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張家川即將被遺忘的草編工藝,會的人都老了

張家川草編歷史悠久在農村大街小巷都有這樣的經歷,以前農村家家戶戶都種植小麥,等秋收之後小麥收完之後,麥稈就成了農村婦女們增加收入或者改善家裡條件的最好做我,編麥稈的時代不知道有多少人還能記得。


天水張家川即將被遺忘的草編工藝,會的人都老了

張家川的草編業歷史悠久,傳統編織工藝精湛,從業人員眾多,草編是張家川農村婦女、老人、小孩的專項副業,豐富的原料和精巧的技術是草編髮展的前提。它的主要原料是小麥秸稈、玉米皮等。草編一般要經過選料、折稈、分類、浸泡、掐編、盤把、收購、浸泡、染色、加工成品等。


天水張家川即將被遺忘的草編工藝,會的人都老了

  十幾道工序處理後,製成光滑、難覓接點的辮子形花條,再盤聯成帽子、提包、墊託等物。在未加工之前,掐編草辮時,過程比較簡單。一般在小麥夏收時節,挑選既長又白的麥稈作為編制的材料然後用齒距較寬的梳子梳掉麥稈上的麥葉,再剪掉麥穗,紮成捆待用。農閒時,拆開備用的麥稈捆,折出麥稈的一節和二節,分出粗細,然後用漿水或者開水浸泡一小時,等麥稈柔軟了用薄塑料包起來夾在腋下,就可以邊串門邊掐編麥辮了。等麥辮掐到一定的長度時,用溫水稍做浸泡,然後纏在麥稈光尺上,這個光尺一般要求1尺5的長度,麥辮在上面繞夠15圈才夠一把麥辮的收購分量。等纏好的麥辮晾乾後取下來就可以出售了,一把麥稈的價錢從20世紀70年代的五六分錢漲到現在的2元~2.5元錢,說明草編織品一直實用又暢銷。


天水張家川即將被遺忘的草編工藝,會的人都老了

  隨著社會的發展,草編向色澤明亮、美觀實用的工藝品發展化工原料取代了古老的硫磺薰染法,使產品增白後持久性高。近年來,新花樣、新工藝、新產品不斷湧現,其質量以加工精細、設計靈巧、圖案美觀、質地柔軟,深受消費者好評。草編在張家川縣的發展比較迅速,從1972年草編草帽等技術在全縣推廣以來,迅速形成了一定規模,縣境西部大多家庭都有編制能手,形成了編織.

  收購、銷售一條龍的生產經營體系,以梁山鄉、馬關鄉、大陽鄉從事草編的農民居多,當走進農戶庭院,會看到許多婦女、老人、小孩茶餘飯後在村頭、院落邊掐辮,手法特別嫻熟。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精壯勞力出外務工經商,現在僅有少數貧困山區的群眾從事草編,以此增收來抵消開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