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陵笑笑生"隱居膠南藏馬山下,明代大儒丁惟寧是琅琊丁氏後人


青島舊有膠南市,因其在膠州之南而得名。膠南地區山水形勝,人傑地靈,許多老青島人介紹膠南,首先說起的,除了大珠山和杜鵑花,就是琅琊臺和齋堂島,如今在青西新區的傾力打造之下,一座神秘而悠久的藏馬山"浮出水面",成為人盡皆知的旅遊勝地。

藏馬山下,有一個六百多年曆史的名門大族——琅琊丁氏(又稱膠南大村丁氏),卻是鮮有人知。丁氏一族,祖居膠南丁家大村,世家大族允文允武,歷代多出將領名士。今天來介紹一下這個家族的佼佼者——丁惟寧。


丁氏出自太公望,元末從龍有功,授海州世襲百戶

相傳,丁氏的始祖出自姜太公呂望長子丁公,以諡得氏,繁衍至今後嗣不絕,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據史料記載,元代以前,丁氏因屢次遷移,家族譜系無法銜接,也無考證。元代時,丁氏一族居於湖北,明代初年,丁氏與董氏、徐氏自海州遷徙來此,落戶繁衍,自稱"琅琊丁氏"。

關於元代海州丁氏的情況,《海州丁氏世譜》載,始祖為丁興公,原本世居"武昌府武昌縣南門外",元代末年天下兵戈不斷,丁興憑藉自身卓越的武術功底,一柄鐵槍所向披靡,跟隨明太祖朱元璋起義反抗元朝暴政,多次從龍徵陣,頗有戰功。洪武二十四年,朝廷授予淮安衛海州守禦所世襲百戶,丁興是為海州丁氏之祖。

琅琊丁氏之始遷祖,記載於《丁氏家乘》中,"始祖推,海州始祖興之次子"。作為丁興公的第二個兒子,丁推遷移的原因和時間,目前找不到相關資料,只知推公先是由海州遷移至諸城落腳,之後不久轉居藏馬山西側的小天台(東原)。

據載,丁推最初以輕手工業謀生,製作販賣竹編簸箕,後來逐漸農耕繁衍。丁推去世以後,歸葬於天台山東麓。如今的丁家大村(即青西新區膠南大村鎮),有六成以上人口都是丁氏後裔,鎮裡還有琅琊丁氏"始遷祖"丁推墓碑,每年清明都有丁氏後裔到此燒香祭祖。

根據譜系,大村丁氏始遷祖推與日照丁氏始遷祖順,是同祖的雁行兄弟,與濰陽丁氏、菏澤丁氏也都是同宗關係,距今約六百年曆史。


膠南大村始遷祖丁推,軍戶轉為農籍,手工業起家

丁推公定居大村(即今天的膠南大村鎮一帶),改原先的軍戶出身為民籍。丁推公心靈手巧,史載"顧精神力絕人",最初以小手工業為主,編制簸箕維持生計,後來農耕畜牧,無所不能,沒有幾年,家境殷實起來。

推公好義,急人危難,遇到歲欠無收,會拿出自己的積蓄幫助鄉里,傾其所有,在所不惜。除了善待鄉民,丁氏治家有道,祖訓嚴謹,家風井然。

明末崇禎九年,丁氏族譜初創之時,記載膠南大村當時的情況,"瓜瓞蕃衍,墟落冢墓相望無別姓,盤亙六十餘里,登國冊者千餘人"。到了清中期乾隆三十年,丁氏第三次修編家乘,膠南一帶丁氏宛然一大家族。

經過湯湯六百年,如今大村丁氏後裔廣泛分佈於昌樂、壽光、黃縣、萊陽、蓬萊、棲霞,以及浙江杭州、無錫,東北三省、北京、上海,以至海外諸國,多達數十萬人,成為青島地區名副其實的顯赫大族。


琅琊丁氏的代表——丁惟寧其人其事


寒門子弟,勤奮好學。丁惟寧(1542-1611),字汝安,號少濱,琅琊丁氏第七代的傑出代表人物。他的父親丁純在直隸大名府長垣縣任教諭(相當於縣教育局長),好學能詩,尤其精於儒學,丁惟寧自幼聰慧多才,父親遂對他悉心培養。

丁惟寧十八歲那年,按照父親的安排,他與膠州進士紀公之女結婚。丁惟寧幸得賢妻,紀氏賢惠、孝順,看中的是丁家人品家風,面對夫家貧寒條件,為了維持生計她把嫁妝都換成糧食,供應丈夫一家生活。紀氏對丈夫的學業全力支持,丁惟寧早起晚睡勤奮讀書,她則縫補灑掃始終相伴。

有父親的指導、妻子的支持,丁惟寧才能踏實學習。嘉靖四十三年(1564),丁惟寧二十二歲時赴濟南府應試,高中舉人。次年,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再中進士,一時鄉里轟動。


初獲重任,整飭地方。學而優則仕。丁惟寧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人生命運,也改變了丁氏家族的命運。

丁惟寧的仕途,從直隸開始,朝廷初授其清苑知縣一職。清苑縣隸屬保定府管轄,府衙所在地,由於地處州府中樞,府內官兵驕橫,癖性難馴。戰鬥力不強,但在地方上為所欲為,老百姓深以為害。

丁惟寧到任之後,瞭解到清苑縣的情況,決定整治這些官兵的惡習。這些兵卒都是知府衙門節制的親兵,並不是清苑縣屬下,歷任知縣都無法處理。對此,丁惟寧親自到訪兵營,向兵官曉以大義,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幾番勸說,兵官們也知道手下所作所為,便依照軍紀約束部下,清苑縣秩序很快得到改善。正在此時,丁惟寧母親病亡。按照朝廷成例,在任官員需要奔喪守孝,丁憂三年。


政聲卓越,大小丁公。回鄉沒有多長時間,丁惟寧接到朝廷特旨"奪情",改授山西長冶縣令,立即到任。丁惟寧甫一到任,就發現境內多有地方強勢之家,平日橫行不法,作威作福,奴役鄉民。平民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但是惡霸上下關節,官府也不敢管制。

此等"法外之地",丁惟寧先禮後兵,宣教國家法度,勸喻自行改正,對堅持不改的,嚴格依法懲治,由於秉公處理,被處罰的人都心悅誠服。丁惟寧還將不合理制度和各種苛捐雜稅,一律清除不用。經過五年治理,轄區治安穩定,百姓生活大為好轉。

後任期將滿,朝廷考察丁惟寧政績,評語為"遇事敏練,無留牘。五彌謹舉,行治第一",嘉獎丁惟寧升任經筵(御前研經讀史而設的講席,相當於皇帝的輔導老師)。臨行之時,縣內百姓紛紛夾道,灑淚送別。長冶百姓為了懷念他,在縣城內設立生祠,世代傳頌。

又二百年後,丁惟寧的七代孫丁琰,也被朝廷授予長治知縣一職,丁琰來到任上,父老鄉親們請他拜謁丁公祠,傳頌祖上功德。丁琰果然不負眾望,體恤民眾,成為清正好官,當地人便把丁惟寧和丁琰同樣尊稱為"大小丁公"。


不畏強權,力抗權臣。不久之後,朝廷鑑於丁惟寧的秉性政聲,授予他四川道監察御史一職,並奉旨巡查直隸各地。當時,丁惟寧的父親丁純仍在大名府長垣縣任教諭,他考慮到大名府已是兒子巡查範圍,為了不給丁惟寧添麻煩,便主動辭官避嫌,搬到諸城老縣隱居不出。

在直隸巡查某地過程中,丁惟寧接到許多老百姓反映,甚至有人攔轎喊冤,先後涉及數百人之多。丁惟寧發現他們的指向,都是鄉里一個張姓惡霸,便將他依法查處。張惡霸居然抬出了當朝權相張居正的大名,說自己是相國的親屬,願意認罪,要求從輕發落。

丁惟寧對此毫不為意,按照法律規定,當場判處張惡霸死刑,立即執行,百姓拍手稱快。史志記載,"斬之廡下,公面赤,美鬚眉,見者凜然"。丁惟寧沒有給張居正留面子,也徹底得罪了這位權傾朝野的國相。

很快,丁惟寧便接到中樞批文,讓他立即回京述職。見到張居正後,丁惟寧不為所動,將張惡霸的罪行一一列明,許多罪行都是極刑。這些證據擺在張居正面前,讓他無話可說,到底尋個由頭,將丁惟寧貶官免職。


宦海沉浮,心灰意冷。《丁氏家傳》中記載,丁惟寧"知忤江陵(張居正),遂告歸。時年三十二。江陵敗,起鄖襄兵備"。張居正被革職以後,丁惟寧重新起復,擔任鄖襄地區的兵備按察副使,主要協助地方長官分理轄區軍務,監督地方軍隊,管理地方兵馬、錢糧和屯田,維持地方治安等工作,約為四品或從四品官銜,全稱為"整飭兵備道"。天意弄人,鄖襄兵備的職務,卻成了丁惟寧職業生涯的終結者。

萬曆十五年(1587)冬十一月,丁惟寧到任不久,當地發生了著名的"隕陽書院事件"。據《明史》和《皇明法侍錄記》記載,地方巡撫李材痴迷讀書講學,專門設立學宮給自己過癮。地方上沒有學宮的經費,李材居然把參將府改為書院,挪用軍餉解決資金問題,還安排士兵到學宮做雜役,軍隊意見很大。

當時丁惟寧署理鄖陽軍務,在巡撫的要求下,丁惟寧批覆了將參將府改作書院的決定。這個決定,成為引發軍隊不滿的導火索,參將米萬春唆使兵士進城鬧事,燒燬房舍,毀壞財物,將巡撫衙門圍困起來。騷亂持續兩天兩夜,丁惟寧一面勸導兵士,同時斥責米萬春,讓他約束部下。雙方爭執不下,米萬春一怒之下,險些持刀將丁惟寧殺死。地方守備王鳴鶴及時趕到,將丁惟寧救出。

而騷亂的始作俑者巡撫李材,卻跑到襄樊躲避起來。事後李材上疏朝廷,將騷亂責任全部推給丁惟寧和鄖陽知府,推說丁惟寧處理事情失當,激起兵變。朝廷下詔,將丁惟寧貶官三級。李材、米萬春等罪責輕輕揭過,不久易地任職,丁惟寧則被補官陝西鳳翔府所轄知縣。丁惟寧由此徹底看透了官場爾虞我詐,託病辭歸鄉里,隱居九仙山腳下(今日照五蓮丁家樓子村),直至六十九歲辭世。


辭官歸隱,名垂青史。辭官後,丁惟寧回到父親丁純的老屋,隱居在五蓮九仙山下。他的長子丁耀鬥建了一座房舍,供丁惟寧在山裡讀書、課子、閒遊、交友。丁惟寧後半生隱世不出,一直居住家裡,再未涉足官場半步。丁惟寧一生育有六子,以長子耀鬥和五子耀亢著名於世,丁耀亢更是後來的清代著名文學大師,一生著作極豐。

萬曆三十九年(1611),丁惟寧逝世,終年六十九歲。丁惟寧逝世後,葬於諸城西郊,因丁惟寧迷戀山裡,此前留有遺命,長子丁耀鬥遵從父意,將山裡房舍拆除重建,全部改用石料構築,將父親神主遷至此處供奉,石室闢為祠堂,稱作"丁公石祠"。目前祠堂仍然完好保存,位於五蓮九仙山下,該地後來成村,就是現在的"丁家樓子"。

丁惟寧從政二十餘年,《明史》、地方史志及丁氏家傳、家乘等都有記載。由於丁惟寧的低調處事,對於他的文才,世人瞭解不多,名氣遠不如他的兒子丁耀亢為高。實際上,丁惟寧是明朝一代鴻儒和文學大師,更有證據顯示,丁惟寧就是《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

(原創作品,版權屬於今日頭條"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圖文資料均來自互聯網公共資源)

更多原創文章,關注:石頭大獅的膠澳筆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