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草編”助力鄉村振興

黃河口民間草編技藝是在山東地區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民間草編手工技藝,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墾利街道邵家村張奎善,是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山東省齊魯文化之星,他自幼跟隨父輩學習草編,苦心鑽研四十餘年,獨創了富有黃河口藝術魅力的草質“火燠”技藝,把草編這一技藝發揮到了極致。2016年,他的火燠草編作品“九龍壁”獲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紀錄。2018年在全國第五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張奎善的草柳編項目獲得三等獎。這一年墾利街道在邵家村投資120餘萬元建設了以“黃河口草編”為主題的火燠技藝展館、草編非遺廣場,為傳承非遺文化,助力鄉村振興做好嫁衣。張奎善本著傳承技藝、致富鄉親的初心,主動組織村民,手把手教授草編技術,並積極跑出去、出去跑,找出路、拉訂單。


非遺“草編”助力鄉村振興

非遺“草編”助力鄉村振興

非遺“草編”助力鄉村振興

非遺“草編”助力鄉村振興


邵家村一戶老人家中,張奎善正在回收柳條編的葫蘆和蒲草編的坐墊,“一個葫蘆5塊錢共6個、一個蒲墊15塊錢也是6個,一共120塊”,說罷便給老人結算清楚。他每次回收成品,都是當場結算。這些草編成品大都由留守在家的老人們編織,老年人出去找不到活,能幫一把就要幫一把。提到以後的發展規劃,張奎善心中已繪好藍圖,為了傳承草編技藝,也為了更好惠及老少爺們,正探索邁步產學研融合發展之路。

非遺“草編”助力鄉村振興

非遺“草編”助力鄉村振興

非遺“草編”助力鄉村振興

非遺“草編”助力鄉村振興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墾利街道邵家村也“封村”了,但張奎善卻沒有停歇。他通過電話、視頻等方式與博興灣頭淘寶村、臺兒莊古城、蘇寧易購等對接,拓寬草編銷路,現正著手趕製500個蒲團、1000個草葫蘆,還有幾筆棋笥訂單正在路上。掛滿信心的張奎善讓我們看到了草編技藝“圖騰”希望,擘畫了非遺“草編”助力鄉村振興的美好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