶》

《广西龙胜龙脊梯田系统》

《龙胜各族自治县志》(1988—2005)

《龙胜厅志》

《生态重建的文化逻辑——基于龙脊古壮寨的环境人类学考察》

《龙胜各族自治县少数民族古籍(一)》

《龙脊十三寨》






关注我,了解更多的广西历史和民族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