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力荐《事实》:让我们有可能跳出我们以为是的真相

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关于中国的各种可笑的谣言此起彼伏。

“中国很贫困,都吃狗肉””

“他们吃蝙蝠,是因为饥荒问题。在一些很穷困的地方,人们什么都吃。”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几年前接待的印度客户,他来中国出差一周,大包小包地带了各种饼干等食物。他和我说:“他朋友告诉他,中国很穷,吃不上饭。”当晚,我领他到外滩走了一圈,坐了游轮,吃了西餐。我还清晰地记得,我们坐在外滩的露天咖啡厅,他一边喝咖啡,一边感慨说:“这就是拉斯维加斯啊。”

看着各种低级的谣言和想起以往的经历,我一直想不明白,到底怎么做,可以改变他们的看法。

宅在家里的这段日子,看了比尔盖茨逢人力荐的《事实》。解释了造成这些极端化解读方式的根本原因,称之为过分情绪化的世界观。改变情绪化的世界观,做到尊重事实和实事求是。并不是因为你做的有多好而改变,除非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理解方式错误,有想要改变自己固化思维方式的心。

可惜本书作者汉斯在2016年因为胰腺癌而去世,他是一名瑞典的国际医生,《时代》杂志“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之一。曾经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到埃博拉病毒的疫区,救治患者。他利用实际工作经历的所见所闻所感,与儿子儿媳一同写了这本书。


比尔盖茨力荐《事实》:让我们有可能跳出我们以为是的真相

如果本书的作者还健在,在新冠肺炎爆发之际,他来到中国,以他西方人的身份,去给世界各地讲述真正的中国是什么样的,是如何管控的。把他的思考的方法传授给人们,将是一个很好地了解中国,教育他们改变思维方式的机会。

以数据作为根治无知的良方,以理性作为心灵平静的源泉。

作者汉斯在书中给出了思考的工具,控制情绪化的本能。提到了避免10种思维方式和其解药:避免一分为二、避免负面思维、避免直线思维、避免恐惧本能、避免规模错觉、避免以偏概全、避免命中注定、避免单一视角、避免归咎他人、避免情急生乱。

这10种该避免的思维方式,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只是我们自己没有注意到,已经司空见惯了。在我的生活中随便想到几个事件,思维方式就可能触碰了其中的某种或者某几种。


比尔盖茨力荐《事实》:让我们有可能跳出我们以为是的真相


01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不是都处于两个极端,他们有中间地带。

全世界最多的人口生活在什么样的国家?

□ A.低收入国家

□ B.中等收入国家

□ C.高收入国家

这道问题的正确答案是B,75%的人口生活在中等收入的国家。但是作者让十几个国家的一部分人选出答案,其准确率从10%到30%不等。而多数的概念里只有低收入和高收入两个国家,中间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就像是我们常说的好人和坏人,穷国和富国。把世界上很多事物,不假思索地简单一分为二。

这就可以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GDP位居世界第二,还有人认为,我们很穷,穷到要生吃野生动物。因为他们的概念里,他们自己是富国,别的国家是穷国。

之前工作碰到过一个印尼裔女孩,印象特别深刻,她是车间缝纫女工,为了对比国内外的生产成本,我问她工资吃饭等待遇问题。她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说:“我一个月950元(换算后的),吃的非常好,周末我们都会出去聚餐逛街。”通过聊天,我逐渐了解到,她一直以为我们国家很穷,吃不饱穿不暖。

为什么印尼裔的女孩会觉得他的国家很好,因为她没有机会迈出国门,她的信息来源是网络和媒体,几乎她所接受的信息,都是经过大众媒体过滤的,而很多媒体往往只关注极端的案例,并不能反映现实状况。

在知道印尼裔女孩对中国的看法后,我把中国的大概收入水平,日常消费水平的平均数据讲给她听,告诉她所看到的可能是极端,还有可能是多少年前的信息。网络上随处打开中国人每天吃的是什么的视频和图片给她看。一开始她还觉得这不是真正的中国,随着越来越多的数据和真实图片,她仰起头来看着我说:“原来这才是真实的中国啊。”

如果你想真正地说服某人他的观念是错误的,那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能够用数据来扭转他们的观念。

为了避免被一分为二的观念蒙蔽了双眼。

· 我们要注意只比较平均数的做法。

· 我们要注意只比较极端情况的做法。在所有的群体、总会有极端情况的存在,总会有顶层和底层,有时候是极端不公平的。大多数仍然分布在中间状态,而在中间并不存在鸿沟。

· 我们要注意只俯视不仰视的做法。


比尔盖茨力荐《事实》:让我们有可能跳出我们以为是的真相

02人人都可能有错误的思考方式,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

曾经梅毒一开始被发现时,在不同的国家被称作不同的名字。在波兰,它被称为德国病;在德国,它被称为法国病。新冠肺炎开始在中国爆发的时候,一样也没有逃脱“某国病毒”的厄运。随着中国疫情控制住了,意大利开始爆发,我今天又看到有些媒体发布的地图,暗示意大利为新冠肺炎发源地。新一轮的指责游戏又开始了。归咎责任与他人,以偏概全的本能。不管国籍,无论何时,可能都会发生。

有时做出这些指责,根本不需要任何证据。

我小时候打碎了杯子,妈妈问谁弄坏的,我立马说:“鸡飞进来,正好落到了杯子上面了。”那时虽小,我也会找背黑锅的,这只鸡不但承担了替罪羊的重任,最后还被我吃掉了。

可怜的鸡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原因就是它自认善良的小主人,把责任轻易地转嫁给了它。

归咎他人的心理,每个人可能都有。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更小到孩童。但是这不能解决问题,把浪费在指责他人的时间,用来想对策是最快最好的方法。像我家为了我再也不找那只可怜的鸡承担责任,当天杀了给我吃了。以后杯子再打碎了,我也不能再找这个鸡的麻烦了。为了彻底解决我总打碎碗杯子的问题,后来都换了材质,要么是不锈钢的,要么是塑料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我们不应当为任何事,责怪任何一个个人或团体。原因是当我们找到了替罪羊的时候,我们就停止思考了。

在中国疫情刚刚爆发的时候,有些国家隔岸观火并指责这做的不好,那做的不好,这没有,那没有。经过一个多月,中国以其严苛的管控措施,把疫情控制住了,现在轮到国外爆发了。

中国为什么控制住了,一是中国没有去找替罪羊,找背黑锅的,而是闷声解决问题,查找病毒是如何传播的,如何管控更有效,哪些药物能更好的治疗并且给患者带来更少的伤害。

二是中国高效的管理和运行系统好,实施的措施得当。在这个良好的体系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所有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抗击疫情,帮助武汉共渡难关。

而这一个多月,那些指责我们什么都不行的国家,做了些什么呢。现在疫情开始爆发了,连基本的检测试剂盒都没有。这都是归咎他人的本能给耽误了,如果把中国千辛万苦抗击疫情的一个多月,好好利用起来,去思考对策,准备相关的检测工具。完全可以做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何至于现在这样手足无措。

假若可以时间返回到1月份,他们还会忙碌于找替罪羊,而忽略寻找事物真正的原因吗?想必就不会有今日中国控制做了,其他地区开始蔓延的局面。

想要解决问题,首先停止找背黑锅的,按照书中给出的方法,找原因,找系统。

寻找原因,而不是寻找坏人。然后努力去理解这一事情发生背后的系统性原因。

寻找系统,而不是寻找英雄。当有人号称自己做了什么伟大的业绩的时候,问问自己,如果没有这个人,是否这件事情仍然可以发生?通常是整个系统的有效运行使得好的事情发生了。


比尔盖茨力荐《事实》:让我们有可能跳出我们以为是的真相

03别气馁,世界在不断变好。

你最同意下面说法中的哪一个?

□ A.这个世界在变得更好

□ B.这个世界在变得更坏

□ C.这个世界没有变得更好,也没有变得更坏

这道题的答案当然是A,但是作者在二十几个国家做过调查,50%以上给出的答案都是B正在变坏。

社会在变好还是在变坏,以我们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就可以察觉到。我时常想起我小时候,家里粗茶淡饭,虽然能保证吃饱,但真的谈不上美味。而对比我们现在的生活,是二三十年前,想都不敢想的。

变化是日积月累的,只要你足够细心,总能感受到社会的进步。

而国外的很多人,为什么还是抱着老眼光去看外面的世界呢。因为他们还沉浸在过去的认识中,看到过多的负面的报道,一直认为外面的世界就是这样的,而人们的本能就有过度关注负面消息的倾向。

对坏事总会比好事更加关注。这种负面思维的本能,是我们重大误解原因之一。

没有谁是一成不变的,更没有哪个国家是一成不变的。老眼光看人,看窄了世界也看扁了自己。

如今中国疫情控制住了,人们摘掉口罩的日子指日可待了,可是如果时间回到一个月前,看着成百上千的新增确诊,谁能想到能这么快控制住,控制的这么好呢。

现在让我回想起来,我好像从来没有认真的看治愈数量,新的治疗方法,新的管控措施。而是过度关注新增确诊。这又是负面思维本能的又一验证。

要想控制我们的负面情绪,我们就要做到对坏消息要有思想准备。

避免过多的负面情绪,我们可以参考下面的方法。

· 更好和不好。要认识到事情可以同时是不好的,但也是在变得更好的。

· 当你听到坏消息的时候,可以问一下自己是否我们没有听到好的消息。

· 当一件事情在持续变好,但当中产生了一些小的低谷的时候,通常你只会注意到低谷,而不是整体的趋势。

· 更多的坏消息并不意味着更多的坏事情。

· 警惕过分美化的历史。人们经常会刻意地美化自己的历史,而国家也经常会刻意地美化自己的历史。


比尔盖茨力荐《事实》:让我们有可能跳出我们以为是的真相

2020年,新年开始各种不好的消息层出不穷,澳大利亚火灾、巴基斯坦蝗虫、新冠肺炎爆发。每天都在忧虑中度过了。现在火灭了,疫情控住住了。其实世界没有变得那么糟糕,而是我们的关注点和思考方式,让我们深陷其中。遇事,学会看数据,用理性的思维去思考,去横向对比,可以让我们能更深入事实,从焦虑和绝望的泥潭中爬出来,让我们有时间精力去思考,我们可以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引导我们回归到生活的正轨。

文章作者简介:苒藜,用文字记录生活,愿你我共进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